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4794|回复: 7

【DDL-21逝者如斯的笔记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8 16: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3-1 11:19 编辑

DDL-21逝者如斯的笔记本


脚踏实地  勤能补拙


前言

要做到
一、要有强烈的班集体观念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有队意识、愿为班级事务出力。
二、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
1.笔记本做到格式统一
2.接龙活动遵守好流程
3.作业严格按格式完成
三、要有成为专业人才的意识

无情班的教学与学习
本班教学与学习,有鲜明的模式化、程序化、互动式、紧凑型等特点。
(一)、 无情班的教学场地与教学模式
无情班的教学,不限于教室,而是有4个平台。依靠4个平台综合发挥作用,实现教学目标。这4个平台是:
1、教室:
教室是教师每周按时发布讲义、选学内容、同步阅读资料的场所;是学生发布笔记本、学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场所;是答疑、申报奖励、登记学分的场所。
注意:教室不能干其他事。不能发灌水的帖子,不能出句、对句。
2、活动室:
活动室是展活动的场所。开展的活动通常有:同步接龙练习、班级擂台、求撞、PK等活动的场所。要注意及时关注、参与。每周的讲义发布后,在活动室,有相应的接龙活动。必须人人参加,才能掌握和巩固知识。活动室,同学们也不要自主发帖。但要积极参与活动。
3、QQ群:
QQ群也是重要的学习阵地。老师会经常在这里开展“QQ临屏讲座”;在线的老师和客座老师会经常指导大家,和大家交流、探讨。大家要可主动找在线的老师提问。这里一般不许长时间的闲谈、灌水。大家要利用好这个平台,解决自己的与学习同步的疑难问题,并进行必要的练习。
4、无情版:
学习的后期,大家可以去参与日常对句活动。凡是对得好的,会得到大拇指,兑换学分;还可参加国粹或联都无情擂台,得奖的也可奖励学分。快毕业时,可能还会开赴相关无情版面,和高手进行PK等互动活动。这4个版块,大家要熟悉其特点,善于利用,开展学习。
(二)、 无情班的学习特点及注意事项
1、严格按进度推进。
按时每周的务。
一般的学习次序是:
阅读讲义(教室;蓝色)——阅读选学内容(教室;橙色)——参与接龙活动(活动室)——阅读推荐课外资料(教室)——解决疑难(教室和QQ群)——完成作业(教室)。讲义和选学,每个人要签到;
认真学讲义,是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核心。切忌不认真学讲义,找老师东问西问一些幼稚的问题。讲义是老师教学的精华。
2、先练基本功,后应用。
前45天,是练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特点是:每一讲简单,简单到甚至不屑完成;复合起来并不简单。扎实打好基本功,不要急功近利。确实学有余力,可以适当参与对句活动,但对自己不要要求太高。要结合学习内容来印证自己的实践成果。有佳句则喜,无佳句不忧。
前45天,不许去网站无情版出句、对句。后45天,再积极实践,去掉野路子,按套路出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学习有个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每周的学习不难,不要轻视,积极参与;复合起来,当你不熟练时,会感觉有点复杂。不要害怕、着急,坚持住,勤加练习。当你终于成为熟手时,则进入心中有招,出手无招的境界,应对比传统的高手要轻松得多,对出佳句的几率比传统的高手大。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识无情对》
       一、科学认识的无情对与传统认识的区别
  1、对“小类工对”的认识更系统、科学、准确,而不是模糊的;
  2、全面认识创作手法、科学掌握应用创作手法,具备全方位切入创作无情对的能力,轻松应对出理想的作品,而不是局限于朦胧运用部分手法,靠灵光一现来创作;
  3、正确认识无情对发展的广阔空间,如可以主题相关,也可以意境相融,而不是陷身于偏重“牛头不对马嘴”这一类作品的狭义认识之中;
  4、认清其他认识误区,比如“无情对就是语气上的俏皮搞笑”等,具备科学的、系统的无情观,而不是迷失于误区之中;
  5、通过培训,具备科学的、专业的学术素养,而不是混沌的认识。
  二、无情对的定义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使用借对等手法,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理解这个定义,要重点认识以下几点:
  1、借对手法,古代诗词中运用很常见。诗圣杜甫就是善用借对的高手。清代的对联,使用频率也很高。在这一环境中,由于借对的密集使用,使无情对较多地出现了,并逐步成为“现象”,独立成为一个品种。密集使用借对手法,是无情对最显著的特征。抓住这一点,就能准确认识它与普通对联的区别,也不会被某些由表面现象而进行的总结所误导;
  2、无情对,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既不偏废,又注重二者的和谐统一。成功的无情对,与普通对联对照,保持了鲜明的对称特征,又凸现了鲜明的不对称特征;
  3、无情对的幽默,源于鲜明的对称与鲜明的不对称的对照效果,以及它们能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这是不同于其他幽默的独有的幽默。
  三、学习无情对的意义
  当前,对无情对的误解有很多,轻视无情对,甚至不屑无情对学习的人也不少,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无情对呢?
  1、可以为学习、生活增添幽默元素。  
  2、可以拓宽思路,更广地了解和掌握汉语字、词的活学活用技巧。
  3、有利于提升普通对联创作境界。  
  四、无情对的特点
  特点一:固守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固守的内容为:字工和律工
  字工:即虽然看上去不像普通的对联,但一个一个字考察时,却是工整的
  所谓的“字字工整”,通常表现为“在句子中的实际意义和词性(通常叫甲义和甲词性)不工整”,而把上下比撇在一边,只看某一组字时,“至少有一种词性和意义(通常叫乙义和乙词性)是工对的”。即通常表现为“当句不工句外工”。  
  无情对比普通对联对工致的要求更严格,追求“小类工对”。五言以上的句子以意为先,可以有少量的字宽对。
  律工:即对句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五言以下追求符合“相反律”。   
    特点二: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除了“字工”和“律工”,无情对创作故意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如,词性相对、意义相品、结构相似、意境相谐、内容相关等。
  所谓“有选择”,应该这样理解:
  ①成功的无情对肯定违背了某些对称要求。如果全部没有违背,就是普通对联了;
  ②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不一定得全部违背除“字工”和“律工”以外的其他对称要求
  如无情对通常是出句为雅句,对句为俗句;无情对通常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但这都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无情对的本质特征。前人所总结的“义远”“风马牛不相及”之说,是对大部分无情对外在特征的形象概括,却是失之严密的、不科学的。
  ③在截止目前的实践中,除了“字工”和“律工”以外,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都有被违背的成功实例。
  五、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
  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有三种。
  1、转义
  转义,常称借对(借义,非借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句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即为借对。
  2、变词性
  借对,由甲义——乙义,有时候词性并不改变,有时候,词性也跟着变了。转义的同时,使词性也发生变化的手法,被总结为变词性。
  3、异步
  异步(俗称变结构),即故意造成词的位置不对称。
  目前,有人主张异步时,不损上下句的意节和音节的对称,也有人主张随意错开词的位置。
  六、无情对作品成功的标志   
    无情对虽然更多的从分析字、词入手来创作,但它不是机械的排列组合,无聊的对字对词。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机巧对,无情对的创作,通常是在熟练掌握基本技巧基础上的灵光一现。
  成功的无情对作品,有以下标志。
  1、句子流畅自然,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更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单看对句也是好句”,如角度好、观点新、语言美(或非常通俗)、意境佳等。
  2、对称与不对称有很鲜明的对比
  字愈工,律愈合,则对称之美尤为突出。
  其他的不对称特征愈明显,则“不对称美”愈突出。
  当人们在欣赏时,自然而然以普通对联的价值判断为参照物,体味到“对称美”与“不对称美”之间的强烈反差,从而感受到其幽默风趣。
  所以,无情对之所以幽默,其根本原因是“实现了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无情对,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魅力。
发表于 2013-3-2 2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记得很是详细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前人诗、联中的借对》

借对是一种对仗手法。它并非无情对所独有。
即不是专门为创作无情对而创造出来的新手法。
无情对出现之前,它就在诗、联中存在、应用上千年之久。
也就是说,借对,是普通对联形成对仗的手法之一。

一、借对最初出现在诗句中。   
1、目前发现的最早出现借对的诗句在东晋。
天下杀英雄,卿复何为尔;
俊士填沟壑,余波来及人。(东晋 裴启)
余:甲义——剩下的;乙义——我
2、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已不鲜见。
杜甫就是善用借对的大师。以下是常被人们拿来说事的例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
寻常:甲义——平常;乙义——量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寻常/七十”这是量词对数词。其实,有人指出,这里也可理解为自对。
又如: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七夕”是专用名词,“牵牛”是指天上的牵牛星(牛郎星)。
这里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妙用借对。
“七夕”的乙义可指“七个晚上”,“牵牛” 的乙义可指“牵着牛走”。
借对能使不能相对之词转化为工对。律诗是讲求对仗的,借对能由宽转工,故而广为应用。
如:
  少年曾任侠;
  晚节更为儒。(唐王维《崔录事》对偶句)
节:甲义——气节;乙义——年节。
  师事黄公千载后;
  身骑白马万人中。
(唐刘长卿七律《观校猎上淮西相公》)
“黄公”系“黄石公”。黄:甲义——姓;乙义——黄色
注意啊,这些全是普通对联,不是无情对:)是古诗里的句子
二、借对也曾较常见出现在联句中(指普通对联)。对联脱胎于律诗与骈文。出现于诗句中的借对手法,出现在联句中,顺理成章。
明代吉水县二忠祠联:
后死须知无二道;
先生岂愿有忠名。
后死/先生。典型的借对。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清严问樵挽姬人联)
“朝云”(苏轼之妾)系专用名词,用指亡妾,这里却借为普通名词——早晨的云彩——而与“暮雨”相对成工。
别解姓名,是很容易形成借对的。这点提请大家注意:)
如: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 对联》)
黄子久,即著名画家黄公望。黄子久/紫丁香。精彩的借对。和“文竹/武松”属于同一风格。
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宓昌墀贺张之洞七十寿:
母事慈,子事孝,大义凛宫帏,北面三呼天下定;
旧党票,新党拳,中流成砥柱,南皮一老古来稀。
张之洞乃河北南皮县人。“南皮/北面”,借对!
解脱拈花刚佛日;
证明因果在仙霞。
(清-孙叔平挽邢克均巡抚之妻于福建)
此联中有2处借对。但还可属于普通对联。
“佛日”即佛之生日,死者适于该日去世,此处借年月日之“日”为太阳之同义词“日”,
以与“霞”作天文对。“仙霞”即仙霞岭,借“仙”对“佛”,借“因果”之“果”为花果之“果”,
以同“花”相对。
1、“借对”在清代频繁应用于对联。
《清联三百副》中,大约有1/10的作品应用了借对。笔者曾挑选出了10来副作品。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李渔 题“歌台”)
歌台:在江苏南京芥子园。联中,霜鬓:耳边白发,喻年老。
雪儿: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密常选宾僚之佳辞付之叶音律为歌,
称雪儿歌。“雪儿/霜鬓”属借对。
当然,“鬓/儿”较宽。
陆沉欲借舟权住
天问翻无壁受呵 (丘逢甲 题“无壁楼”联)
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引申为埋没。
天问:《楚辞》中篇名。屈原作。“天问/陆沉”属借对。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黄奎光 题海心亭)
海心亭:在云南昆明翠湖。联中“对影/十分”是典型的借对,其中“对/十”属于典型的变词性对。
2、由于清代联人频繁使用借对。最终,当借对密集使用,无情对因此而被较多创作出来,
并在这个时期得了这个名字,成为一种现象。
成为士大夫中盛行一时的文字游戏。也曾在社会时事中发挥其实际功用。
三、借对在普通对联创作中的使用,延续到了今天。1、民国时期,应用还是常见。
《民国联三百副中》,笔者也找到了很多例子。
三潭印月 徐琪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伍/三
题远香堂 前人
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流同茂苑;
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燕云/鸿雪
另外,如黄兴墓庐门联:
血染黄花,魂归岳麓;
名垂青史,首建中华。
首/魂
伟人打仗争南北;
暴客下乡抢东西。
——刘师亮讽军阀混战、土匪横行
南北/东西
抗日春联:
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日/年
2、今日名家,仍有擅用者
当今,借对这一手法,已很少被人采用。或者说,能娴熟运用于成联创作者,寥寥无几。但精彩之作,还是有的。
余德泉题开封府衙井包公祠联:
铁面是阎罗,墨吏焉能欺虎铡;
仁心如赤子,黎民孰不敬龙图。
虎铡/龙图。借对。
启功先生联:
坐卧总由它,一榻糊涂,半个窝棚防地震;
亲朋应谅我,三分气息,无多精力作空谈。
地震/空谈
其实,第二分句也是借对。只是字不太精致
胡静怡《怀虹斋诗文稿》偶句:
既非烧饼,难当早点充饥;
又弗通灵,安使夜叉推磨?
早点/夜叉
今人不善用借对的原因:
一是被代代相传的经验之谈所误;
二是未能真正窥得借对的规律;
三是创作受技术“瓶颈”所制约。
突破这三点,则借对手法的运用,是轻而易举的事。
四,借对的几种形式,在前人的诗、联作品中,都出现过。1、对句中的字、词借对
   即借对发生在对句中。
少年曾任侠;
晚节更为儒。(唐王维《崔录事》对偶句)
“节”字处于对句中。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借对方式。我们为方便交流,叫“下转”。
这是晕老师第二讲中将专门讲述的。我这里初步介绍:)
她举的例子是无情对。我举的例子是普通对联。
2、出句中的字、词借对
   即借对发生在出句中。
行李淹吾舅,
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敞庐奉赠侍御四舅》)
“李/茅”。“李”字处于出句之中。
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日”字也在出句中。
为方便交流,叫“上转”。
3、出句、对句中的字、词同时借对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甲/丁。它们的乙义全部为天干,而甲义是别的含义。
为方便交流,叫“双转”。
4、在借对(转义)的同时,词性也发生变化。
后死须知无二道;
先生岂愿有忠名。
生:名词——动词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可辨雾中花。(佚名题眼镜店楹联)
草:动词——名词
曲中白雪,
直上青云。〔邹戴尧《题京师郢中会馆》
曲:名词——形容词
上:动词——方位名词
为方便交流,把“转义”的同时词性改变了,叫“变”。
由例子可以看出,以上上转、下转、双转,以及“变词性”,古人全部这么干过。
当然,有些情况出现的比例还比较小。那是因为前人没有发现规律,
没有根据概率所指进行创作。
前人的使用,非常有局限性。
是一种原生态吧。
五、借对与其他至少2种手法曾综合出现于普通对联中
直对、自对、借对、磋对等手法,是基本的对仗手段,如同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为联者,连基本的手法也不能掌握和运用,实在说不过去。
历史上,以上手法综合运用于一副作品中的情况,也不少见。
嘉庆进士合肥知县陈斌题包公祠: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此联同时包含直对、自对、借对手法。
借对:后福/先生
自对:铁面冰心/妇人孺子
同治贡生王尚辰题包公祠:
直道古犹行,嘉祐四真,姓氏独为天下/望;
公墩今已改,香花一曲,溯游宛在水/中央。
同时包含直对、自对、借对、异步手法。
异步,就是错开词的对仗。以后会详细介绍。
借对:直道/公墩。
公墩,地名。晋代谢安在谢公墩(今南京市中山门北之山名)之半山住过,因名)。
自对:姓氏/溯游
异步+借对:“天下/望”对“水/中央”
央:乙义理解为“央求”
余德泉题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望江楼:
上联:百丈楼翥凤摩云,别开生面。迎风送目,尽收古靖风光。对叙水流环,横桥照影,
飞山耸翠,青靛连屏,最难忘坡树烟含,岭鸿声继。驭九龙以参五老,崇峰塔而念甘棠。
杰构壮渠阳,欲论英雄谁煮酒;
下联:二三子抚今追昔,自有情怀。忆史谈文,共话名州气象。思成王封楚,威远酋蛮,
司抚安民,党人喋血,因始得苗和侗睦,菇嫩梅香。欣曲径频化通途,看秘寨时妆新色。
邑都兴胜境,笑题壁柱我来斯。
此联同时包含直对、自对、借对手法。
借对:百丈/二三
自对:多处。
由此可见,学习并掌握借对手法,了解借对的规律,至少有以下好处:
1、掌握了一种诗、联创作的基本武器;
2、创作对联时,多了一种解决难题、提升质量、追求特色的办法;
3、能体味无情对带来的体验与乐趣。
由于有了“擅用借对”这个本事,也许,你将来的对联作品,将与前人一样潇洒、从容、灵动,具有大家风范。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6: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认识汉字的多义性及对仗特点

  一、汉字的多义情况

  给大家看两个汉字,大家利用手边的字典或者网络词典查一查,看看这两个汉字各有多少种含义:

  花:名词义(12) 动词义(3)  形容词义(7)
  白:形容词义(8) 名词义(5)  动词义(5)  副词义(3)
  (以上数据引自“汉典网”,括号内的分别为义项数量,某些义项由于含义近似已合并)

  “花”与“白”这两个常用字的义项加起来分别是22项和21项,有的汉字义项更多,汉字的多义性由此可见一斑。
  汉语言受汉民族历史继承、汉语语法特点、汉民族语用方式、汉民族语用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体现为一种词汇现象,但其形成过程中却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新的词义也将会不断产生。

  二、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   

  一个汉字少则有几种,多则有几十种含义。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同一个汉字,有些含义差别很大。我们把这些含义,叫“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花”作为名词,有:
  1、植物器官;2、姓氏
  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形容词,有:
  3、杂色的,有花纹的;4、不专一、浮夸
  至少“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动词,有:
  5、消耗(金钱或时间)
  一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合计起来,就是至少5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我们注意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个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有以下特点:
  (一)同一词性,可能有多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二)分属不同词性,则肯定是“明显不同的含义”;
  (三)一个汉字,一般知识水平的人都已轻松了解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但人与人之间有差别;
  (四)人们对同一个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的认识比较统一,在模糊区可能有分歧。   

  我们还发现:“花”的22项含义,除了“明显不同的含义”,相当一部分是“相近的含义”,如:
    “形状象花的东西”,比如“灯花”、“泪花”等。
    “如花的女子,喻指美女”,比如“花容”、“花枝招展”等。
    “烟火的一种”比如“礼花”“烟花”。
  ……

  “相近的含义”,肯定属于同一词性。
   
  无情对的创作,在采取借对手法时,就是利用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来做文章。一般不利用“相近”的含义做文章。
  善于识别、选取被广大读者能轻易分辨且认同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是无情对创作的基本功。

  三、含义的沉淀

  以上列举的一个汉字20多个含义,或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都是该字的固有属性。这些含义,被收录在不同的字典、词典中。有的新派生的含义,还只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中。
  当人们去遣词造句,把句子确定下来时,组成句子的汉字才被赋予具体的含义。我们把汉字的含义被明确到具体的句子中,形象地叫“含义的沉淀”。举例说明:

  花落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钱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消耗(金钱)”,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心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或“不专一”,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我们很容易发现汉字“含义的沉淀”的特点:
  (一)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通常只有某一个,少量的有2-3个;
  (二)除了被沉淀的含义,大部分其他含义还是沉睡在字典中;
  (三)在不同的句子中,被沉淀的含义可能不同;
  (四)任何汉字的所有含义,都能以不同方式沉淀下来;
  (五)所有的含义被沉淀下来的难度基本没有差别;

  大家应该不会否认:“造句”过了关的小朋友,都有把任何一个常见含义沉淀下来的能力。被沉淀的含义,自然也很容易一眼就识别出来。
  上一讲,介绍到的“甲义”,就是指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乙义”或“丙义”,就是指除甲义以外的,沉睡在字典中的含义。 

  四、一组汉字的"工对义"与"不工义"

  我们在对偶造句,或应对对联时,很容易想到一个汉字可以应对哪些字。如,“花”,容易想到对“果”“白”“费”等汉字。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而且大家还认同呢?我们把这些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列出来,分析一下:
  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确实、的确;3事物的结局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果”,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a和1”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白:1颜色的一种;2清楚;3陈述;4、民族;5、姓氏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白”,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c和1”或“e和5”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费:1姓氏;2金钱等;3消耗(金钱等)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费”,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b和3”或“e和1”的存在

  我们来总结一下:原来,一组汉字,其诸多含义中,只要有至少一组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就认为这组汉字适合用来对仗。

  为便于今后的交流与实践,我们把某组汉字中——
  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或几组含义,叫“工对义”。
  把“工对义”以外的其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

  上例中,“花/果”,含义“a和1”就是一组“工对义”,其他14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白”,含义“c和1”或“e和5”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2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费”,含义“b和3”或“e和1”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1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一组汉字中,"工对义"与"不工义"有以下特点:
  (一)我们认为一组汉字不能对仗,或对仗不工,是因为它们没有一组"工对义" ;
  (二)一组能工整对仗的汉字中,通常"工对义"组合少,"不工义"组合多得多;
  (三)只要有一组"工对义"存在,"不工义"组合哪怕再多,也不影响人们认为一组字很工致的感觉。

  五、“工对义”与“不工义”在普通对联和无情对中的存在特点

  我们通过阅读优秀无情对,和普通对联比较,会发现普通对联和无情对有明显的区别。
  普通对仗:
  花落
  叶飘
  “花”和“叶”的含义都是“植物器官”。很显然,沉淀的是一组“工对义”。

  无情对仗:
  花落
  费翔
  “花”的含义是“植物器官”,“费”的含义是姓氏。很显然,沉淀的不是前面分析的“工对义”“b和3”或“e和1”,而是一组“不工义”“a和1”。

  原来,普通对仗(直对)和无情对仗(借对)的区别,实质上是“工对义”与“不工义”选择沉淀哪一组到句子中的区别。

  我们阅读、比较更多的普通对联与无情对,会进一步发现以下特点:
  (一)普通对联的“严对”,通常选择将“工对义”沉淀。也有少量字词采取借对(后面详解);
  (二)无情对,则通常密集地将“不工义”组合安排到对联中。
  (三)在创作对联时,普通对联选择“工对义”,沉淀途径少;无情对选择“不工义”,沉淀途径多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5: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认识无情对的小类工对

一、古人关于工对的认识

  大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很熟悉对联的工对要求。无情对的工对要求,与之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特点。为便于准确把握无情“小类工对”,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古人关于对联工对的认识。
  古人对对联,强调对类,要求工对。《缥缃对类》和《对类》把古代字类分为二十二门。
  天文门【01】地理门【02】节令门【03】花木门【04】鸟兽门【05】宫室门【06】器用门【07】人物门【08】人事门【09】身体门【10】衣服门【11】声色门【12】珍宝门【13】饮馔门【14】文史门【15】数目门【16】干支门【17】卦名门【18】通用门【19】巧对门【20】
  连绵门【外】叠字门【外】
  如: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雪/月(天文门);山/林(地理门);士/人(人物门)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一(数字门);烟/雨(天文门);柳/花(花木门)

  直到今天,普通对联创作所要求的,一般是指要求是以上同一门类。如不在同一门类相对,就是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互为对仗。比如“天文类” 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跟“居室类”相对等等就叫邻对。如: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上句的“尘海”对下句的“金风”是地理对天文。

  鹊辞穿线月,
  花入曝衣楼。
  上句的“鹊”对下句的“花”,是鸟兽对花木。

  而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的“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宽对也一样可以出精品,这里不再赘言。

二、无情对兴起后对字字工对的认识

  清末,无情对兴起。对于字字工对的要求,虽然还是在古汉语范畴来考虑和判断,但明显比普通对联要求更为精致,强调小类工对。即通常在同一门类中有更精细的分类。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休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
很显然,这种对字工的追求,已经远非《缥缃对类》和《对类》中所分的二十二门那么宽泛。
所以,无情对的“字工”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普通对联的门类相对,可能符合“小类工对”要求,更多的则不是“小类工对”了。沿袭以前的标准来创作无情对,作品就很可能难以出色。也就是说普通对联的“工对”标准,不一定能凸显无情对“工致之美”。

三、认识“小类”

1、定义:无情对所谓的小类,就是词性相同,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汉字的总和。

  我们可以在具体的字中认识小类的概念,如云:风、雷、雨;说,言、道;贵。那么第一组风、雷、雨是自然天文类,第二组是在古代常用的动词说话类,第三组是作为贵州省的简称与云南省的简称“云”相对。这样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为小类看待,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字的小类中,我们平时只常用或知晓一部分含义,而另一些含义比较冷僻,或根本不知。对于不熟悉可以查字典。
  另外,汉字有一些特定组合,生活紧密的、职业分类的、社会分工,文化气场的,比如:风-颂-雅、宫-商-角-徵-羽、生-旦-净-末-丑、勾-股-弦、和-差-积-商-根、力-热-声-光-电等等,这些都是归为小类,在字典中是找不到的,需要知识面宽一些。

2、一个汉字所属的小类
  严格地说,一个汉字在字典上有几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它就至少属于几个明显不同的小类。如:
  花:
  作为植物器官,与“叶、果、干、实、根”等为一小类;
  作为颜色类形容词,与“白、彩、美、丽”等为一小类;
  作为动词,与“费、用”等为一小类。
  以后我们考察一个字所属的小类,可以如下表述:

  花= 叶、果、干、实、根;白、彩;费、用...

  这就是应对时首选的“字库”。不同小类的用分号间隔。面对一个出句中的某个字,通常把与“甲义”同属于一小类的放最前面。
  将来,在创作实践中,要能做到:看到一个字,就能在脑海里跳出这样一个“字库”来。创作时,首选这批最精致的字。

3、小类与文字语言环境有关

  生,与“末、净、丑、旦”同为戏曲角色,而属同一小类
  车,与“后、兵、象”同为国际象棋棋子名称,而属同一类
  工,与“农、兵、学、商”同为社会职业分工,而属同一小类

四、小类的转移与变迁

1、大类变小类,大类也可能成为小类。
  如 诗、酒、剑,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某种文化气场,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黄、赌、毒,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特定同类对象,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2、交叉转移
  大小类在特殊情境下,归属另一小类。如 “花”是植物的一部分,“柳”是植物,从这个角度是大小类。但“花/柳”常出现在并列结构的成语如“寻花问柳”中,故可归为小类。而“花/松”却不是小类了,而是大小类相对。

3、小类变大类
  如,说、听、看、嗅是同属运用五官的小类。但如果出句中一个“说”字,应对以用口发声的字,如“云、言、道、喊、唱、白”,则“听、看、嗅”相比之下就属于大类了。

4、因时而变
  如“网”,进入网络时代,可以对“书.”。“波”可以对“奶、乳”,“亲”因为在淘宝网上常用,可以做为称呼,与“爸、妈“相对,这些都可以视为小类了。

5、因圈子而变。
  古代文人的圈子,他们或倾于傲,或囿于拗,或偏于狂,或执于狷、常对风花雪月寄于情怀,文字的使用范围局限比较窄。
  今日文人的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在文字使用上依然倾向于雅性化。
  今日大众的圈子就显得范围无限广大,语言文字的使用也空前广泛,发挥对联的社会功能,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大众价值取向。即以大部分读者能轻易看懂为第一选择。
   因此,判断小类,要抓住概念,灵活机动。人们对于小类的认识,总体比较一致,但也有分歧。每个人因知识面等的制约,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而争鸣也存在。

五、正确认识无情对“对位字”的小类工对

    教学在第二讲里,讲到了,汉字有很多种含义,区别出“明显不同的含义” 而无情对的创作,就是利用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在“对位字”上做文章。所谓“对位字”, 即一副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一组字。如“花落/费翔”花与费就是“对位字”。所谓“字字工对”,即一副无情对的每组对位字通常都是小类工对的。正确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类工对”不因联而变
    一组小类工对的字,不因所处环境不同而发生工宽的变化。即不论它们在什么无情对中,不论谁在上谁在下,不论它们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只要处在对应的位置上,就永远是小类工对。如:“花”对“果”,这一组字,无论出现在哪副无情对某一对应的位置,无论分别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于句子中,肯定是小类工对的。即一组字是否小类工对,是其固有属性,而不是动态特征。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混杂的”、d“精华”;
  费:e“姓氏”、f“金钱等”、g“消耗(金钱等)”。

  例中列举了“花”的4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和“费”的3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其中b和g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认为“花/费”是“小类工对”的一组字。在实际的对联中,就算这两个字以其他的含义出现,属于另外11种情况,人们在审美错觉上,也依然认为它们“小类工对”。

2、如何识别对位字的“工对义”与“不工义”
  两个汉字“小类工对”,在字典上,或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中,它们有“工对义”与“不工义”,分清楚了,非常有利于无情对创作。
  我们在上一讲中学习到,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或几组含义,叫“工对义”。把“工对义”以外的其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
  我们这里再强调一下,帮助大家加深印象。所谓“工对义”,就是“对位字”在这个句子里所表达的是相同或很相近的一组含义。上例中的b和g组合,就是“工对义”。
  所谓“不工义”,就是除了“工对义”以外的其他含义的组合,即ae、bf、cg等11种组合,全是“不工义”。
      简言之,就是一组对位字有着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义项,即“工对义”,而这组字的诸多不工义,不影响读者“认为它们工致”的判断。
  创作普通对联时,通常就是将对位字的“工对义”安排在句子中。即:甲义=工对义;如,花前/月下
  创作无情对时,通常就是将对位字的“不工义”安排在句子中。即:甲义=不工义;如,“花落/费翔”
  所以,成功的无情对中的一组一组字,当句不工句外工。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情创作比普通创作,选择余地大得多。


六、字的律工

  律工,也是无情对的基石。无情对比一般对联更严守联律,倡导 135也尽量论平仄。对句时,遵守相反律越严谨,就越能衬出“对称之美”。在无情对中,考察是否“律工”时,却不能以字为单位,只能以句为单位。汉字多音字多。考察平仄时,如何进行呢?我们一般是用在此句中组词后的读音为准。办法就是,“考察字的工、宽”时,“以字为单位”,不管音,只管义。考察平仄时,“以句为单位”,不管义,只管音。
如1:
  红笺小字羞回首 [冬儿]
  乌镇中文豪藏身 [丑时]
  此句中“藏”对“回”作民族理解时,是工的。但这时是考察工宽,与读音无关。所以,不能就此认为“藏(仄)”合律。考察“藏”是否合律时,应看整个对句。整个对句中,“藏”的实际读音是平声,所以失律。
如2:
  闲依碧水观荷舞 [冬儿]
  散步金山寺踏歌 [丑时]
  此句以“踏”对“荷”,把“荷”当动词理解,是工的。这时,考察工宽,不能因为二者均是“仄声”而判断为失律。因为在整个出句中,“荷”的实际读音是平声。所以,结论是:合律。
    所以,可以这样概括:应对无情对时,如果多音字出现在出句中,可以把它理解为任何一种“义”来应对;多音字出现在对句中,应与在这个句子里使用的声调为准。而先保证实际读音合律。
  我们通过小类工对的分析,旨在能较好的帮助大家认识无情对的小类工对,准确熟练地创作无情对作品。大家在实践中要追求小类工对,但永远以句子质量为第一选择,要灵活多变,不可死板。一般,创作长句子可以略宽,比如5-7言可以有一到二字宽或者略宽。但也不能宽松太多。如果字字皆宽,这样的无情句质量也不会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上)


  创作无情对,目的简单明了:把字对工整,并保证句子质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凡有对联基础的人都能很快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些方法有人简单总结过,但没有系统化、科学化。前辈中的无情对高手,也使用过这些手法,但具体到每个人,往往各有偏废,重视一些手段,而很少用另外一些手段。这一状况,使创作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无情对的发展。
  
  今天这一讲,将系统介绍无情对的创作手法,下一讲将进行应用示范。这一课很关键,关系到你今后的无情创作实践是否能做到轻松、自如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掌握要领,反复练习,娴熟掌握所有手法。

  介绍之前,先复习一下前面的关键内容:

  人们认为一对字“工对”,是因为它们的“诸多明显不同的含义”中 ,至少有一组“工对义”。如

  花:a植物器官;b(颜色等)混杂的;c用(金钱等)
  白:1白色;2告、说;3明了、昭然;4白族

  这对字的“工对义”就是b和1
  如果是其他11对组合出现在句中对应位置,对仗就不太工整。但因为b和1的存在,人们也觉得这组字对得很工整。

  同学们要学会创作无情对,必须对“工对义”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具体的某一对字,要能快速、准确判断其“工对义”,且能娴熟寻找到常见的“不工义”。

  一、常用手法

  无情对的创作手法有:转义、变词性、异步和直对。
  下面简要介绍:
  
  转义:又称借对(借义),指“让一个字或词,句中的甲义与对应的字词不能相对,但以乙义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例中,“叶”是名词,甲义——姓氏,但与“花”形成工对的则是其乙义——植物器官
  
转义的原理:使某字、词的甲义≠工对义(即:甲义=某一“不工义”)
  
  变词性:指“让一个字或词,在句中以甲词性与对应的字词相对,但以乙词性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例中,“果”,甲词性——副词,但与“树”形成工对的是:乙词性——名词。

  词性变对的同时,肯定实现了转义。所以,“变词性”手法隶属于“转义”,通常为了便于分析与交流,把“改变了词性的转义”单独拿出来归纳为一种手法。

  我们虽然有必要认识“变词性”手法的原理及结果,以便对无情对的“不对称特征”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实际创作中,只要把握“甲义——乙义”这一关键就行了。
  
  异步:就是故意造成上下句“词不对位”的手法。

  当以词为单位断句时,上下出现错落情况。(这一手法,有人总结为“变结构”,但通常与现代语法的“变结构”情况混淆,所以,本文总结为“异步”)。

  例: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这是“223”结构对“1111111”结构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这是“212”结构对“311”结构
  
  举国/关心/高考/热 [赤兔马]
  张家口/眼下/严寒 [田园微风]
  这是“322”结构对“2221”结构
  
  恐龙/闹/青海
  喜马拉雅山 [陈远清]
  这是“5”结构对“212”结构

  “异步”情况,只有错开较明显,意节明显不对称时,对无情效果的贡献才大;通常,“异步”的同时,还叠加“转义”和“变词性”手法。
  
  直对:即根据实际创作需要,使作品中的部分“对位词”像普通对联一样直接相对。

  例:
  人生/欲望/多
  马克思/名/大 [柳絮飘]
  例中,“大/多”在对应的位置,即“对位词”,其对仗方式与普通对仗一样,既没转义,也没变词性,更没异步。所以,这组词,是直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例中,“粗/细”“毛/羽”“野兽/家禽”是3对直对的词。
  
  直对的原理:对应位置的字、词,均保证“甲义=工对义”。


  直对,虽不直接为“不对称”作贡献,但它为“对称”作贡献,保证句子成立,和谐一体,是综合造就无情味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成功的无情对,通常密集使用借对,至少运用了前三种手法中的某一种,不能全部直对。全部直对,就是普通对联了。(有部分词借对,可能还是普通对联,这是后话。)  

二、转、变的细分
  
  转义和变词性,是无情创作最常用两大主要手法,通常简称为“转”、“变”。根据“转”、“变”在具体无情作品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下转”、“下变”;“上转”、“上变”;“双转”、“双变”等手法。 由于它们最常用,且统计表明:传统的习惯主要采用下转(变)手法,而上转(变)、双转(变)只是偶尔无意识使用。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并重点掌握上转和双转。
  如果同学们主动认识到以上手法应均衡使用,并调整创作习惯,一定会如鱼得水。下面是具体介绍:
  
  下转: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含义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转义”。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工对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1位、7位下转 

  树:甲义——树木;工对义——树木
  萧:甲义——姓氏;工对义——植物

  斧:甲义——一种兵器;工对义——一种兵器
  刘:甲义——姓氏;工对义——一种兵器

  下变: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词性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变词性对。

原理——与“下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1位、7位下变
  果,副词—名词;干,动词—名词

  上转: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含义来对。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工对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羊肠小道 [烤炉煎茶]
  驼背老僧 [学而究]
  4位上转
  道:甲义——道路;工对义——道士
  僧:甲义——僧人;工对义——僧人

  上变: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词性来对。

原理——与“上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陈水扁
  卖汤圆
  1位上变
  陈,名词—动词

  双转: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均以“不工义”存在于句子中。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2位双转

  星:甲义——星级;工对义——星星
  月:甲义——月份;工对义——月亮   盛夏风光观食日 [聿舟]
  单元水电表居中 [纪晋唐]
  2位、7位双转

  夏:甲义——夏天;工对义——夏朝
  元:甲义——空间单位;工对义——元代

  日:甲义——太阳;工对义——日本
  中:甲义——中心部位;工对义——中国

  双变: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形成工对的词性”都不是它们的甲词性。

原理——与“双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面壁思过
  角膜神经 [柳絮飘]
  4位双变
  “经/过”,全部由名词—动词
  
  数学概率表明:“下转(变)”和“上转(变)”出现的几率应该一样,“双转(变)”可能出现的几率应该比前两类更高。但实际使用情况是:
  对流传至今的18副经典的无情作品的统计是:下转(变)18处;上转(变)6处;“双转(变)”1处。
  对中华国粹网无情版擂台1-45擂“胜出”作品的统计是:下转(变)109处;上转(变)55处;“双转(变)”10处。
  对无情对佳作100副的统计是:下转(变)188处;上转(变)97处;“双转(变)”47处。


  由此可见:前人较少使用上转(变),很少使用“双转(变)”。即使是“下转(变)”,也通常面对数十条路,只走了几条羊肠小道,且往往略有所获即半途而返。

  希望大家在娴熟掌握手法后,不但懂得全方位、多渠道创作,而且能根据数学概率的指向,有意识多使用上转(变)、双转(变)手法。特别是对联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更要克服创作惯性的影响,避免固守一种思维转不过弯来。这样,不但比常人多了许多应对角度,而且可能发现很多令人意外、击碎唾壶的精彩对仗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1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下)



  上一讲,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了无情对创作的诸多手法。这一讲来系统讲述如何在实战中按意愿、有目的地应用它们。
  我们作为专业培训班,和社会上的无情对高手比,学员通过学习,要具备以下优势:

  1、一个出句,通过分析,能清楚知道可从哪些角度和渠道全方位进行创作;
  2、想运用哪种手法,知道如何下手,并能做到;
  3、如果乐意,通过推敲,能把一个句子的几十上百种对句对出来(通常没这个必要);
  4、善于从常人不擅长的角度,发现精彩对仗和“无情眼”。

一、无情对创作的基础思维

  无情对创作(这里主要指应对),通常从一个字着眼考虑问题。更多的人习惯于从第一个字入手,也可以从出句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字入手,进行推敲,并逐步散发思维,推敲成句。
  下面的学习,要求大家对字的“甲义”“乙义”;“小类”的分类;“工对义”与“不工义”等有明确的认识和规范的表述。如:

  出句:花落

  我们从“花”着手(从“落”着手,流程一样),脑海里出现: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花”所属的小类“字库”:

  花=叶、果、干、茎、根、实、蕊、蒂、子、毫、荚、苞;风、月、雪;白、彩、绿、黑、紫、杂;用、费、耗、赚…(实际不止这些,加上石工、瓦工字,就更多了)

  在日常对句中,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每个人至少能想到一部分玉工字,已足够用了。

  假设,我们脑海里只出现了一个小“字库”: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应对时,肯定首选从这些字中选一个,则最工整。不论选择哪一个(如“果”“叶”“白”“费”),同样,脑海里也会跳出:

  果: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不出所料;3结局…
  叶: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姓氏;3时期…
  白:工对义——1白色,不工义——2说;3民族;4清楚…
  费:工对义——1用(金钱等),不工义——2、姓氏;3费用…

  以上思维,是清晰地,有条理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的基础。

二、手法的应用

(一)直对

  直对,就是像普通对联一样去应对。
  很多时候,根据需要,无情对的某些局部选择“直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使句子很好地衔接,和谐一体,是无情对成功重要的润滑剂。放到最前面,是提醒同学们:虽然无情对追求运用密集的借对,但不要忘了,直对,也是一法。当借对受阻时,使用它,不一定是下策。
  直对的应用原理,大家清楚,就是词性、含义相称。创作时的思考和选择经过,可以表述如下:

出句:花落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不考虑乙义。如上:
  字库中,只选取与甲义属同一小类的字,即: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选中的任何1字,应对时,只选取其“工对义”,如:

  果: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不出所料;3结局…


(二)借对

  这是实践中应用手法的核心部分。面对一个出句,具体怎样借对呢?如何把所有的可能途径都考虑到,而基本不留死角呢?试演示如下:

1、下转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从“花”着手,我想来个“下转”。脑海里: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思考:
  下转,意味着“上不转”,那么:作品完成后,“花”的甲义=工对义。所以,只能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看到“花”,就想到“叶、果、月”等,这是传统对联创作的惯性思维。“下转”手法在历史上用得最多,原理在此。

  确定选字范围后,每一个字,都是一条途径。假设20个字,20条路都可能通幽,找到好的对仗(也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因此,每个字可以一试。如:

  叶: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姓氏;3时期…

思考:
  如果选“工对义”,那就直对了。所以,应对时,只要让对句中的含义是“不工义”中的任何一个就成功。如,选择“2姓氏”

  出句:花落
  对句:叶飞(人名)

  这样,“叶/花”就成功实现下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在“黑条”没有覆盖的范围里选择,运用下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毫升

总结:
  “下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甲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不工义”。

2、上转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从“花”着手,我想来个“上转”。原理与上面相反。字库里,只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看到“花”,就想到“白、用、费”等,这是逆传统对联创作的思维。“上转”手法在历史上用得较少,原理在此。
  根据数学的推理,“上转”和“下转”的使用几率应该一样,才正常。因为,作为专业选手,要多注意养成这一思维习惯,就可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佳作来。
  确定选字范围后,每一个字,都是一条途径,都可能通幽,找到好的对仗。因此,每个字可以一试。如:

  白:工对义——1白色,不工义——2说;3民族;4清楚…

思考:只要让对句中的含义是“工对义”,就成功。如:

  出句:花落
  对句:白宫

  这样,“白/花”就成功实现上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运用上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用途

总结:
  “上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乙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工对义”。

3、双转
  双转是突出对联不对称属性的有力武器,然而,前人因没有真正掌握方法,很少使用。偶尔出现的,也是误打误撞撞中的。从理论上,这一手法的使用几率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掌握好,将受益无穷。
  双转,实战的步骤,前面和“上转”一样。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只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后面的步骤,则和“上转”相反:让对句中的含义避免为“工对义”,而是“不工义”,就成功。如:

  费:工对义——1用(金钱等),不工义——2、姓氏;3费用…

  出句:花落
  对句:费翔

  这样,“费/花”就成功实现双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运用双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耗窝

  “双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乙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不工义”。

  以上表述起来略显复杂。稍加练习,就能清醒认识,自由运用。
  以上分解示范,文字表述看似复杂,实则很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上、下、双,应对时想转哪里,哪里避开“工对义”!


(三)变词性

  使用“变词性”的手法,让对应位置的字和词,彻底违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的对仗常态,可以显著增加作品的“不对称”,强化无情对的“不对称美”。

  上一讲分析了,上变、下变、双变(含上转下变;上变下转),其本质上是上转、下转、双转,只不过同时伴随着词性的改变。所以,创作思路和流程是一样的。其特点是:对句时,确定一个字的“甲词性”与上比中的字“甲词性”不一致。例:

  出句:花落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花:甲词性——名词

  字库中,选择后2组字都合格;前2组中“果”“实”“雪”等也有其他词性,合格
  应对时,只要别沉淀为名词,就肯定成功,实现“变”。

  最出色的“变”,是词性跨度大的“实词——虚词”之间的变化,往往能使无情效果特别突出。如:“耳、何、所、胡、之、因、则、于、尔”等字,既有实词义,又是文言虚词,如善加运用,可收奇效。如: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耳:甲义——虚词,无实际意义,乙义——耳朵

(四)异步

  创作中使用异步手法时,常根据需要,任意拆、合出句中的词,把新的组合当成一个“单位”来应对。如

  出句:举国/关心/高考/热

  出句为“2221”结构,在应对时“举”、“举国/关”、“举国/关心/”“举国/关心/高”、“举国/关心/高考”、“举国/关心/高考/热”、“国/关”、“国/关心”、“国/关心/高”、“国/关心/高考”、“国/关心/高考/热” “关心/高”、“关心/高考”、“关心/高考/热”、“心/高”、“心/高考”、“心/高考/热”、“高考/热”、“考/热”,引号内的组合,都可以看成一个“单位”,应对一个1言到7言的专用词。

  实际应对中,人们习惯于按对联的意节,对应着去创作,故“异步”的使用,虽然有几十条路可供选择,但选择去走这些路的人,还很少。

  应对的方法:在确定所选的“单位”后,通常从第一个字开始观察,创作思路和程序与上面的借对一样,以叠加借对手法为主要目的,去寻找合格的专用词组合。

  2言的组合。如“国/关”“心/高”“考/热”,得出的好的对仗的几率,和前面应对“花落”一样。尤其是五言、七言的出句,当后3字为“21”结构时,把它看成“12”来异步,常有精彩的收尾。如:

  出句:####高考/热
  对句:####老/娘亲         
  对句:#####/严寒

  其他位置的“11”—“2”,也多精彩。

  3言的组合。“举国/关”等,处于句首的时候,被应用得最常见。由于比2言多了一个字,异步时,得到理想对仗结果的几率要大大减少,但难度还不是很大。可以多尝试,得到2-3个好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如:

  出句:举国/关####
  对句:张家口####

  4言及以上的组合。运用异步手法,得到理想对仗结果的几率更低,难度比较大,因为4-7个字,对一个专用词,要字字工,需要珠玉天成。目前为止,4言的出现过较多例子,5、6、7言的则凤毛麟角。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确实是因为难度逐步增大,另一方面是人们缺少发现的习惯和慧眼。生活中应该存在很多这样的巧合,等待着大家去发现。作为专业班的学员,一是要有去发现的习惯,二是运用专业的创作思路和次序去寻找,则捡到“宝”的机会会增加不少。如:

  出句:诗坛/何/事/售/酸酒
  对句:印第安人###

三、词的借对
  许多词,也有甲义和乙义,故能借对。如“风光”“教授”等词。遇到这些词,创作时,“以词为单位”来考虑问题。实现借对的思路和方式,与前面的“单字”借对一样。

  另外,有三种创作方式可能得到词的借对的结果。
1、直对

  本意想“直对”,结果却对出个“词的借对”来。例:

  出句:花落
  对句:风流

  选择“风”字来对仗,本意使“风/花”直对,结果,发现“风流”对“花/落”是借对。这是因为“风流”不但有“风/流”意,还有乙义。有时,则是因为“风#”的后一个字实现借对了,所以整词借对。这就要求作者善于识别。

2、字的借对
  本意是从一个字入手,造成该字借对,结果使该字所属的词也借对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如

  出句:根号
  对句:花言

  本意是使“花/根”双转,结果使两个词也借对了。

3、异步

  异步一旦形成,就赋予了某一词以一个稀奇古怪的乙义。这个词本身,是实现借对了。如

  出句:####高考/热        
  对句:#####/严寒

  “严寒”的乙义就成了“母亲冷”。“严寒”这个词实现了与“考/热”的借对。


  以上介绍的诸多方法和无数条途径,都可能获得好的对仗,并最终糅合成一个优秀无情对句。注意一一掌握,并加以联系,且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打磨,你必将拥有十八般武艺,创作佳作也游刃有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5-4 20:05 , Processed in 0.1460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