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4638|回复: 1

无情对常见认识误区(丑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8 16: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情对常见认识误区             

             
湖南湘潭 刘可亮
   
无情对尚处于发展阶段,诸多认识误区客观存在。在这里,拣普遍的、突出的简要概括、辨析如下:

  0、认为“字字工”的作品就是无情对

  有部分初涉无情对的朋友,接触的是“字工义远”的启蒙之说。他们在开始尝试应对时,还没有掌握无情创作手法,对出一些句型结构与出句一致的句子。当作品被指出“不是无情对”时,他们往往理直气壮地说:“我这字字工啊,怎么不是无情对?”
  其实,“字字工对”,是无情对保持对联特色的最根本的部分。“字字工”,是一副作品成为无情对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知道,绝大部分的普通对联也是字字工的(除了自对、宽对等情况)。
  除了“字字工”,还要同时具备“词不工、句不工”等“明显的不对称”特点,且和谐一体,才是无情对。

  一、把“无情之趣”理解为内容的俏皮、搞笑

  无情对100%是趣联。无情对的幽默,来源于“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强烈反差,以及“对称与不对称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的巧妙。只要作品成功运用手法,实现字字工对且句通意顺,无不具备幽默特质。
  实践中,很多联友不但忽视无情对的固有之幽默,还把诙谐联的特征理解为无情对的特征,把无情味理解为语气上的调皮与句意上的幽默。如:

  翻身不忘共产党;
  吃喝全靠秦始皇。
  这是典型的诙谐联,但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无情对
  所以,把无情之趣理解为作品内容的诙谐、搞笑,不但经常出现忽视无情对本身的幽默的情况,而且还会容易造成鱼目混珠的情况。这一点,应引起无情界的重视。

  也就是说,大部分成功的无情对都没有一般的“诙谐联”特征,但已足够幽默。当然,无情对如果能巧妙叠加“诙谐联”之趣,则可谓锦上添花。许多无情佳构,既有无情对固有之趣,又有诙谐之趣(这样的优秀作品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认识误区的形成)。  

二、将“离题万里”理解为无情对基本特征

  无情对诞生之初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故意使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句意上毫不相干。于是,有了后人“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等经验性总结。很多的理论家还把无情对的特征归纳为“字工义远”。此举误导至深,贻害不浅。
  普通对联本来就有“三型”:既对且联、对而不联、联而不对。“对而不联”的非无情的作品并不少。如:

  玫瑰花开,香飘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这是故意离题万里的诙谐联

  那么,无情对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是“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明显的对称”体现在字字工、平仄合等方面,“明显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字不对品、词不对仗、句不并行三个方面。而“句不并行”则通常有四种比较突出的情况出现:句子语法结构不一致;句子节奏不一致;句子主题不一致;句子意境不一致。这四种情况不一定同时出现在某一对句身上。当前,大部分对句都表现出“主题不一致”的表征,但也有部分作品,用的是同样的创作手法,却实现了“神不散”。
  综上所述,无情对作品有“半对不联”(“神散”)和“半对且联”(“神不散”)两种情况。由于传统认识的误导,有相当一部分联友把“半对不联”看成了无情对的固有的基本特征。
  还有一部分联友已认识到了“半对且联”无情对的存在及其价值,但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误区:“神散”的无情对占多数,“神不散”的无情对是稀有品。其实不然,只要认清无情对的本质特征,注意调整创作习惯和思考方式,“神不散”无情对也是可以很常见的。

  三、片面追求“无情手法应用率”100%

  成功的无情对,肯定加诸了“无情手法”。“无情手法”100%覆盖到句子的全部词素,可能使各种“歧义因子的有机合成之和”达到最佳,使无情作品无情味突出。在保证句子“语义畅达”的前提下,追求手法应用的100%,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实践中,盲目追求100%,因此而“害义”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没有做到100%而被评判为瑕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地存在。
  其实,综观经典的老无情对和常见的无情对作品,并不是100%的词素被加诸“无情手法”,部分“对位词”“直对”,是常态。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5位“不/休”,是“对位的单字词”,是直对。

  部分“对位词”“直对”,作品的歧义效果不一定差;大部分“对位词”“直对”,也不乏经典之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粗/细”“毛/羽”“野兽/家禽”,就是3组“对位词”,没有运用造无情手法,但整句由于“石/先生”对“砖/后/死”的贡献,依然歧义效果强烈。

  所以,无情创作,应以追求句子“通晓流畅”,“歧义效果突出”为第一选择,然后再论“手法应用”的丰富与否。
  当然,“无情手法”100%覆盖的作品,和未做到100%的作品相比,通常“错落美”更明显。在赛事中,优中选优时,未做到100%的作品处于下风的情况会比较多。
  所以,科学的态度是:追求100%,不强求100%。

  四、定势思维使无情手法运用“逼仄”
  
  无情手法运用的逼仄,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对位单字词”的处理,未能娴熟掌握和运用常见手法,以致“对位单字词”直对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7言出句,一些处在句子的5位的词,由来是无情应对的难题,很多联友因为未能娴熟掌握和运用常见手法,选择了“直对”。  三种手法都可以用于处理这个问题(转义的情况相对小),有心人可注意这种情况下的炼字:

  高考/刚/停/心/未/静 [边缘地带]
  沛公/巧/战/项/先生 [第七夜]
  “项”本意是“姓”,理解为“脖子”与“心”工对。成功的单字词借对
  
  闲/窗/听/雨/添/诗兴 [贝啃鲍耳]
  散户/跟风/挺/信服 [丑时]
  “挺”在句中是副词,理解为动词与“添”工对。成功的单字词变词性对

  闲/窗/听/雨/添/诗兴 [贝啃鲍耳]
  晏几道/风流/句/多 [一格]
  “风流”对“雨/添”。成功的“异步”处理单字词的对仗问题

  2、转义和变词性手法,目前普遍是运用“下转”和“下变”手法比较多,忽略或未能娴熟采用“上转”、“上变”,“双转”、“双变”手法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情应对,可以更自由和自如。

  五、直接嫁接普通对联之“工致标准”

  无情对对于“字工”,有比普通对联更严格的要求。因为,唯其“字工”,才能衬托出“明显的不对称”所带来的“距离之美”的韵味。
  普通对联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大类”工对;无情对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小类”工对。标准不同,价值判断体系也相应不同。在普通对联中工致的情况,放到“无情审美体系”中去判断,就很可能是“瑕疵”了。
  许多高水平联友在初涉无情对时,总是不理解自己的作品被指出有“略宽”“宽”“太宽”等毛病。其实,这是对两个标准缺乏认识所致。

 六、用借对后的句外之义去歪解整个句子

  无情对的字字工,是指离开上下比句子本身,对位的“字组”至少有某一个意义和词性是非常工整的。这种考察结果,与各字、词在上下比句子中的实际意义和词性,已经普遍不一样了,因此在“对称”与“不对称”的既互为矛盾,又和谐共存中,带给人幽默感,享受到无情作品的艺术之趣。
  一些联友错误地以为:无情对的幽默,是通过字、词“借对”后的形成工对的那个“含义”来解释整个句子,串起来得到稀奇古怪的句意,以求得诙谐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有人认为,这副无情对之所以引人发笑,是因为按照普通对联对仗原则和规律去理解,可以把下比的句意理解为“阁楼下面的叶子率先生长”。
  这是错误的!部分初涉无情的联友潜意识也是这样解读无情作品的,以致得出“无情对不是故意无聊吗”的结论。

 七、将无情创作手法看成无情对所独有

  无情对的创作手法有“借对(转义)”、“变词性”、“异步”等。一些联友以为这些手法只属于无情对,甚至由于认识的误差而反推一些典型的借对手法不成立。
  其实,手法之于无情对与普通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借对”等手法一开始就属于普通对联。古人对句以词类相对,很早就普遍在对联中局部应用“借对”手法。后来在清末文人圈中,玩到了“借到极致”的地步,于是,典型的无情对诞生了。现在无情对进一步兴盛了,无情手法被联家应用于普通对联创作的实践,从未中断过。无情手法,也一直属于普通对联。
  所以,判断无情对作品是否成功,关键看手法应用的程度,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是否反差强烈。

 八、将连绵词(叠词)拒绝于千里之外

  连绵词(叠词)被无情拒之门外,由来已久。联界人士对此少有怀疑。其实,这是缺乏对无情规律的认识而产生的很大的认识误区。 连绵词,只有一部分词在拆开后“单个的字”无实际意义,所以,不利于转义等手法的运用,不能单独用于“无情对词练习”。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连绵词在拆开后“单个的字”有实际意义,依然可以自如的运用常见造无情手法。“字”有实际意义的叠词,理论上可以运用“异步”手法,从中分开,分别对仗。
 
  即使是拆开后“单个的字”无实际意义的连绵词和叠词,也可以出现在出句中。我们可以用“词对词”的方式解决其对仗问题,再利用组成出句的其他字和词做文章,使整句具有无情味。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3-3-4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可改变某些不正确的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5-29 17:03 , Processed in 0.1261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