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四声递全,利于我们写出最佳声韵的对联、诗词:)0706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1 12: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说先生的精神可嘉。平仄这个东西是经过了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洗涤,才成为国粹的。不是一二个或几十个人的己见,其实我个人也想认同先生的学说,看了先的贴子,只是一头雾水,其实你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宽,不受平仄约束。凭心而论我也喜欢打油诗,容易上口。当然如果想传承光大国粹,不是去否认而是去丰富,否则只怕是邯郸学步。
个见对文不对人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2-8-12 07: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声喜全递 于 2012-8-12 08:39 编辑
只能说先生的精神可嘉。平仄这个东西是经过了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洗涤,才成为国粹的。不是一二个或几十个人 ...
悟能 发表于 2012-8-11 12:47



      你好,其实你还是没看懂我说的四声喜全递理论,平仄论太宽泛,例如就四字言而言,100多种包含三种不同声调的声调组合,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如精益求精1421,精雕细琢1142等;

那些四声俱全的如画龙点睛4231,更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就凭这点,说明平仄论错了,而且错的程度很大,平仄论错了1000多年,该废除了。平仄论在4字就错了,在5字、6字、7字等也错了。

请悟能先生仔细理解这四张图,就明白了。一定要区分声调和平仄,研究深入到声调层面,就知道平仄太笼统。


大家好,世界多变,文思当多变,声韵也应多变,声韵的核心是声调,声调也当极致变化。四声喜全递是声调变化的极致,契合易文化和圆文化,变化才产生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叠韵产生的美非常有限,上下五千年,好听的叠韵名句没有超过5句,但声调变化到极致的7 字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已经找到600句。


声调变化到极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


2143+1432+4321+3214,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前3字的发音同最后3字的发音,


累计四个四声喜全递,加上内涵好,成为百度搜索结果最高的7字名句,影响力最广的名句,百度搜索数据结果超越唐朝和宋朝的任何7字名句。百度搜索人生若只如初见,找到相关结果约12,500,000个,欢迎大家拿数据来否定我。


文字在声韵层面是否好听,主要取决于该句文字的声调变化程度,其次是该句文字的声母和韵母的情况,越是差异大,越好听。


好的,我们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四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最好听的,列为一品声调组合,一共有24种四声喜全递(四声俱全)的一品声调组合,分别属于6种平仄,传统平仄论只认为4种平仄好听,少算了两种,另外平仄论太笼统,没有明确指出哪24种声调组合最好听,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就很不好听,平平仄仄也包含一品声调组合、二品声调组合、三品声调组合;


具体24种是哪24种,请参看附件的图;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第二好听的,列为二品声调组合,一共132种声调组合,去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认可的16种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声调组合,还有116种声调组合,这116种声调组合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这116种声调组合,被传统平仄论无情的抛弃了,因此传统平仄论是错误的。我们知道精益求精1421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精雕细琢1142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联律通则1412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举下去。简单点说,凡是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4字,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这样的成语就有上万条,加上我们原创的,更是浩如烟海4213;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2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第三好听的,列为三品声调组合,如孙子兵法1313,孙子兵法1313也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好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断句,通常是2字一停顿,对联也有音步的说法,为了通俗起见,我就以相邻两字论,孙子兵法1313,1声孙和3声子有变化,


孙是1声与子3声构成变化,子是3声与兵1声构成变化,兵是1声与法是3声又构成变化,变化了3次,发音比较好听;而平平仄仄中的风吹虎谷1133,风和吹发音同,吹和虎发音不同,虎和谷发音相同,同则不继,平平仄仄中的1133是比较难听的4字发音模式之一,属于三品声调组合中的下品。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只包含1种声调的4字是第四好听的,列为四品声调组合,如1111,2222,3333,4444这四种,其中3333最难听,1111、2222和4444比3333稍微好听一点。



如果要在4字句或4字名中,挑选出最难听的发音,一定是3333,如虎谷有骨333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8-12 0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声喜全递 于 2012-8-12 08:41 编辑

大家好,世界多变,文思当多变,声韵也应多变,声韵的核心是声调,声调也当极致变化。四声喜全递是声调变化的极致,契合易文化和圆文化,变化才产生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叠韵产生的美非常有限,上下五千年,好听的叠韵名句没有超过5句,但声调变化到极致的7 字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已经找到600句。



出句:闲伸小棹量深浅
( 诗雨)


闲伸小棹量深浅2134213


声调变化到极致的典范。


2134213=2143+1342+3421+4213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累计4个四声喜全递。





声调变化到极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


2143+1432+4321+3214,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前3字的发音同最后3字的发音,


累计四个四声喜全递,加上内涵好,成为百度搜索结果最高的7字名句,影响力最广的名句,百度搜索数据结果超越唐朝和宋朝的任何7字名句。百度搜索人生若只如初见,找到相关结果约12,500,000个,欢迎大家拿数据来否定我。


文字在声韵层面是否好听,主要取决于该句文字的声调变化程度,其次是该句文字的声母和韵母的情况,越是差异大,越好听。


好的,我们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四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最好听的,列为一品声调组合,一共有24种四声喜全递(四声俱全)的一品声调组合,分别属于6种平仄,传统平仄论只认为4种平仄好听,少算了两种,另外平仄论太笼统,没有明确指出哪24种声调组合最好听,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就很不好听,平平仄仄也包含一品声调组合、二品声调组合、三品声调组合;


具体24种是哪24种,请参看附件的图;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第二好听的,列为二品声调组合,一共132种声调组合,去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认可的16种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声调组合,还有116种声调组合,这116种声调组合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这116种声调组合,被传统平仄论无情的抛弃了,因此传统平仄论是错误的。我们知道精益求精1421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精雕细琢1142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联律通则1412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


,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举下去。简单点说,凡是包含3种不同声调的4字,都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这样的成语就有上万条,加上我们原创的,更是浩如烟海4213;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包含2种不同声调的4字是第三好听的,列为三品声调组合,如孙子兵法1313,孙子兵法1313也比平平仄仄中的1133风吹虎谷好听,好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断句,通常是2字一停顿,对联也有音步的说法,为了通俗起见,我就以相邻两字论,孙子兵法1313,1声孙和3声子有变化,


孙是1声与子3声构成变化,子是3声与兵1声构成变化,兵是1声与法是3声又构成变化,变化了3次,发音比较好听;而平平仄仄中的风吹虎谷1133,风和吹发音同,吹和虎发音不同,虎和谷发音相同,同则不继,平平仄仄中的1133是比较难听的4字发音模式之一,属于三品声调组合中的下品。



我们再来看四字,我认为只包含1种声调的4字是第四好听的,列为四品声调组合,如1111,2222,3333,4444这四种,其中3333最难听,1111、2222和4444比3333稍微好听一点。



如果要在4字句或4字名中,挑选出最难听的发音,一定是3333,如虎谷有骨3333。


发表于 2012-8-13 0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易=四声喜全变=喜全韵,优于马蹄韵和平仄论。
发表于 2012-8-13 14: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字名句,四声喜全递定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8-13 1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雪魄滋梅骨【四声喜全递】
雪魄滋梅骨34123,,3412 +4123,两个四声喜全递:)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出句:两岸阴晴柳【四声喜全递】
两岸阴晴柳34123,3412 +4123,两个四声喜全递:)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两岸隔得有点远,一边是阴天,一边是晴天;


出句:熔诗铸巧联【四声喜全递】
熔诗铸巧联21432,2143 +1432,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出句:有格句堪品【四声喜全递】
有格句堪品32413,3241 +2413,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出句:柔道刚骨髓【四声喜全递】
柔道刚骨髓24132,2413 +4132,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练习柔道,可以达到刚硬骨髓的效果;




出句:行方以智圆【四声喜全递】
行方以智圆21342,2134 +1342,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出句:安禅制诡心【四声喜全递】
安禅制诡心12431,1243 +2431,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出句:右拳开左道【四声喜全递】
右拳开左道42134,4213+2134,两个四声喜全递:)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递=四声喜全韵;
简称“喜全韵”;
5字句,第1字和第5字,发音相同,如同春夏秋冬春,第5字回到第1字的发音;
小说中,男主角神通广大,只用右拳,就打开左边的道路,无人能挡。
发表于 2012-8-14 0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喜全韵属于个人原创,区别于平仄论和马蹄韵,请自我甄别!

发2张5字名句的声调研究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8-14 20: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0814晚上修改版。

大家好,我的研究是基于普通话四声,把所有朝代的诗词或对联,只用普通话四声来读,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角度,毕竟普通话是主流,绝对不考虑方言。

四声喜全递理论中,关于7字句的发音定品,优于平仄论;
一品如: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2143+1432+4321+3214,包含四个四声喜全递,我读完100多本书后,这样的绝妙7字,我找到600句,其中一本书是厚达2000多页的共2册的《佛教名胜楹联》;

二品如:与尔同消万古愁3321432,后6字是3个四声喜全递,累计包含3个四声喜全递;

三品如:壮年听雨客舟中4213411,前5字是2个四声喜全递,
五岳寻仙不辞远3421423,前四字是四声喜全,后四字是四声喜全,累计包含2个四声喜全递;
五岳寻仙不辞远是三品中的上品,壮年听雨客舟中是三品中的下品。原因是五岳寻仙不辞远3421423,从左往右,相邻2字都是不同的声调,而我们断句读,主要是2字一停顿,有术语叫音步。
壮年听雨客舟中4213411,最后2字都是1声,声调缺乏变化,舟zhou和中 zhong,声母相同,韵母接近,导致发音拗口;

四品如:两船相望隔菱茭3214221,前4字是1个四声喜全递;

五品如:可怜无处送荆卿3224411,包含了四种不同声调,但没有形成类似天长地久1243的四声喜全递;

六品如:百分桃花千分柳3121113,包含3种不同声调;

七品如:天高虎谷空多骨1133113,包含2种不同声调;

八品如:此里虎谷有古骨3333333,只包含1种声调;

每品中,根据声调变化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避免复杂,不多说。
可参考如下文字理解。
例如四字句中,孙子兵法1313为包含两种不同声调的四字的上品,不符合平仄论,但是好听的发音模式之一,孙1声与子3声构成变化,子3声与兵1声构成变化,兵1声与是3声又构成变化,变化了3次,发音比较好听;而平平仄仄中的风吹虎谷1133,风和吹的声调同,吹和虎的声调不同,虎和谷的声调相同,仅仅变化一次,同则不继。平平仄仄中的1133是比较难听的4字发音模式之一,因此平仄论太笼统,错误很多。
个人推崇声调变化到极致的体现变文化和易文化的四声喜全递。
发表于 2012-8-15 12: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5字句的声调定品:
含2个四声喜全递为一品,含1个四声喜全递为二品,含4种声调但不递全为三品,含3种不同声调为四品,含2种不同声调为五品,含1种声调的5字为六品;
品越低,音越好,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
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越多,发音越好,四变>三变>二变>一变。
关于单句中每个字的韵母和声母,也是越不同,发音越好,声韵的核心是声调,我们先谈声调。
举头望明月32424,含3种不同声调,举3声与头2声构成变化,头2声与望4声构成变化,望4与明2构成变化,明2与月4构成变化,累计4变,定为四品4变。
举头望明月32424仄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32424四品4变的发音优于平平仄仄平11331,11331是五品2变,可见平仄论错误多多!
疑是地上霜24441平仄仄仄平,疑是地上霜不符合平仄论!
疑是地上霜24441是四品2变,疑2与是4构成1个变化,上4与霜1构成1个变化;
疑是地上霜24441的发音优于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
11331是五品2变,可见平仄论错误多多!
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好听的声调组合,至少有500多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8-16 09: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可能会说,李白写唐诗的时候,平仄理论还没成熟,这不是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李白没有写过举头望明月,然后李白穿越到今天,在有凤求凰发个上联:举头望明月,会因为32424仄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被极个别恪守平仄的版主删除帖子,这说明平仄论在误导人,说明平仄论需要完善。
发表于 2012-8-17 1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影响力最大的5字句是物以稀为贵,作者是白居易!

大家好,大部分的名句都是“意境好+发音好“,意境好包含气势好、情感好、格调高、遣词妙、文采好、有风骨、气韵生动、有神韵、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无我之境、气象好、气度好、独具一格、别有风趣等,简单点说,就是意境好或内涵好。
单句发音好的最高标准是“声调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到极致“,白居易的名句有“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其中物以稀为贵的百度搜索结果是7,450,000个,也就是说大约有745万人认可物以稀为贵,按照我的研究,暂时发现这是百度搜索结果最高的5字句。





物以稀为贵的百度搜索结果超越“了不知南北”、千里共婵娟、天下本无事、天涯若比邻、会当凌绝顶、风云四海生、威武不能屈、野火烧不尽、海内存知己、老牛吃嫩草、路遥知马力、独钓寒江雪、欲穷千里目、诗胆大于天等名句,这些名句的百度搜索数据都超过262万,可以说每句的粉丝都大于等于262万人,这些名句在声调层面的共同特点是包含了4种不同声调,最好听的是包含2个四声喜全递的5字句,如物以稀为贵43124(4312+3124),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运用四声喜全递,利于我们创作!
发表于 2012-8-18 12: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喜全递优于平仄论的1024个理由:)

2012年7月和8月,我研究了《唐诗排行榜》、《艾治平绝句精华全解》、《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这三本书的1024句名句,全是5字句。按照普通话的四声,忽略轻声,5字句,一共有1024种声调组合模式,我简单查了下数据,其中有7句11424不符合平仄,但这7句都是名句,证明平仄论错误多多。

假设这7位作者穿越到今天,发图中的7句做上联,会因为平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而被极个别恪守平仄的版主删帖,这说明平仄论存在大问题。以前我有过研究,至少有500多种声调组合的发音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声调组合要好听,这500多种声调组合的特点是包含四种不同声调或3种不同声调,可见平仄论忽略了太多声调组合之美,又误导大家认为11331也是好听的发音模式。

四声喜全递主张声调变化到极致,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仅包含2种不同声调,属于五品2变,发音较难听。

就我的1024句名句数据库而言,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句11331模式的名句,证明平仄论问题多多。

四声喜全递认为单句好听的本质是:“声调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极致”,而不是超级笼统的平仄论。

平平仄仄平包含12341等好听的发音,也包含11331等难听的发音,因此平仄论太笼统,价值有限;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王融,刘韬,元竞,这三人发明的平仄论,过于笼统,价值有限,对于追求更动听声韵的文字创作者或文字爱好者而言,当抛弃平仄,忘掉平仄,体会将声调变化到极致的文字之美并实践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8-19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平仄论太笼统,举个例子,猫和老虎都属于猫科,发明平仄论的人总结了几句诗词,发现青云羡鸟飞12431好听,就以为所有的平平仄仄平都好听,这是错误的,平平仄仄平还包含了11331风吹虎谷菇等难听的发音,难听的原因是这种声调组合只包含了2种声调。不能因为老虎厉害,就说所有猫科动物都厉害,还有战斗力普通的猫。不能因为12431好听,就说所有的平平仄仄平好听。平平仄仄平实际等于16种声调组合,包含好听的发音,也包含难听的发音11331,再举个例子:杜甫的下笔如有神43232平仄平仄平,这句不符合传统的平仄论,这句声调组合,我的理论定成四品4变,这句的发音肯定比11331五品2变好听,好听的原因是声调变化得更多,下笔如有神包含了3种不同声调,从左往右,相邻2字的发音都不同,累计变化4次。
5字句,累计1024种声调组合,32种平仄。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风吹虎谷菇好听的发音组合有500多种,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风吹虎谷菇好听的发音有29种平仄中的500多种声调组合。平仄论忽略了500多种声调组合之美,还误导大家认为11331也好听。平仄论错了,基于平仄论的马蹄韵也错了。
四声喜全递优于平仄论的1024个理由:)
2012年7月和8月,我研究了《唐诗排行榜》、《艾治平绝句精华全解》、《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这三本书的1024句名句,全是5字句。按照普通话的四声,忽略轻声,5字句,一共有1024种声调组合模式,我简单查了下数据,其中有7句11424不符合平仄,但这7句都是名句,证明平仄论错误多多。
假设这7位作者穿越到今天,发图中的7句做上联,会因为平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而被极个别恪守平仄的版主删帖,这说明平仄论存在大问题。以前我有过研究,至少有500多种声调组合的发音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声调组合要好听,这500多种声调组合的特点是包含四种不同声调或3种不同声调,可见平仄论忽略了太多声调组合之美,又误导大家认为11331也是好听的发音模式。
四声喜全递主张声调变化到极致,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仅包含2种不同声调,属于五品2变,发音较难听。
就我的1024句名句数据库而言,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句11331模式的名句,证明平仄论问题多多。
四声喜全递认为单句好听的本质是:“声调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极致”,而不是超级笼统的平仄论。
平平仄仄平包含12341等好听的发音,也包含11331等难听的发音,因此平仄论太笼统,价值有限;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王融,刘韬,元竞,这三人发明的平仄论,过于笼统,价值有限,对于追求更动听声韵的文字创作者或文字爱好者而言,当抛弃平仄,忘掉平仄,体会将声调变化到极致的文字之美并实践之!

5字句的声调定品:
含2个四声喜全递为一品,含1个四声喜全递为二品,含4种声调但不递全为三品,含3种不同声调为四品,含2种不同声调为五品,含1种声调的5字为六品;
品越低,音越好,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
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越多,发音越好,四变>三变>二变>一变。
关于单句中每个字的韵母和声母,也是越不同,发音越好,声韵的核心是声调,我们先谈声调。
举头望明月32424,含3种不同声调,举3声与头2声构成变化,头2声与望4声构成变化,望4与明2构成变化,明2与月4构成变化,累计4变,定为四品4变。
举头望明月32424仄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32424四品4变的发音优于平平仄仄平11331,11331是五品2变,可见平仄论错误多多!
疑是地上霜24441平仄仄仄平,疑是地上霜不符合平仄论!
疑是地上霜24441是四品2变,疑2与是4构成1个变化,上4与霜1构成1个变化;
疑是地上霜24441的发音优于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
11331是五品2变,可见平仄论错误多多!
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好听的声调组合,至少有500多种!
有人可能会说,李白写的古体诗,那时平仄理论还没成熟,这不是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李白穿越到今天,在有凤求凰发个上联:举头望明月,会因为32424仄平仄平仄,不符合平仄,被极个别恪守平仄的版主删除帖子,这说明平仄论存在很多问题,说明平仄论需要大完善。
请多支持更科学的四声喜全递:)
发表于 2012-8-19 14: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喜全递理论中,关于5字句的声调定品补充版(2012年8月19日版本),以普通话四声为标准,忽略轻声和古声。
满载而归老34213,一品4变;
4变指的是从左往右,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情况,满3声与载4声构成变化,
载4声与而2声构成变化,而2声与归1声构成变化,归1声与老3声构成变化,累计4个声调变化;
这是5字句发音的最高标准,一共有24种包含2个四声喜全递的声调组合模式,还有江海寄余生13421等;

满载而归宿34214,二品4变3易;
4变指的是从左往右,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情况,满3声与载4声构成变化,
载4声与而2声构成变化,而2声与归1声构成变化,归1声与宿4声构成变化;
3易指的是第5字的发音,同第2字的发音,5-2=3,是为3易,宿4声同载4声;

满载而归国34212,二品4变2易;
2易指的是第5字的发音,同第3字的发音,5-3=2,是为2易;

满载而归晖34211,二品3变;

发音好听的程度是:
一品4变>二品4变3易>二品4变2易>二品3变;
一品4变:海内存知己342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王勃;
二品4变3易:晓看红湿处34214;《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二品4变2易:34212,暂时没有找到名句;可参考理解满载而归国34212;
二品3变:几度隔山川34211;《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作者:司空曙
说明:如上5字句定品,仅考虑声调变化。可以看出,声调变化到极致的句子更好听;
没有考虑句中每字的韵母和声母等的异同,原理也是一样,变化到极致,更好听。
我举个难听的5字句,李世民的板荡识诚臣34222,四品3变;
板荡识诚臣ban,dang,shi,cheng,chen其中诚臣两字因为声母相同,韵母接近,比较难听。
同首诗歌中的疾风知劲草21143,三品3变;
疾风知劲草ji,feng,zhi,jing,cao,发音比板荡识诚臣要好听多了。
发表于 2012-8-20 10: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本多余,四声喜全递。袁牧有言:“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平仄”!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王融,刘韬,元竞等人究竟统计了多少句诗歌,而研究出错误百出的平仄呢?


王融等人最可能统计的是汉、魏、南北朝的诗歌,发明平仄的其它人还研究了少量初唐的诗歌,而汉、魏、南北朝的诗歌都是以五言为主,再加上当时的研究资料有限,发明平仄的人累计读过的七言诗不会超过10000句。


我们知道,古代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5种声调,如果是写七言诗,每个字都可能是五种声调的一种,5的7次方,累计有5x5x5x5x5x5x5=78125种声调组合,假设一种声调组合对应1句7言诗,那么78125种声调组合对应78125句诗,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出古代7字句的声调层面的规律,样本至少是78125句七言诗。


王融,刘韬,元竞等人根本就没读过78125句七言诗,仅仅读了几千句七言诗或1000多句七言诗而已,根据几千句七言诗总结出的平仄规律必然是价值有限的,存在重大缺陷的!


大家好,我查了资料,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周颙 [约公元四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彦伦,汝南安城人。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刘韬和元竞,百度无法查到资料,欢迎网友提供资料。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四声喜全递的基本理念是主张将“声调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每个字的整体音节变化到极致”,其中核心是将声调变化到极致。如5字句的江海寄余生13421,1342+3421,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如7字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2143214,2143+1432+4321+3214,


始终保持四声俱全和四声喜全递。





史上最科学的声韵理论是四声喜全递,百度搜索四声喜全递,读首页的10个帖子,就可以了解四声喜全递的真髓。



运用四声喜全递,更利于我们创作!


如下转载自国学网,同样也证明了平仄论错误百出!


平仄简史初稿(格律派世系族谱)


平仄简史初稿(格律派世系族谱)
Post By:2010/2/24 11:24:00


[table][tr][td]



序言



格律派如今可谓功成名就,贵为版主,占据各大网络诗词板块要津。家业辉煌,必然有认祖归宗的需要,做家谱就成了必然。然而格律派由于俗务繁杂,一要彼此应酬、附庸风雅,二要为维护平仄东征西讨,哪里静得下心来作家谱,而且流俗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沈约,沈宋,杜甫,全不知自己别有支脉。就好比鞑靼人入主中华既久,便以为自己是炎黄后人,全不知铁木真为何人了。今笔者历经有年,倾力稽考,于故纸堆中竟然钩稽出平仄谱一系,然而自以为天下之大,必然方家众多,岂敢坐井观天,以为独得之秘乎,故发于此求教:



今天市井流行格律教材,大半出于王力,例皆大谈“平平仄仄”,然而王力先生只教人平仄如此,却不言所自。因此大家也就“矮人看戏、随他短长”,以为自唐代就是如此,不再多问。更有甚者,以为唐代以来,历代都有“平平仄仄”谱的教材,只是失传了,想当然耳。至于失传的历代平仄教材,怎么为王力所得,他也不再多问,只是“皆大欢喜、信奉敬守”。袁牧有言:“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平仄”信矣夫!只有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绪论里挑明原委:“诗的声调谱式自王士禛《律诗定体》以后,有许多人补充和续作”,然而由于其书繁杂,不如王力《诗词格律纲要》简明易得,所以流传不广,因此此语也就淹没大海。



其实今天平仄谱的起源,是王士禛《律诗定体》,和赵执信《声调谱》,赵执信《谈龙录》道出了草创的艰辛与喜悦: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少时作诗,请政阮亭,阮亭粗为点阅,其窍妙处吝不一示。因发愤三四月,始于古近二体,每体各分为二。盖古体有古中之古、古中之近,近体有近中之古、近中之近。截然判析明白,自此势如破竹,诗家窍妙,具得了然于心矣。)--------------------





我们来简单解读一下,文中“阮翁”就是王士禛,号阮亭,赵执信与王士禛是有亲戚关系的,赵执信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律调”就是近体的平仄,古诗的音节称为古调。一开始赵执信以亲戚关系向王士禛求讨“平仄谱”,王士禛不肯给,至于为什么不肯,赵执信认为是王士禛把“平仄谱”当宝贝了,当“不传之秘”了,而当时有的人认为是王士禛怕“示学人以陋”,也就是怕人家说把浅薄当有趣。后来赵执信从王士禛家里偷出来平仄谱,王士禛知道以后,嘱咐他不要乱跟人讲,但是赵执信并不把他当宝贝,认为“不知道平仄谱,虽然不能算会写诗,但是知道了平仄谱,就能算会写诗了吗?”于是到处告诉人,然而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这一套“平仄谱”,当时的袁牧就笑话他们俩:“近又讲声调而圈平点仄以为谱者,戒蜂腰、鹤膝、迭韵、双声以为严者,栩栩然矜独得之秘。不知少陵所谓“老去渐于诗律细”,其何以谓之律,何以谓之细,少陵不言。元微之云:“欲得人人服,须教面面全。”其作何全法,微之亦不言。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论诗之旨而已。必欲繁其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不已傎乎!唐齐已有《风骚旨格》,宋范温有《诗眼》,皆非大家真知诗者。”



那么王士禛关于平仄的秘密是那里来的呢,据清人考证,源头是冯班,冯班传给钱谦益、程嘉燧,程嘉燧传给吴伟业,吴伟业传给王士禛,而赵执信得了冯班的书,又加自己努力,反而占据开创之功。此前一直是口头传授,未形之书面,直到赵执信《声调谱》和王士禛《律诗定体》出来以后,才转成书面文章。自此以后,历经翁方纲、董文焕等的努力完善,传到了启功,王力这里。



因此格律派世系族谱应该是:





冯班---钱谦益、程嘉燧----吴伟业-----王士祯、赵执信(冯班嫡传)-------翁方纲------董文焕-------------王力、启功--------现今平仄格律派


发表于 2012-8-20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罗发表于 2010-2-27 15:18


这个线索梳理得很清楚。清代文字狱盛行,读书人为避祸只得埋头故纸堆,钻考证,讲训诂,著书立说。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的成绩。我相信律诗有律,讲究平仄也是律诗最基本的特征。只是现在的诗律体系有缺陷,不全面。而由此产生的流弊,则是唯格律是尚,甚至出现万体皆下品,唯有近体高的倾向,这就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了。不少人倡言所谓诗韵改革直至诗体改革,实际上也是这种流弊的一种表现。因为唯有近体高,不愿受诗律诗限制的,又不想示人以“低”,所以拿改革为借口,说到底还是附庸风雅的念头在作祟。事实上,近体只是诗体之一种,古体与近体,自唐以来一直是并驾齐驱,不分轩轾的。李杜并称,正说明了这个事实。


王力的诗律体系,如同现代的语法体系一样,都存在缺陷。中国古代本无语法学,但人们说话作文并不会犯语法错误。因为语言是靠使用、交流而发展的,不是靠定义、定理、公式来掌握的。现代的语法体系套用欧洲的语法学体系,总有一些与汉语不相符合的成分。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教学需要者,没有人把语法学当回事。同理,以建立大而全体系为己任的王力诗律学,也总有一些不符合诗歌规则的成分。熟读古人诗的是没必然把它当成金科玉律的。

北山钓者发表于 2010-2-27 21:12


由此产生的流弊,则是唯格律是尚,甚至出现万体皆下品,唯有近体高的倾向,这就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了。不少人倡言所谓诗韵改革直至诗体改革,实际上也是这种流弊的一种表现。因为唯有近体高,不愿受诗律诗限制的,又不想示人以“低”,所以拿改革为借口

分析的非常有理,诗词于百年的中断后,开始恢复,过分强调格律的格律派和不要格律的改革派,其实都是一种学习阶段的偏颇,改革历来都需要从民间的流行开始,没有群众基础肯定不行。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平仄谱是《律诗定体》,以前的唐宋元明是否心知肚明平仄谱,我还在找资料,但是135不论,246分明之说很早就有了。从《谈龙录》的记述看来,古人对后来出现的平仄规则也不是很明了。


而宋朝的《苕溪渔隐丛话》说:“律诗之作,其用字平仄,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不知道“世固有定体”的定体具体内容是什么。

北山钓者发表于 2010-3-16 00:04


http://bbs.guoxue.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61064&ptid=555105

北山钓者发表于 2010-3-20 17:37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0-3-20 17:40 编辑


4#己丑牛 牛先生惭愧,资料有限,时人愚昧,转个文献你看看吧:


二、文獻回顧


五言律體詩,歷來被認為是從齊永明體詩演變而來,學者甚至認為初盛唐五言


律詩的聲調,是因為篇幅短小的新體詩無法與古體一樣發揮自然聲律,而建立起來


的一種人為聲律5。唯從齊武帝永明時期(483-493)到初唐被認為五律成熟的代表


詩人沈佺期與宋之問,律體詩事實上已經過了二百年的發展,自沈約(441-513)提


出所謂「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以及「五字之中,音韻悉畢,兩句之內,角徴不


同」之說6,到初唐五律格律的形成,是經過不少詩人實驗的成果。7沈約之說,只不過是要「十字之文,顛倒相配」,也就是上下句間平仄對應,還不是唐代律體嚴


格的粘對和平仄,距初盛唐成熟的五律自是尚有段距離。若我們以後世的五律格式


去準繩沈約的律體形成的作品,十字之內能合律者並不多,更不用說整首粘合了。8


但到了初唐,五言律詩有了較明細的規範,和沈約聲律說已不可道里計。要考察初


唐五律之規範自是要以唐人詩學論著為準,今天所可考知初唐之律格,要以元兢(高


宗時人)所著《詩腦髓》和上官儀(約607-664)的《筆札華梁》最為完整,唯後


者重在屬對,並不規範平仄格式。9


唐人的一些詩學論著,經今人整理之後,我們對當時的近體律格已有較清楚的


了解。10由於這些詩格在宋以後大都亡佚,後世遂對唐人詩律規範存而不論,一直


要到清代才有學者重新研究,這些研究的重要成果有翁方綱《王文簡古詩平仄論》、


《趙秋谷所傳聲調譜》、《五言詩平仄舉隅》,趙執信《聲調譜》,翟翬《聲調譜


拾遺》11,董文渙《聲調四譜圖說》,李汝襄《廣聲調譜》12,清人這些著述,也成


了今人近體詩格式的依據,但清人這些聲調平仄,都是根據唐宋詩中平仄粘對的情


形歸納推論而來,初盛唐人是否有如此明確的格式觀念,尚待探討
所幸清朝末年


《文鏡秘府論》傳回中國,使我們得以窺知初盛唐人對五言律詩格式的主張,其中


當然以初唐人元兢的《詩腦髓》最為重要。如前所言,《詩腦髓》不見於中國歷代書目,唯空海《文鏡秘府論》錄其遺文。


元兢其人生卒年不詳,約為高宗武后時人,於高宗龍朔元年(661)為周王府參軍,


與上官儀為同僚,總章中(668-670)為協律郎,其後又編成《古今詩人秀句》二卷


13,其《詩腦髓》中有調聲、對屬、文病三部份論律詩格式屬對,而讓我們得以窺


知初唐五律平仄規範者,主要是其調聲三術。

北山钓者发表于 2010-3-20 17:43


请注意引文黑体和红体,所谓王力格律,就是后人搞出来,自家唱戏自家评分的东东。知道了现今格律原委,就知道格律派的浅薄可笑了。

发表于 2012-8-20 1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基本问题


作者:楚江



楚江自上网对联近年来,常遇指责:出律,某处出律!楚江每每一笑而过。 然言者振振有词,闻者真能不以为然?除非楚江乃朽木一段,不可雕也!其实,楚江非不知律,亦非不守律,只是心中自有一本律,不遵人所共仰之律也。
言及对联与格律,网上诸论,皆以“马蹄联律”为蓝本,奉格律对联为正宗。言里话外之意,不遵此律,便视为旁门左道,异端邪说,或斥之为乡声俚语,不入清流。大有黜废百家,唯我独尊的架势。


然马蹄联律,不过是针对多句长联的句式所作的分句末韵平仄安排,对于短句的句中平仄,并无规定(本站按:马蹄韵对句中平仄有规定,简言之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平两仄交替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所谓对联平仄格律论者,不过是将律诗的平仄格律继承过来,生搬硬套于对联联句中的平仄。死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诗律教条,以为合律诗平仄者,便是合联律,不合律诗平仄者,便是出律。


更有甚者,将诗律论中的“孤平”、“拗句”、“救拗”、“三连平”、“三连仄”等古董理论,也一古脑搬过来。动辄以“诗家大忌”、“联家大忌”的大棒挥舞过来。足以让初学联者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即使在联网中混游多时,也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正所谓:



人云亦云,由来已久;以讹传讹,流毒必深。此种风气,一日不除,对联发展,便难坦途。



其实,要论及对联与格律,很有必要从源头说起,正本清源。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或楹联。它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是由文学修辞手法中的对偶(或称对仗)发展而成。


它兼备了诗、词、歌、赋、曲子、戏句、散文、小品、谜语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有: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不仅深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得到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商贩渔樵、农夫走卒各阶层的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对联的发端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荀子),“爱人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诗经)。


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唐出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写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句后,对联才从诗文中单独分离出来,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此以后,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应用日益广泛。举凡庆贺吊挽、述志言情、抒愤寄慨、写景状物、论事衡文、讽喻劝勉、谐谑赠答等,几乎文字可以表达的方方面面都使用到。因不仅张贴于大门两侧,故有了对联、楹联之称。



北宋时期,从欧阳修、王安石,到苏东坡、黄山谷等文学大家,就常有对联往来,诗词奉和。进入南宋时期后,可能由于战事的紧张,文人的颠沛流离,对联在文坛的发展有所停顿,但在民间,发展依然十分迅速。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对联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有关对联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起来。



对联从产生至今,由于题材丰富,用途广泛,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可以说,在我国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它是群众性最强,普及程度最高的文学体裁。



对联的基本要素



令人遗憾的是,对联发展至今日,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各家之言,或拾人牙慧,不得要领,或片玉遗珠,难缀篇章。



楚江向来孤陋寡闻,未敢妄自尊大,仅作狐禅野道,博网上诸君一笑。


发表于 2012-8-20 10: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六条,我日前所转贴肖大志的《对联格律六要素》已说得十分清楚。即: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于前面四点,联坛基本能达成共识,已成为铁定的法则。


对于节奏与平仄,上下联的对应,也不存在大的问题。


目前存在争议最大的地方,是半联(上联或下联)之中的节奏与平仄的安排,到底应该遵照哪一种规则?

一种观点,就是沿用律诗的句式规则,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排步,最多加上几种变化格式。甚至江“孤平”、“救拗”、“三连平”、“三连仄”的近题诗律论也一概搬过来。这应该是所谓的古典格律派,讲究的是雍容华贵、富丽典雅,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十分强调合律的声韵之美。

一种观点,认为联无定式,因情造文,因事设句。兴之所至,随意走笔,嬉笑怒骂,皆入联来,不拘平仄,但得意趣。认为对联的意趣,重在上下联的平衡与照应,而非拘泥于本句之内的雕琢与修饰。


从理论上来讲,格律之说,因言之凿凿,又有通行一千多年的诗律理论作武器,已占绝对上风。


但从对联的流传与普及来看,非格律联以其形式灵活、风格多变、因地制宜、实用性强而得到广大联友的喜爱。从流传下来的名人名联、趣联妙对,犹以非格律联居多。

楚江则认为,平仄有律,但不可拘律。诗律可用,但需发展完善。要大胆摈弃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吸取其有用之处为联律所用。


因为,诗律讲的是古汉语,词的结构一般只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因为外来语汇的混入,还存在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词;现代汉语发展至今,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格言、俗语,在联句中使用这些词汇时,不可能严格的按照双音节词的音步来安排句内的平仄。

其次,联句结构不完全是诗句结构,还有词句、曲句、散句、口语等,联句内的语气节奏并不能与诗句的音步节奏完全协调。解决的办法,应该是音步节奏服从于联句的内在节奏,而不是讲音律平仄独立于联句节奏之外,更不是凌驾于联句节奏之上。分析一个联句的音律平仄,首先要弄清楚联句的结构与节奏,即句子中的停顿转换之处在哪里,然后,在根据其节奏的落脚点,安排语音的平仄。


所谓平仄相谐,也就是句内平仄之音的数量大致相等,感觉和谐就可以,切不可做出硬性的规定。

对联的几个基本概念

出句与对句:出句又叫对公,是针对对句(对母)而言。有人往往以为出句就是上联,这是一种谬误。出句即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上联与下联:好像有这么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上联必以仄声结尾,下联必以平声结尾。其实,这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只考虑了对联的一般性(音律平仄),而没有顾及到对联的特殊性(语气环境)。

一般的陈述语句,可以套用这种模式,而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句式的对联,就没有考虑进去。


一般以疑问句中的设问结尾,不管平仄如何,都应作为上联,以反问结尾,都应作为下联。感叹句结尾,则应考虑上下联的语序、语境。


命令、祈使句结尾,应作为上联,执行、回答的陈述句,则作为下联。 uG3\s.V


平仄与今古音:由于所有的音韵著作,所讲到的音韵,都是古汉语的发音平仄,而现代汉语的发展,跟古代汉语在语音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四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一些书上讲到的仄音词,目前划归了平音部。这就存在着一个对联如何使用声音平仄的问题。一部分人主张对联用古音,按老的韵书执行;一部分人主张用现代汉语的四声韵,采用汉语拼音区分就行;还有一部分人两者都用,当现代汉语拼音可以解决问题时,就用今音,当现代汉语不能解决问题时,换用古音。好像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

楚江主张,现代对联,当用现代汉语语音。当尾韵同为平声(仄声不存在这种问题),平仄不能谐调时,可以考虑用阴平和阳平相对来谐调(因为一部分古汉语的入声划入了现代汉语的阳平声部,而且我们现在对应起来感觉也很协调),也不应算是出律。如在句子中间稍有不谐,问题不算很大,可以忽略不管。

发表于 2012-8-22 1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没有难听的平仄,只有难听的声调组合!
将研究深入到声调层面,我们就能理解平仄论为何错误百出。
平仄本多余,平仄太笼统,平仄当废除!
5字句,古音,假设去掉入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普通话有四声,忽略轻声,累计都是4的5次方,即1024种声调组合,都有2的5次方,即32种平仄组合。
即使是被认为最差的平仄组合: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中的12122,也诞生过名句:山瞑听猿愁12122,出自《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作者:孟浩然。
而被认为最好的平仄组合之一: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根据我研究的1338句5字名句数据库,没有一句的发音是11331,坚定认可平仄的人可以查阅古今任何著名的5字,希望你们能找到11331的5句名句!
四声喜全递理论,认为一个单句好听的本质是:声调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每个字的整体音节变化到极致”,其中核心是将声调变化到极致。
       再谈下我关于5字句的声调定品系统:
5字句,含2个四声喜全递为一品,如江海寄余生13421,1342+3421;含1个四声喜全递为二品;含非全递的四种声调为三品;含三种不同声调为四品;含两种不同声调为五品;只含1种声调定为六品。
再根据相邻2字的声调变化,还可以细分为4变、3变、2变、1变,其中声调变化越多的句子,发音越好听。另外关于1个四声喜全递的句子,我曾经还细分为二品4变3易,这个先不谈。
平平平平平中的12122山瞑听猿愁,其中山是1声与瞑2声构成1次声调变化,暝2声与听1声构成1次声调变化,听1声与猿2声构成1次声调变化,累计3次变化,定为五品3变。
平平平平平中的12121,定为五品4变。
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风吹虎谷菇,吹1声与虎3声构成1次变化,谷3声与菇1声构成1次变化,定为五品2变。
平平平平平中的12122山瞑听猿愁是五品3变,声调多了1次变化,自然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风吹虎谷菇好听,声母、韵母和整体音节的变化,暂不谈。
简单总结:任何一种平仄,都包含难听的发音组合,也包含相对好听的发音组合,因此,平仄的价值极度有限,实际上,5字句的32种平仄都有价值,可按照价值高低分为一等平仄、二等平仄、三等平仄等。
如上研究表明,即使等级最差的平平平平平也包含有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的好听的声调模式。
一共1024种声调组合,比平平仄仄平中的11331模式好听的声调组合至少有500多种,这500多种声调组合不能因为错误的平仄论就被抛弃。
平仄论在5字句只认可6种平仄,实际上32种平仄都有价值!平仄论的价值实在太低太低。
加上平仄论拗救来拗救去,请问平仄论在5字句,到底认可几种平仄?
因此,忘记错误百出的平仄吧,句子好听的本质是声调变化到极致+韵母变化到极致+声母变化到极致+每个字的整体音节变化到极致”,其中核心是将声调变化到极致,这也是四声喜全递的核心主张。
发表于 2012-8-27 0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只要是4字句、5字句或7字句,大家都可发来,我可进行声调定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3-29 02:00 , Processed in 0.2216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