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3811|回复: 5

《联话随笔》花丛间取春深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4 18: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21-5-15 17:52 编辑

               花丛间取春深浅
          ——微信群《每日一对》婀娜丽人歌

         (一)  恋雨——不许微尘沾我袖
    春色渐阑珊,落红自有牵情处,留我轻叹【恋雨】
    物华舒绮丽,嫩绿当然得意时,许谁醉歌【恋雨】
    繁花落尽,绿意渐深。喧嚣与人语,绕行至云深之处,蓦地绝尘而去。似无声的风,托住了夜空,几点星光,眨着眼,似在聆听。除了寂静,还是寂静。 这是岁月的留白,已经铺开了。像读一首诗。文字之外是意境的张力。心中起伏激荡,偏又说不到那恰到好处的话,甚微甚妙。只余叹息,与此深味。
    牵情处是我的轻叹,这一叹,道出了心底那未曾向人言的情愫。有人把一家灯火藏在身后,有人将救世深情举在杯中,但也有人就只是轻轻一叹,便是让心底的那点波澜,归于平静。而得意时的许谁醉歌,只是看破世事后的莞尔,却给人落泪的感觉。毛姆说:“人生所有的枷锁,都是自己的画地为牢。当你清楚了生活给予的幸福和枷锁,便不再畏惧,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本质。”这也许就是许谁醉歌所隐藏的情感密码。
    画家老树说:近来画花无数,想把春天留住。意恐落英成尘,做梦没个去处。这样的联句虽不能像画作一样,留住春天的形,却能留住春天的意。让我们在一种细细的咀嚼里,任风乍起,吹皱我们心中的一池春水。
    恋雨向来喜欢以唯美文字写小女子心情,那份才情足可以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于嘈啾中辨闻出仙乐。自然笔底常有唐诗宋词般的韵律如音符一样乒乒乓乓的跳出。这世上总有许多执迷不悟的人,为了一溪云、一帘梦、一出戏,交换心性,倾注深情。而痴情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旅程,但她既然敢于对楹联承诺了这份深情,就不惧怕其间的清冷与凉薄。
    不见蓑翁孤影钓【恋雨】
    空留白鹭瘦江栖【恋雨】
    这是她题《秋江》的一副成联。文字所铺展开的画面,仅一白鹭,一瘦江,除此之外,皆是虚空。
    整个画面落在眼里,全是清寒之意。想来她是有意,将笔墨收住,又将境界铺开。她也许是在刻意收敛一些情感,却让无法控制的情绪自由漫漶,漫漶成文字的深浅墨痕,崚嶒平仄。让鉴赏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匝地的秋声和微微的巫凉之气,丝丝缕缕地萦绕在眉睫上,在那看似追溯往事的文字层次间,透露出的情绪满满的都是对过往的眷恋和惆怅,诠释着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这是文字的留白,也是情感的留白。犹如悠然一境,不许尘侵,方寸间的天地,却能容下万千往事,胸中波澜。那个蓑翁代表着什么?那只白鹭为何不肯离去,或许文字背后的一场精彩就在这留白里,渐行渐远。而作为观者的我们,扼腕的不只是错过了许多,而是在时间的留白里,我们又何尝不是同她一样把心露出一半,又藏起另一半。回头再想,那不见的蓑翁和不肯离去的白鹭,都有我们曾经的身影和遭遇。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恋雨用熟稔的文字技巧,和美妙的心理活动用联句给我们勾勒出的一个可以共鸣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盛宴,在她所营造的联句世界里走一遭,多数成了文字的饕餮客,在以后的鉴赏中,没有了先前的颟顸和不求甚解,而是学会了在朱批墨注之间字斟句酌,捋髯颔首。
    她曾在与自己对话的一联里写道:
    冷暖斟茶,常问心灵,惟细语轻言中自渡【恋雨】
    悲欢煮酒,时听往事,且高歌浅笑里相忘【恋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自渡者显然已经悟了,当然这种悟不是出家人的悟道,而是红尘生活中的悟心。冷暖斟茶,细语轻言,都是生活里的一种修行,在这些看似的细枝末节里,更容易读懂看懂悟懂那些人情世故,不过是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与喝彩,终是虚声浮名。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既如此,高歌浅笑里相忘的往事,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在那些悲欢煮酒的时光里,有多少欢愉就会有多少哽咽。泪与欢笑成对比,冬去春来是温馨。生活要继续,也只有在自渡里不断抛弃那些前尘往事,轻装前行。使自己能够在喜爱的楹联世界里如鱼得水,如花迎风。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位画家朋友的话:“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去看最好看的霜”,使人一念而生香生暖,尽管这世间有苦闷,有沮丧,有痛苦,但只要心里闪过且去做喜欢的事,去看最好看的霜,便觉得即使命运多舛,也能有了美好之事、美好之心里,倚一倚,靠一靠,然后有了无惧向前的力量。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恋雨作为微信群《每日一对》的评委之一,或被人赞赏,或被人攻讦,从来都是一笑了之。虽然有解惑的时候,但解惑决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不动声色,娓娓道来。但也有沉默是金的时候,但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不说正如她自己的一个对句一样:
    书山自有逍遥境 【西贝】
    世路常修淡泊心 【恋雨】
    无论是联友还是评委老师都在书中,领会出各自逍遥之境,既如此,能再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她那种云淡风轻的态度,颇有:容难容之事,笑可笑之人的气定神闲。毕竟她清楚,在艺术鉴赏中,由于某些联句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联句,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说"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艺术的鉴赏中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同一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在艺术鉴赏中,是常见的事实。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
    正如一句话:“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是必须的,却不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不承认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不承认后者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同样是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的。”更何况在恋雨的眼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既然同在一个联群写联评联,但多数时候相互交流的时间要多得多。这种交流既有文字的也有生活与心灵的,这种交流没有偏见,却散发着君子和而不同温馨氛围。她的一联可以稍作诠释:
    轻翻书卷韵倾心,三分妙境【恋雨】
    偶入花丛香染袖,一段红尘【恋雨】
    书卷的倾心,自有三分妙境,这种自得其乐,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得到。而偶入花丛香染袖,一段红尘的妙喻与美好,又何尝不是和众联友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的深情体验与美妙感悟。
    拈花一笑心尘散【恋雨】
    弹指无声世事轻【恋雨】
    借佛教之事说红尘之事,喻超然之心。“简静的人,都会有一点孤芳自赏,甚至还有一点顾影自怜。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张扬,只愿低调平和行事。简静是一种收敛和蕴蓄,至冲淡,至平和,然后,在自我的心境里秋水长天。他们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繁盛,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马德)所谓的心尘散,世事轻可算是活到了简静的境界。这些与情感有关,但也与性情有关。在内心表现为品格,在外在表现为言谈举止,这些都是兀自风雅。世事中人,走到生命的哪一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时光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拈花一笑的会意,和弹指无声的静默,都是在准确无误地表达着一种内心的安静。因为真正的安静,就是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我们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周国平在《记住回家的路》一书中说:“人人都有心灵,却也不尽然是,唯有关注内心的人,才会寻求心灵的宁静,找到令自己沉浸其中的乐事。”
     这就是了,从恋雨的联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的性情和对生活的态度。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关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这也许就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恋雨以生花之妙笔写楹联之美,而且性情纯真,心底如莲般绽放着美好。在走笔成章的字里行间自成一番天地,把心底的纯真、坚毅、情感注入到对联中,不仅令文字情思绵邈,还使得她给人一种罗袖生香的感觉。即使是些许微尘,也难以侵扰到她“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纯粹。作为一名资深的楹联爱好者,能够在 《每日一对》与她成为联友,颇有世中逢尔,雨中逢花的小确幸。        我在这里“言之凿凿,如指诸掌。”还真担心她看到后来一句:“干卿底事。”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8: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21-5-14 18:59 编辑

    (二)西贝——满身花影难拂去
     西贝是《每日一对》微信群小有名气的才女,如今可谓是小腿上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写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而西贝也可以说是,绣口一吐就是一章优雅清丽的短诗,就是一份动心的惊喜,就是一壶甘醇的佳茗,一杯浮着月光的美酒……其入甲对句已超过300条,遥遥领先于其他联友。再仔细品鉴她的每一个联句,颇有: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的才识与豪气。
    作家毕淑敏说:“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书是她们招之即来永不疲倦的朋友。读书的女人,较少怨天忧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你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从西贝的联句中不难看出,她完全可以称得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性。在她的联句中无论是淡酒清茶、老巷石桥;还是疏梅幽兰、山水花鸟都有一股清爽之气,都有一种娉婷的柔美,婉约的韵律。读后令人如饮甘泉,身心通泰。五月天的《星空》里有句唱词:“摸不到的颜色是否叫彩虹,看不到的拥抱是否叫微风。”是的,她的联句就是炫美的彩虹,就是那飔飔的微风。常常令我们目迷神眩,心旷神怡。
    门掩黄昏,雨湿秋千空寂寂【西贝】
    花飞小院,香凝素手独茕茕【西贝】
    画家老树说:“黄昏风起山中,花瓣纷纷落去。谁能一一拾起?都是伤心诗句。”西贝却以独到的艺术视角,来一一拾起那些伤心的诗句。但她的联句没有伤心,只有唯美。秋千的空寂寂和素手的独茕茕,都是她一笔晕染出的暮春时节的一种失落的情绪。因为感情主动地被雨湿和香凝淡化掉了,而情绪就被动地表现了出来。艺术固然需要联想和专注,才能领悟“枯石为山,白沙为水”的玄妙境界。但文学的感觉是无法用标准来衡量的,有时候个人纯粹的感觉就是艺术。就像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个联句的妙处是在细腻处用功,雨湿秋千和香凝素手都是在恰到好处的极力刻画这种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细节更容易隐藏诱人的秘密和绵长的忧伤。也在为一种情绪的发酵作铺垫。这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专注于审美的过程,一个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种专注的审美过程中得益,岂不是一件既丰富了自己,也愉悦了别人的好事。
    花雨斑斑春未老【西贝】
    莺声恰恰枕无眠【西贝】
    西贝的心底是诗意的昂扬,笔底自然流露出的也是唯美的情感。犹如杜甫草堂的一副楹联: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那种眷恋与惆怅,化作恰恰莺声,让人睡不着,又怎能让人睡得着。固然花落花还开,春去春还来。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谁又知道,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盈袖书香挥不去【西贝】
    窥帘月色卷还来【西贝】
    西贝喜欢以极清醒的理智写极唯美的联句。联句像是花气洇透后的书卷,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思绪飞扬。这个联句好像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潇湘馆里的窗子,窗上罩着淡绿的薄纱,窗纱是蚕丝织成的,人从花窗前走过,若隐若现,此时的潇湘馆仿佛是一阙宋词。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副联句就像是引领我们走向精神世界的阶梯。让人在一种无痕的春梦里,随口说出:“此间乐,不思蜀。”
    有句话说得好:“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西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群里她不善言辞,只专注对联学习,自从她加入《每日一对》开始对句起,她始终坚持每天对句,从未间断过。仅此精神,就能令人肃然起敬,足以让人望尘莫及。在这个群里,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的人走了又来了。但西贝一直在坚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从当初的只对句,到后来慢慢写出句,而今已经可以创作出相当有水平的成联了。而且她的对句已经在其他群里多次获奖和一众师友的首肯,但她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那颗真诚而好学之初心,按照自己的性情率性而为,发自己的光。她就像春天里一只快乐的小鸟,始终在枝头歌唱着春天。对句就是一段光阴的魅惑,温暖了一份情感,才让我们在这种温馨的氛围里相互致敬这份美好的时光。   
    梭罗说:“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我相信她的坚持与坚守,一定会像日本果农木村秋则那样,立志要栽培无农药、无化肥的苹果,最终他用八年等待七朵苹果花的绽放,用十年换得苹果园的丰收。当然,这些也许在她那里并不重要,她坚守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份喜悦,一种优雅的姿态和专注,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的束缚。
    她的成联题梨花这样写道:
    淡雅如兰,冰肌玉魄偕梅瘦【西贝】
    襟怀似雪,画意诗情同菊清【西贝】
    言为心声。这些文字看似在写梨花,更像是在写她自己那份执著的性情和淑雅的情怀。淡雅是外表的内在表现,襟怀是内在的外化情感。我们从联句里所看到的不仅是梨花,而更多看到的是作者本人的性情与品格。“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和创造来看,它却是高度‘情意化’的,必须把作者的情感和意愿熔铸在创作的成果之中,使人看过之后为之动情。为了充分表达情感和意愿,文艺创作反映客观事物还可以‘遗貌取神’,甚至运用超现实的想象,以起到强烈表现情意的作用”(金开城《文艺心理学概论》)。
    浮名已淡囚牢破【西贝】
    傲骨犹存晚节香【西贝】
    浮名者囚牢也,既然浮名已淡,囚牢自然土崩瓦解。这是人生常理,很多人不是看不透,而是不愿放下,所以这个囚牢只能如影随形,让身心都无法自由呼吸。而只有看破这些的人,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着那种高贵的傲骨,在夕阳的晚风里笑傲。西贝以哲理入联句,与其说是在劝诫什么,不如说是在宽慰什么。而且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虽然都会说,但要说的如此诗意,确实有点难度,这就是文字底蕴的重要性,和个人情怀的一种魅力。
    对句如下棋,一来一往之间便有了得意的兴趣。对句又不似下棋,因为没有胜败之荣辱,只有心意相通之玄妙。即使是自己的出句自己对,那种自得其乐的畅意和一气呵成的力透纸背,似有潮声般,从笔底訇然而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必是在生活的下一站像西贝这样的不懈努力者,终会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芳草地里留下一路歌声,彩霞满天。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8: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Rain——春风曳动心湖皱
     赏梅半夜知春味【Rain】
     听雨三更隔竹声【Rain】
    一看就知道是小女子格调,但格调不俗,颇有易安居士:“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雨晚来佳”的闲情逸致。赏梅知春味,听雨隔竹声都是一种雅到极致的行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听出的是民间疾苦,可知做个好官确实不易。“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用枯荷听雨别有一番风味。已故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有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说:“我好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积落叶听雨声,和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都别有一番风味,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有趣之人。
    《浮生六记》里曾记载一个叫陈芸的可爱女子,一个很有情调的女子吧,她可以突发奇想,把昆虫做成标本,用细线捆绑在自家盆景的花叶之间,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更为奇特的是,竟然用扁豆和竹篱笆做了一扇活的屏风,盆中种一些藤本植物,可以在竹屏格上蜿蜒生长。不久,绿意葱茏,使室内绿荫满窗,即使深秋,也春意盎然。若将屏风摆于院中,人坐其中,仿佛身处碧绿的原野,真是妙不可言。
    从Rain的对句里也能看出,她也是个有趣之人,当然,有趣表现在生活中是不尽相同的。一篇《用美器消磨时光》的文中写道:“人是需要有点儿精神的,有点儿通灵的精神的。人不是神,无法脚踏祥云或者自带头顶光圈,人通灵的精神需要落实在一些通灵的时间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列举了一些东方文化中通灵的时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所以,既然人通灵的精神需求不拘形式,那么对句也可算在其中。因为对句就是在于人对话,谈心,交流,沟通,犹如朋友间推杯换盏时的会心一笑,心底所有的美好恨不能都一一摆放在对方面前。或者也可说是与自然对话,与万物对话,与一切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物质对话。“或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或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一个人的喃喃自语,装疯卖傻容易,两个人的推心置腹,一见如故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联写的很好,对句未必就好的原因。成联从立意到布局再到斟词酌句完全是气脉贯通,一挥而就。对句则是在别人构造的情景框架内的艺术创造。无论你的思维多么跳脱,文笔多么的娴熟,如果脱离了出句所构造的文字核心,都是无用的文字。成联的难度在于立意,那么对句的难度在于烘托,因为你的对句不仅要先契合出句的意思,而且还要烘托出出句的意境。或是并列关系,或是转折关系,或是顺承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或是假设关系,或是目的关系,或是选择关系。若没有领会透出句的意思,对句和出句的关系就容易南辕北辙,八竿子都打不着。
    Rain在微信群《每日一对》的入甲对句虽然不及遥遥领先的西贝那么令人瞩目,但在总排名第二的位置上也是颇为耀眼的。她喜欢用一种淡墨式创作手法去撩拨灵性的命脉,让几个文字的组合成为趟开的天地。
    小院花香宜佐酒【刘斌】
    隔帘琴韵欲留君【Rain】
    人家花香宜佐酒,已经令人陶醉,对句却又琴韵欲留君更是风雅之致,令人欲罢不能,关键是还隔着帘子,只能听见琴声,却又不见其人,所以这个欲留君就颇耐人寻味。好像双方怀里都揣着只猫似的,温暖而美好。Rain就喜欢用这种情调的笔墨来表达一种甜蜜的情感。由此想去,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一定也是满满的幸福的模样。文字的细腻程度决定了内容的丰富层次,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比如这句:
    细雨织帘窗半掩【枯叶蝶】
    落英染卷墨添香【Rain】
     诗情画意都有了,但可以看出依旧是小女子的格调。但带有书卷气的小女子格调看起来就与平常人泾渭分明。毕竟在岁月静好的时光里,濡养出来的那份才情就是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涵养,亦可令人肃然起敬,或刮目相看。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一书中有段文字:“更羡慕街边咖啡屋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是的,看Rain的对句,就是给人这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当然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取决于你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据说Rain是个很勤奋的人,除了工作以外,闲暇时间就用来背诵唐诗宋词来增加自己的诗词储备,以供对句时使用。那些看似出口成章的背后往往都是人们所看不到的辛勤换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一篇名为(没有白读的书)中说到:“陆陆续续读过不少‘无用’的书,只要在阅读时入过心的文字都没有变成过眼云烟,而是嵌进了精神和趣味里,不知不觉地让心态辽阔了很多。既然人终究只能透过有限的知识瞭望无穷的世界,那么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充实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视野。”
    江湖总把心期误【恋雨】
    兵燹难将家事书【Rain】
     出句原本是有些幽默性质的,虽然不乏有些沉重的心事蕴含其中,没想到对句的陡转,令人猝不及防。出句的意境多少有些温暖在里面,被对句的另一种意境完全打破,那就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无奈甚至是悲哀。心期误与家事书看似意思差不多,但却别在于所怀所思之人,目的虽一样,但关系不一样,是两种状态下的一种心理过程,形成了并列关系。正因为Rain的对句多有这方面的原因,才会被人所不理解,或者被指出看不懂,颇被诸多争议困扰着。其实这些正如钱钟书《也是集》所说的那样:"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
    我很喜欢作家张柯在《看点看不懂的东西》一文中说的:“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这句话确实像我们指名了一个方向,但凡艺术鉴赏,都不要过于武断,看得懂的和有时候看不懂的都很正常。既不能为此而妄自菲薄,也不必为此而妄自尊大。
    椒烟袅袅生禅意【西贝】
    潭影清清见佛心【Rain】
    “比喻之所以要求两种事物‘在一点极其相似,而在整个上极不相似’,就因为前者利于神经过程中的准确‘泛华’,而后者利于神经过程中的准确‘分化’,从而使兴奋点迅速集中,形成深刻的映象”(文艺心理学概论)出对句都是在实写虚出,着意表现出一种意中之静,给人心灵的影响,和明心见性的温馨提示。椒烟袅袅是动中有静,是物质所示,而心有所动。潭影清清是静中有动,是物质不动,而心亦有所动。过程不一样,结果一样,本一不二。
    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侧出其言,傍通其情,触类以 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因此,对于一个对句在鉴赏上的分歧也属于正常,何妨以平常心待之。固然:“因此我看到,社会-精神-文化的规定性凝聚成一个复合体,它强迫人们承认一种遵循文化印记和规范的真理的自明性、确定性和证据”(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但文学艺术的鉴赏,向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结束语——沧海蘸干方罢笔
    心向清辉心坦荡【恋雨】
    梦追大道梦辉煌【恋雨】
    虽然现实中有很多不如意,充斥着柴米油盐、一地鸡毛,而理想又是那么缥缈高远、不可捉摸。但这一切就像一副对联:“日子蹒跚负愁去;月光伛偻照人来。”也就是说,日子再艰辛也带走了忧愁,重负的月光压弯了腰,也要为人带来光明。所以在现实与理想的张力中,有人选择勇敢追梦,有人选择和光同尘,有人选择转身离去。而大多数人都是平淡地走完一生,过着为“六便士”而折腰的“打工人”生活!好在生活中不只有“六便士”,还有诗和远方,还有清风明月,还有灿烂星空,还有那永远的桃花源!
    从恋雨,西贝,Rain她们三人的联句中不难看出,她们对生活的那份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是善意的,昂扬的,充满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中的不如意总归是难免的,但在那些点点滴滴里,她们看到的都是人生光明的一面,而心底所流露出的都是正能量的口吐莲花。知难而退,固然是人生常态,但知难而进,才是强者生命力的最完美展现。也许她们更喜欢那种能吃苦的享乐主义人生。正如《菜根谭》曰: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在闲时静中仍能努力精进,可以补充脑力,为人生增值。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之所以如此,恐怕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换句话说就是,用脑过度而用心不够。
    纳兰曾说:“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指谢灵运);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指陶渊明);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指杜甫);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指李白)。”一个人独特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文学创作的基础。独特的生活历程,必然产生异乎寻常的刻骨铭心的情绪来逼迫你一吐为快。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创作都带有我们个人的印记,虽然只是对句,除了原有的记忆和对前人的诗句有所消化外,表现在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句子,也许都是被我们的情绪情感所左右着,也许都和我们所经历过的生活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只不过很多人不曾觉察罢了。
    在此祝愿群里的所有师友生活愉快!对句愉快!创作愉快!
    奥修说:“一个人始终保持是一个孩童,这就是生命全部的艺术——保持新鲜年轻,不被生活腐化,不被过去腐化,不被旅程上堆积的灰尘腐化。记住,每一个片刻都会开启一扇新的门。生命是不合逻辑的,鲜活的事物从来不会结束,它继续,继续,继续着。”
    愿与各位师友共勉!

发表于 2021-5-19 14: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享,不断提高。感谢文武老师的精彩点评!
发表于 2021-5-19 1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3-29 19:34 , Processed in 0.1326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