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3676|回复: 1

【DDL-029远山含黛的笔记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7 2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8日
[第一讲] 初识无情对
一、科学认识的无情对与传统认识有哪些区别

二、无情对的定义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使用借对等手法,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
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理解这个定义,要重点认识以下几点:
    1、借对手法,古代诗词中运用很常见。诗圣杜甫就是善用借对的高手。
  2、无情对,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既不偏废,又注重二者的和谐统一。成功的无情对,与普通对联对照,保持了鲜明的对称特征,又凸现了鲜明的不对称特征;

  3、无情对的幽默,源于鲜明的对称与鲜明的不对称的对照效果,以及它们能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这是不同于其他幽默的独有的幽默。

三、学习无情对的意义

  当前,对无情对的误解有很多,轻视无情对,甚至不屑无情对学习的人也不少,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无情对呢?
    1、可以为学习、生活增添幽默元素。
   2、可以拓宽思路,更广地了解和掌握汉语字、词的活学活用技巧。
   3、有利于提升普通对联创作境界。
   四、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创作和鉴赏,均以普通对联的价值体系为参照物。了解无情对的特点,必须先熟悉对联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有二。

  特点一:固守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固守的内容为:字工和律工。

  字工:即虽然看上去不像普通的对联,但一个一个字考察时,却是工整的。

  所谓的“字字工整”,通常表现为“在句子中的实际意义和词性(通常叫甲义和甲词性)不工整”,而把上下比撇在一边,只看某一组字时,“至少有一种词性和意义(通常叫乙义和乙词性)是工对的”。即通常表现为“当句不工句外工”。

例:
  僧来云正过;
  道上念真经。

  例中,上下比的句型结构,对应位的词性、含义均不符合《联律通则》要求,但一个一个字来看时,“道/僧”、“上/来”、“念/云”、“真/正”、“经/过”却很工致。我们之所以认为这5组字对仗工致,并不是指它们在句中的本来含义和词性是工致的,而是分别把它们当成名词(道,理解为“道士”)、动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来看待时,是工致的。
      无情对比普通对联对工致的要求更严格,追求“小类工对”。五言以上的句子以意为先,可以有少量的字宽对。

  律工:即对句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五言以下追求符合“相反律”。

  特点二:

      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除了“字工”和“律工”,无情对创作故意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
其他对称要求,如,词性相对、意义相品、结构相似、意境相谐、内容相关等。

  所谓“有选择”,应该这样理解:

  ①成功的无情对肯定违背了某些对称要求。如果全部没有违背,就是普通对联了;

  ②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不一定得全部违背除“字工”和“律工”以外的其他对称要求;
  如无情对通常是出句为雅句,对句为俗句;无情对通常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但这都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无情对的本质特征。前人所总结的“义远”“风马牛不相及”之说,是对大部分无情对外在特征的形象概括,却是失之严密的、不科学的。

  ③在截止目前的实践中,除了“字工”和“律工”以外,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都有被违背的成功实例。

  五、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

  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有三种。

  1、转义

  转义,常称借对(借义,非借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句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即为借对。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萧”有“姓氏”、“植物”两种名词含义。在对句中,其甲义是“姓氏”的意思,但借用其乙义“植物”与“树”工对;“刘”有

“姓氏”、“兵器”两种名词含义。在对句中,其甲义是“姓氏”的意思,但借用其乙义“兵器”与“斧”工对。

  2、变词性

  借对,由甲义——乙义,有时候词性并不改变,有时候,词性也跟着变了。转义的同时,使词性也发生变化的手法,被总结为变词性。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例中,“果”在句中是副词,它却能以名词义与树相对。
  变词性的同时,肯定伴随着转义。“变词性”手法与“转义”手法是从属关系。变词性,实际上是借对手法的细分。

  3、异步

  异步(俗称变结构),即故意造成词的位置不对称。
  例: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鸡冠花/未/放
  狗头/叶/先生

  目前,有人主张异步时,不损上下句的意节和音节的对称,也有人主张随意错开词的位置。

  六、无情对作品成功的标志   

    无情对虽然更多的从分析字、词入手来创作,但它不是机械的排列组合,无聊的对字对词。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机巧对,无情对的创作,通常是在熟练掌握基本技巧基础上的灵光一现。

  成功的无情对作品,有以下标志。

  1、句子流畅自然,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更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单看对句也是好句”,如角度好、观点新、语言美(或非常通俗)、意境佳等。

  2、对称与不对称有很鲜明的对比。

  字愈工,律愈合,则对称之美尤为突出。
  其他的不对称特征愈明显,则“不对称美”愈突出。
  所以,无情对之所以幽默,其根本原因是“实现了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无情对,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魅力。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3-3-9 21: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无情对,欢迎大家来到第二节课的课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门很有趣的课——《认识汉字的多义性及对仗特点》。
  汉字的多义性,是汉语言丰富多彩之源,是我们常见的文学艺术灵动、优美之源。无情对,本质上就是充分利用汉字的多义性来做文章。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认识,并了解其在对联中的对仗特点。

  一、汉字的多义情况

  给大家看两个汉字,大家利用手边的字典或者网络词典查一查,看看这两个汉字各有多少种含义:

  花:名词义(12) 动词义(3)  形容词义(7)
  白:形容词义(8) 名词义(5)  动词义(5)  副词义(3)
  (以上数据引自“汉典网”,括号内的分别为义项数量,某些义项由于含义近似已合并)

  “花”与“白”这两个常用字的义项加起来分别是22项和21项,有的汉字义项更多,汉字的多义性由此可见一斑。
  汉语言受汉民族历史继承、汉语语法特点、汉民族语用方式、汉民族语用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体现为一种词汇现象,但其形成过程中却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新的词义也将会不断产生。

  二、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   

  一个汉字少则有几种,多则有几十种含义。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同一个汉字,有些含义差别很大。我们把这些含义,叫“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花”作为名词,有:
  1、植物器官;2、姓氏
  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形容词,有:
  3、杂色的,有花纹的;4、不专一、浮夸
  至少“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动词,有:
  5、消耗(金钱或时间)
  一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合计起来,就是至少5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我们注意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个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有以下特点:
  (一)同一词性,可能有多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二)分属不同词性,则肯定是“明显不同的含义”;
  (三)一个汉字,一般知识水平的人都已轻松了解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但人与人之间有差别;
  (四)人们对同一个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的认识比较统一,在模糊区可能有分歧。   

  我们还发现:“花”的22项含义,除了“明显不同的含义”,相当一部分是“相近的含义”,如:
    “形状象花的东西”,比如“灯花”、“泪花”等。
    “如花的女子,喻指美女”,比如“花容”、“花枝招展”等。
    “烟火的一种”比如“礼花”“烟花”。
  ……

  “相近的含义”,肯定属于同一词性。
   
  无情对的创作,在采取借对手法时,就是利用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来做文章。一般不利用“相近”的含义做文章。
  善于识别、选取被广大读者能轻易分辨且认同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是无情对创作的基本功。

  三、含义的沉淀

  以上列举的一个汉字20多个含义,或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都是该字的固有属性。这些含义,被收录在不同的字典、词典中。有的新派生的含义,还只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中。
  当人们去遣词造句,把句子确定下来时,组成句子的汉字才被赋予具体的含义。我们把汉字的含义被明确到具体的句子中,形象地叫“含义的沉淀”。举例说明:

  花落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钱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消耗(金钱)”,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心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或“不专一”,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我们很容易发现汉字“含义的沉淀”的特点:
  (一)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通常只有某一个,少量的有2-3个;
  (二)除了被沉淀的含义,大部分其他含义还是沉睡在字典中;
  (三)在不同的句子中,被沉淀的含义可能不同;
  (四)任何汉字的所有含义,都能以不同方式沉淀下来;
  (五)所有的含义被沉淀下来的难度基本没有差别;

  大家应该不会否认:“造句”过了关的小朋友,都有把任何一个常见含义沉淀下来的能力。被沉淀的含义,自然也很容易一眼就识别出来。
  上一讲,介绍到的“甲义”,就是指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乙义”或“丙义”,就是指除甲义以外的,沉睡在字典中的含义。 

  四、一组汉字的"工对义"与"不工义"

  我们在对偶造句,或应对对联时,很容易想到一个汉字可以应对哪些字。如,“花”,容易想到对“果”“白”“费”等汉字。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而且大家还认同呢?我们把这些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列出来,分析一下:
  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确实、的确;3事物的结局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果”,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a和1”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白:1颜色的一种;2清楚;3陈述;4、民族;5、姓氏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白”,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c和1”或“e和5”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费:1姓氏;2金钱等;3消耗(金钱等)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费”,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b和3”或“e和1”的存在

  我们来总结一下:原来,一组汉字,其诸多含义中,只要有至少一组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就认为这组汉字适合用来对仗。

  为便于今后的交流与实践,我们把某组汉字中——
  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或几组含义,叫“工对义”。
  把“工对义”以外的其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

  上例中,“花/果”,含义“a和1”就是一组“工对义”,其他14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白”,含义“c和1”或“e和5”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2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费”,含义“b和3”或“e和1”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1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一组汉字中,"工对义"与"不工义"有以下特点:
  (一)我们认为一组汉字不能对仗,或对仗不工,是因为它们没有一组"工对义" ;
  (二)一组能工整对仗的汉字中,通常"工对义"组合少,"不工义"组合多得多;
  (三)只要有一组"工对义"存在,"不工义"组合哪怕再多,也不影响人们认为一组字很工致的感觉。

  五、“工对义”与“不工义”在普通对联和无情对中的存在特点

  我们通过阅读优秀无情对,和普通对联比较,会发现普通对联和无情对有明显的区别。
  普通对仗:
  花落
  叶飘
  “花”和“叶”的含义都是“植物器官”。很显然,沉淀的是一组“工对义”。

  无情对仗:
  花落
  费翔
  “花”的含义是“植物器官”,“费”的含义是姓氏。很显然,沉淀的不是前面分析的“工对义”“b和3”或“e和1”,而是一组“不工义”“a和1”。

  原来,普通对仗(直对)和无情对仗(借对)的区别,实质上是“工对义”与“不工义”选择沉淀哪一组到句子中的区别。

  我们阅读、比较更多的普通对联与无情对,会进一步发现以下特点:
  (一)普通对联的“严对”,通常选择将“工对义”沉淀。也有少量字词采取借对(后面详解);
  (二)无情对,则通常密集地将“不工义”组合安排到对联中。
  (三)在创作对联时,普通对联选择“工对义”,沉淀途径少;无情对选择“不工义”,沉淀途径多得多。


  选修二: 《运用无情手法的部分诗歌、对联作品欣赏》  
  课外阅读资料:《无情对佳作100幅赏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6-11 03:08 , Processed in 0.1976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