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3967|回复: 2

对联趣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3: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对联的起源和孟昶

  过年开了拜年贴,就另想起个贴谈谈对联的。结果日复一日,忙些柴米油盐,这一耽搁,清明都过了,眼看这话题得放到明年春节了。明年复明年,明年不太多。咱还是今年事今年毕,顾不上合不合时了,这就开讲。入场听课的同学,每人交一块腊肉两朵花。德意志香肠、西班牙火腿一概欢迎,交豆腐干的门外旁听。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个到不用申请什么专利,凭老外哪些长长短短的拼音单词,他想学也学不了。

  那么对联最早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呢?这得从Long long ago说起……啊,今天咱是讲国粹文化,洋文先靠边站。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的时候,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用来驱鬼压邪的(还好鬼都是规规矩矩走大门的,这要有个翻墙进来的,不知道桃符还管不管用)。上面一左一右画上两员神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等等,待俺查一查,好象搞错了,这两位值日生还得过一千多年才上岗呢。当时那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一站就是一千多年,好在天庭的样子和大家去的庙里也差不多,就中间领导有个座,两旁的同志平时也站惯了的。

  这一站就站到了五代,大概是人们看门旁站的这两位看的时间太长了,有了点审美疲劳。于是开始把吉祥文字写到桃木板上。这就开始有了对联。

  目前在历史文献中能够查到的最早的一付对联,它的作者是蜀后主……哦,这位同学举手了,你来回答。刘阿斗?BI---错误,请拿掉一个吉祥物。刘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咱们现在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共出现过两个蜀国,有趣的是连三国的蜀汉,这几个蜀国都是两代而亡,成都的王气,看来还是稀薄了一点。

  咱还是接茬说五代的蜀国,公元907年建于王建,925年亡于王衍的,史称前蜀;公元934年建于孟知祥,965年亡于孟昶的,史称后蜀。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付对联,就出自这位后蜀后主(有点拗口哈)孟昶之手。

  话说这位孟昶同学,非常之爱好文学。曾经花巨资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历时八年才刻成。还怕刻石经流传不广,又刻了木版大量印刷。后世的古籍收藏,最重宋刻本,而宋代刻本最早实际上兴起于蜀,后人言及“宋版”,都以蜀本为上佳之品。原来孟昶同学除了对联,还是木刻本的创始人。

  不过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有一件事令孟昶同学非常郁闷;就是数千里以外的金陵有一个后生叫李煜的,竟然选了同一个职业,偏偏也要来文学论坛玩一票,居然还玩成了宫词版主。这一下把孟同学在文坛的光芒彻底掩盖了。所谓既生昶,何生煜。老天爷真是太爱开玩笑。

  在坛子里玩不过你,咱就关起门来在家玩。孟同学从青城找来一个费MM,ID叫花蕊夫人的。擅长吟咏,精工音律。关起门来唱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其乐何如。费MM喜欢花,孟同学就让宫中尽植牡丹,国中遍植芙蓉。成都的别名又叫蓉城或是锦城,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看来做文学青年还有个好处,就是留名比较容易。

  面对佳人,孟同学的才思之泉又开始喷涌,一时兴起,作了一首《玉楼春》送给MM:“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廉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情景交融,香艳撩人,意境深远。多年以后,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还拿来翻唱过。能入小苏法眼(到孟同学这里,大苏只好变小苏,学士恕罪则个),孟同学也很是自豪了一番。

  孟同学和费MM两情相悦,其乐融融。有一句成语叫乐不思蜀,就是说孟同学太高兴了,高兴得把他那主营业务给耽误了。结果某一天起床后,发现门下的集团已经给太祖长拳的CEO赵匡胤给收购了。这下只好卷个铺盖到老赵那儿混饭吃了。到了老赵家,费MM马上写了首诗给老赵:“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很不给孟同学面子。

  (2)----挽联和曾国藩

  上一回咱们说到,对联最初的形式是春联,大年初一往大门上一贴,里里外外都透着喜气。

  可是对联出来没多久,它的用途就给推广开了。从大门到厅堂,再到亭台楼阁,名胜风景。到后来连追悼会上都用上了。看来咱们老祖宗的创新精神,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作为追悼会上用的挽联,起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录。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引《秋雨庵随笔》说:“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唯《石林燕语》(南宋文学家叶梦得著):韩康公得解(考举人)、过省(考进士)、殿试(考状元)皆为第三人(第三名),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之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此则是挽联之体耳。”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这大概算是最早的挽联。

  挽联虽然问世较晚,但普及得很快。写得人多了,自然高手也层出不穷。但要数此中第一名人,则非晚清名臣曾国藩莫属。

  曾国藩一生所作对联极多,尤以挽联著称。曾文正公全集中共收录了挽联七十七幅。让我们先挑几幅来看一看:

  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此联对仗工整,用了韩信遇漂母一饭之恩千金相报的典故,整联读来浅近明白如话,然深情发自内心,感人至深。

  挽妾联

  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

  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咸丰十年,因夫人远在湘乡,军营起居无人照料,经彭玉麟撮合,曾国藩娶了二十二岁的陈春燕为妾。春燕身材苗条、仪态端庄、性格淡雅、羞涩可人。曾国藩十分怜爱。无奈红颜薄命,仅相处一年多时间,春燕即染上咳血之症,一病不起,终告不治。曾国藩很是伤心,书下此联。此联以鹤膝格嵌“春燕”之名,整联读来如低吟哀唱,缠绵转折,情真意切,令人长叹不已。

  挽妓联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处销魂。

  此联以鹤顶格嵌所赠妓名“大姑”,颇有化平凡为神奇之力。翻遍一部曾文正公全集,够得上香艳二字的,大概只有这一联了。文正公也说浮生若梦姑且销魂,让我们多少窥见道学大师的另一面。

  看了几联,大概有朋友快坐不住了。老曾的这几幅挽联,的确是写得不错,但是要说古今第一,是否有点王婆卖瓜?呵呵,莫急,这要细说起来,可就和老曾的勤奋有关了。

  挽联虽然是小道,但短短几十个字,既要总结逝者的生平,又要表达撰联人的情感,也实在是很考人功夫。老曾这人,治学严谨,治联也不例外。时不时地就抽时间练习一番。可是别的对联也就罢了,这挽联,得赶上开谁的追悼会,才有机会写上这么一联不是?把老曾憋急了,想出一个损招,把能想得起来的亲朋好友,不管人家有没有下订单,也不管人家当下一顿能吃三大碗饭。统统排上号先预制起来。

  这不那一年过年,各部门按例放年假。曾大人在家写完春联,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把书房门一掩,几张六尺宣纸裁开,磨墨添笔,把亲朋好友一一请出来哀悼。正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耳听一声“伯涵”,有人推门而入。曾大人抬头一看,哦,汤鹏,多年老友,所以可以不用通报,直入书房。正待放下笔来招呼,一眼看见桌面上那联的抬头——“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曾大人的背上当下就见了汗了。

  咋办?早知道换张小纸片写,还可以团一团塞嘴里,落肚为安。六尺整宣裁的,这要也往嘴里一塞,非得噎死不可。手足无措之下,曾大人往桌上一趴,争取趁老汤没看见,先把这烫手山芋揣到怀里去。

  老汤呢,本来到是没在意这位在写什么。这下反好奇了。“写什么呢?看看。嗯?怎么的?不给?不给汤大爷还非看不可了。”这位动了蛮劲了。

  要说曾大帅,人称“曾剃头”,那是杀人如割草的主。无奈其时神功未成,更兼心慌意乱之下招法大乱。三招没过,那张催命符就跑到人家手上去了。

  老汤得意洋洋,“让你掖,让你藏,什么好宝贝”,等到打开这么一看——当时汤大爷就炸了。这没法不炸,大新年的兴兴头头出门,迎面让人给送一花圈,搁谁谁也受不了。汤大爷当下割袍断交,摔门而去。

  老曾这回算是溴大了。那要是赶今天,够得上壹周刊头条。当时还有一个湘军将领江忠源,义送友人灵梓千里返乡,一时传为美谈。有京中好事者,将两人凑到一起,编了两句词,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合着整个儿一殡葬公司。你说老曾广告都做到这份上了,这个第一不算他的还算谁的?

  (3)---文正公的得意门生

  话说曾国藩挽联写了几十年,声名远播。终于十殿阎罗闻名来请,无可奈何之下,文正公脱袍让位,等着收别人的挽联。

  这一日,金陵两江总督府灵堂之上,两壁挂满挽联。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正公得意门生,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送的一幅: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区区上下联三十四字,写尽作为衣钵传人对恩师的景仰。看来作为曾公的得意门生,联上工夫也学得不少。唯上联结尾,自许为门生长,不特将先他入门的彭玉麟等人挤到一边,便是他自家的大哥李瀚章,入曾幕也较他为早,李二先生一样当仁不让。

  又二十余年后,李鸿章奉命去日本马关议和,途经上海,官场按例设宴饯行。当时,李瀚章也在上海,主人自然要请他来陪客;只是这席间座次如何排,倒是很让主人费了一番脑筋。宴为鸿章而设,固然应该请他坐首席;但瀚章是鸿章大哥,似不应坐在弟弟下首。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有结果,只好不标明座次,到时候随他们怎么坐。届时宾主到齐,寒暄入座,李鸿章径直坐了首席。主人再看瀚章,则已不发一言,“逡巡坐次席矣”。可见李家兄弟的“长幼有序”似与别家不同。

  不过,你自家大哥不计较。同门里可是有不买账的。这不,隔着几步,挂着文正公另一位门生李榕的挽联,联曰:

  极赞亦何辞,文为正学,武告成功,百世旗常,更无史笔纷纭日;

  茹悲还自慰,前佐东征,后随北伐,八年戎幕,犹及师门患难时。

  上联盛赞老师功业,下联自叙从师经历。东征是指平太平天国之役,北伐是指围剿捻军的作战,师门患难时是指咸丰十年末,曾国藩驻军祁门,以扼安庆,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不料被李秀成亲率大军所困。手底下满打满算,不足三千兵卒,急得老曾差点要跳井。其时,李鸿章借故(为如何处置战败的李元度)和曾国藩大吵一架,不辞而别。“犹及”一词,颇堪玩味,言下之意,某人一逢“师门危难”,则不“及”矣。据说当年李鸿章看了这一联,恨恨不止。

  说到李鸿章,还有几幅小联值得一谈。

  李鸿章后来签了马关、辛丑等条约。国人多目为卖国贼。其实平心而论,其时国势赢弱,败战之下,欲免丧权辱国,其可得乎?责之鸿章一人,未免不公。然百年以来,骂声不绝。当时就有人撰了对联来出气(春联可以用来骂人,又岂是孟昶兄想得到的):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连翁同龢一起骂了。李鸿章是合肥人,当时任内阁大学士,大约相当于前朝的宰相。翁同龢是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古称司农。这一联浑然天成,确是妙对。翁李多有宿怨,甲午之败,未始没有几分种因于此。绑在一起挨骂,也不算太冤枉罢。

  甲午战败,诏夺李鸿章三眼花翎、黄马褂。当时有京剧名丑杨鸣玉(又名杨赶三),演《丑表功》,去保儿,临场插诨道:“我有汗马功劳,奈何夺我三眼翎,褫我黄马褂。”以此讽刺李鸿章。不久后这位名丑去世,于是有人凑成一幅无情对(所谓无情对,乃是一种游戏之作;上下联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看,字字对仗工整;联成整句,则内容互不关联。而且内容愈是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无情对亦颇有佳作,容后另述):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在当时流传甚广,成为千古名联。

  还有一联是分咏体的诗钟,说来有些不雅。先容俺费点笔墨,介绍一下诗钟。诗钟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建人所创,初名折枝。折枝本是一种画花卉的方法,指所画叉一二枝而不带根者;用于诗则指仅取诗中一联而言。这是三五好友会文时,击钟为限,作对偶句,互为比试的一种游戏。诗钟有两大体系--嵌字和分咏。嵌字的意思容易明了,指定几个字,嵌到对句中去。分咏是指对句分开各咏一事物。

  这首分咏体的诗钟是:

  举世共推和事老;

  大家都是过来人。

  上联是咏李鸿章,讽其专签和约。下联咏的是什么,大家都是过来人,不用俺再详述了吧。唯拿来和李二先生并列,怕是李大人又要恨恨不止了。

  (4)---从曾左恩怨谈起

  谈了半天李鸿章,这厢曾大人着了急了。“老夫的追悼会才开了一半,你咋就跑去和少荃聊天了呢?”

  赶紧回到文正公的灵堂里来。

  这时,戈什哈来报,陕甘总督左大人送来挽联。一时堂上各色人等,纷纷聚拢来,渴盼先睹(还在灵堂上呢,为快两个字可不便出口)。为嘛大伙这么热情啊?这倒不是因为左大人文名素著。而是因为曾左两位素来不和,朝野共知。

  传闻曾国藩当年娶一小妾(不知是否即春燕),宠爱非常,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上联:

  代如夫人洗足;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听了,不动声色,略一思忖,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棠青年时屡试不中,以举人身份入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幕,独辟蹊径,一直升到封疆大吏。但不是进士出身,一直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某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上不得台盘。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故左宗棠一听之下,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按说曾国藩娶春燕,是咸丰年间,一年后春燕亡故,曾国藩伤痛不已,此后不再娶妾。而左宗棠出掌陕甘,是在同治五年以后,时间上好象凑不到一块去。这段趣事不乏好事者穿凿附会的可能,咱们且姑妄听之。

  左宗棠从师爷升到封疆大吏,其间赖曾国藩举荐之力实多。不过左为人刚直矫激,语言上向例不肯容人,常常与曾龇晤。到克复金陵,为幼天王存亡一事,和曾各自上奏相攻,终致决裂。

  却说这一日,是曾国藩出了个对子给左宗棠对: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翻成白话,就是说你小子拽什么拽,无论在朝在野,你算那门子葱,还老跑来跟俺唱对台戏。难在嵌了左宗棠的姓和字,要对的贴切,到是不太容易。谁知左宗棠寻思少时,下联就出来了:

  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对曾国藩更是直呼其名,算是报了上次的一箭之仇。

  你说这两位,一直拳来脚往的。今天左宗棠送来的这付挽联,要是语带讥刺,曾家到是挂上好,到是不挂好?故而大伙都凑过来想看看。

  联挂上了: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上联坦陈谋国知人不如曾国藩,是由衷的自省,抑或人死为大的自谦,无从猜度。下联则以“攻错若石”对昔日恩怨略作分剖,“相期无负平生”则颇有英雄惺惺相惜的莫逆之意。宾客里,忐忑不安的终于放下心来,想看热闹的未免大失所望。

  说到左宗棠,还有几幅传世之作不可不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此为少时题书房联。以联言志,多为传诵。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

  传为入京赴试时,过君山洞庭君祠所题。对仗工整且意境绝佳。唯以一赶考举子而作此语,似不合身份。或疑为统兵一方后补作。

  左宗棠此人,论才是极高的。然其恃才傲物,以“今亮”自栩(所谓“今亮”,今日之诸葛亮是也),性格上未免太过张扬了一点。

  当年左以举人身份入骆秉章幕,骆待之比刘备待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事无论巨细,悉以委之。一日骆秉章在衙内听见外面放炮,问左右何事。或对曰:“左师爷拜折”。(盖上奏皇帝,需行拜折大礼。衙门警卫森严,卫兵执刀枪站立两厢,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余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一切准备就绪后,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由主衔官员领衔对着香火燎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并。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师爷领衔拜折上奏,东翁竟然不知。骆竟也听之任之。时间一长,有人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上下人等但知这位左师爷,不知骆秉章这位甩手大掌柜矣。

  忽一日,有湖广总督官文保荐总兵樊燮来谒见骆秉章,行过大礼,骆让他也见见坐在旁边的左师爷。樊总兵初到长沙,尚不知左师爷的厉害,仅向左宗棠拱手行礼,不料左宗棠居然发火,说:“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请安。你为什么不请安?”樊燮也是个倔性子,顶撞道:“朝廷体制没有规定过武官见师爷要请安的。武官再受轻视,可说起来我总是朝廷正二品官员,凭什么拜你这个举人?”左宗棠最恨的就是别人揭他没有中进士这个创疤,勃然大怒之下,起身上前就用脚去踢樊燮,嘴里还骂道:“忘八蛋,滚出去!”樊燮悻悻退出。

  不想这一脚,却又踢出一位大名士来。

  3巡抚例加右副都御史衔以便弹劾官员

  叫左宗棠“左都御史”亦是讽刺他师爷比巡抚厉害

  3前一阵自题了一副对联,上班族同仁读之无不泪下

  上联是:积食难返

  下联是:怀春不遇

  3“赐同进士出身”有误?

  引 用同进士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5)---洗辱牌和一代诗宗

  上回咱们说到,左宗棠和樊燮为行礼小事闹翻,一怒而别。

  转过头来,左宗棠就唆使骆秉章上奏弹劾樊燮(唆使?骆秉章的大印就在左师爷手里摶着,还用得着唆使吗?需要吗?不需要吗?且不去管他,反正奏折是以骆秉章的名义上的);而樊燮闻讯,旋即向湖广总督官文求救,官文一听,那还了得:区区一个师爷,一再不给我面子,不灭他一道,以后还怎么在湖南、湖北混?当下亲自具摺,参劾“著名劣幕”。

  按说晚清时候,武将的品级虽然不怎么值钱。以骆秉章从二品的湖南巡抚,一旦带兵,兼的武职就是从一品的提督。所以正二品的樊总兵,尚需前来参见。但左师爷以区区一介布衣,硬要二品大员折节请安,实在是大违朝廷体制。也难怪樊总兵愤愤不平。但左师爷愣是敢提着脑袋拔这个份儿,吾辈对他的敬仰真是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这一场御架,开场锣响,初时左宗棠颇为不利,被两位一二品大员具名参奏,险险乎被砍下大好头颅拿去充军。幸得胡林翼、曾国藩、郭嵩焘等人力保,请出肃顺主持;又请潘祖荫出面奏保,保折中有“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诸语;时战乱方兴,军事上依赖湘军之力实多,这一班湖南佬的面子总是要给的,况文宗(还是叫咸丰咱们听着耳熟一点)也的确常听人说起左宗棠之能。于是最终此案翻了过来。这边给左宗棠平反,那边就将樊燮革职,并勒令回籍。(看来朝中有人好办事,古今如一。建立健全法制社会,其任重而道远。诸君谨记,今后要是遇上左师爷这样敢玩儿命上的主,咱还是躲着点的好。樊总兵前车之鉴,岂可不察乎。)

  再说樊燮忍辱含垢带着全家回到恩施城梓潼巷故居,在正屋的侧面修一间两层的角楼,把左宗棠骂他的“王八蛋,滚出去”这6个字写在小木板上,放在家里供祖宗神位的牌子下面,名为洗辱牌。重金聘请名师为两个儿子执教,不准两个儿子下楼,并且给儿子们穿上女人衣裤,并立下家规:“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樊总爷这一手,要搁今天,那明显违反青少年保护条例;在美利坚的诸位兄弟更是不能效仿啊,要不邻居大婶一个德律风,警察大叔就该登门拜访啦。莫怪小弟言之不予。)

  樊家这两个儿子也果然争气。大儿子樊增祹先中举,可惜天不假年,不久即染病去世;小儿子樊增祥,16岁取秀才,21岁中举人,光绪三年31岁中进士,授庶吉士。一洗先人屈辱。后累官至江宁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号樊山,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与易顺鼎并称“樊易”。

  诗作清丽,有“樊美人”之称(不知道是不是和小时候一直穿女式内衣有那么一点点关系…哎哟,后脑挨了樊先生一招春秋笔)。又擅长骈文,工于联对。

  咱们这就取樊山先生的几幅对联来欣赏一下:

  题杭州九溪路边亭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此联轻松明快,连用“赵州茶”、“ 陌上花”两典,举重若轻,而又意境深远。读来令人神清气爽,果然当得清丽二字。

  题武昌戏院

  底事干卿,风吹皱一池春水;

  多情笑我,浪淘尽千古英雄。

  此联是改字集句联,上联取自南唐冯延已的《谒金门》,下联取自苏学士的《念奴娇》。浑然一体,又切合戏院主题,洵为佳作。

  樊山先生多著集句联,最有名的,当数下面这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适有鹤鸣掠予舟而西。

  上下联分别取自苏学士的前后赤壁赋,上联十七字连而续之,一气呵成;下联原句为:“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作了缩略。全联对仗工整,大气超然,殊为难能。

  挽谭鑫培联

  声音具稀世之长,于今南内无人,偏又是落花时节;

  沧海下扬尘之泪,从此广陵绝响,再休提天宝当年。

  用典贴切,将谭老板金腔喻为广陵绝响,天宝盛音,当非过誉。

  赐子五十寿联

  我亦痴翁,愿再抚汝五十年,寿汝乎,抑自寿也;

  身临大邑,它独有民数万户,保民者,则天保之。

  寿子乎,自寿乎?诫子乎,亦自诫乎?唯樊山先生课子,倒是没有祭出他老子的那一手,小小樊其幸也何如。

  樊山先生还有一付妙联,读来可发一笑,只是提起这一联,未免又牵出另一位风流名士的韵事来。

  2有关对联掌故的书籍

  首推前清显宦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系列。梁氏著述甚丰,雅好对联,他写的楹联丛话,续话及巧对录等书谈对联掌故丰富多彩。凡梁章钜未曾完篇的作品,梁家三公子恭辰克绍其裘,为老父补缀完璧。

  还有一本对联小品名对联话,是清季文人吴恭亨的作品,集晚清民国联品若干。

  香港武侠大作家梁羽生退隐江湖后,也写对联小品自娱,后结集出版。

  另外,市上还有诸多春联大全一类的书籍,也能披沙拣金,得些佳作。

  3提到梁羽生,要赞一个。

  想起梁的一幅:

  亦狂亦侠真名士,

  能哭能歌迈俗流。

  我最早看的武侠小说是偷偷翻看的家母订阅存放的《今古传奇》上连载的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梁羽生的每一章回都是以诗词作对。窃以为,梁羽生的古典诗词功底,要比金庸强出不少。在初次接触到武侠小说时,很庆幸能够接触的是梁羽生,那种诗词联语古典意境配搭老派的江湖正义,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这里,兴起去网上顺手摘录一些过来瞧瞧。

  梁羽生小说回目:

  剑气珠光,不觉望行皆梦梦;

  琴声笛韵,无端啼笑尽非非。

  剑胆琴心,似喜似嗔同命鸟;

  雪泥鸿爪,亦真亦幻异乡人。

  生死茫茫,侠骨柔情埋翰海;

  恩仇了了,英雄儿女隐天山。

  牧野流星,碧血金戈千古恨;

  冰河洗剑,青蓑铁马一生愁。

  ---《七剑下天山》

  望极遥天愁黯黯,

  眼中蓬岛路漫漫。

  频生祸事情何忍,

  未测芳心意自迷。

  为谁幽怨为谁苦,

  各自相思各自伤。

  佳偶竟然成怨偶,

  多情却似反无情。

  ---《云海玉弓缘》

  旧梦成尘,青梅竹马。

  此心如水,飞絮飘萍。

  ---《剑网尘丝》

  情深岂易轻挥剑

  梦醒何堪一抚琴

  啼笑非非谁识我

  坐行梦梦尽缘君

  ---《广陵剑》

  一曲箫声,竟成广陵散

  多年梦醒,惭作未亡人

  ---《白发魔女传》

  4梁的古文底子是很好的

  当年梁羽生、金庸、陈凡(百剑堂主)三人在香港报纸上开专栏,还办过征联,颇有佳作,容俺后叙。

  百剑堂主有一联,和MM提到梁的那一联可谓一时瑜亮:

  偏多热血偏多骨,

  不悔情痴不悔真。

  2高阳小说写清朝民国,提到不少对联,写几个记住的。

  慈僖时候有个军机大臣,是个满族人,叫 额勒和布,他的同僚们给他取了个外号,无情对--腰系战裙。

  诗钟里:

  要用女花’二字,

  状元的一联是:

  ‘青女素娥俱耐冷;

  名花倾国两相欢!’”

  评为第二的一联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落花犹似坠楼人!’”

  第三名:‘神女生涯原是梦;落花时节又逢君!’”

  (6)---王闿运和他的老妈子

  这回我们要谈的,是晚清的一位大名士。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入肃顺、曾国藩等人幕。后相继为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主讲,衡州船山学院山长,江西大学堂总教习。清末授翰林检讨,加侍讲衔。民国初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

  王闿运青年时才华早露,曾入咸丰皇帝的智囊肃顺之幕,成为大清智囊的智囊。惜乎时运不济,肃顺和叶赫那拉氏斗法,棋差一着,连老本都输个精光。王闿运则从此被打上了“肃党”的烙印,不得超生。要想翻身,只有等西太后宾天。偏偏这个对头做老佛爷出了瘾,一做就是好几十年。王闿运这个名士自然也只好一直奉陪下去鸟。

  古谚有云:“是真名士自风流。”凡名士,多少免不了带点旷达、放浪之气。王闿运是大名士,风流放浪自然一样不少。只不过别人风流,或流连花丛,十年一觉扬州梦;或依红偎翠,小红低唱我吹箫。只有咱们的王大名士与众不同,对自家的老妈子——周妈情有独钟耳。

  说起这周妈,诸兄切莫小看。不管是湖北督军王占元,还是袁大总统的饭局,周妈照例是陪咱们王大名士一同上座。(俺自问这辈子,最多也就是在某位局长大人的席上敬陪末座而已,尚且战战兢兢,食不知味。岂敢望周妈之项背乎。)

  其后王闿运受聘做了国史馆馆长,这国史馆的人事,自然就是咱们周内当家说了算。为了方便跟人打交道,周妈特制名片,上面王闿运亲笔手书六个大字:王氏侍佣周妈。拿将出去,到也唬住不少人。周妈世面见得多了,胆子未免越来越大,至于借王的名义写信替人求官,率众大闹妓院。闹得京城上下,略略有点头脸的,无人不知周妈大名。

  最拽的是,老王引退回湖南后,袁大总统要筹备当皇帝。想到这位大名士,要请他领衔劝进。王大名士开出价码,俺王闿运这三个字,一字十万,要卖三十万大洋。要不说老袁是大头呢,这冤大头当得那叫一个爽快,即电湖南都督汤芗铭先付一半。未几帝制失败,袁大总统焦头烂额之余,就打算赖了剩下这一半烂帐。王大名士岂肯干休,于是遣周妈赴京讨帐,其间过程精彩,网上另有妙文述及,不可不读。河里反对全文转载,只好请各位略移大驾,自己去看了:

  唠唠叨叨说了这许多题外话,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不久以后,王夫子应邀去见大成至圣先师,照例各位常在坛子里混的朋友,一幅挽联是赖不掉的。樊山先生挽挽袖子,代周妈拟了一联:

  忽然归,忽然去,忽然向清,忽然亲袁,叹公百事无成,只有文章惊海内;

  是君妾,是君妻,是君义仆,是君良友,痛我一棺未盖,空留舆论待千秋。

  亦庄亦谐,实为妙文,唯庶几有违费老“做人要厚道”之训。

  王夫子才高学富,平生所作楹联不少,被认为居清代楹联名家前列,或谓冠有清一代之首。只不过老王平时以名士自居,名气大,脾气更是不小。当年曾游南京,金陵名士每多自负,颇看不起外省人。王遂题一联曰: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濂溪,指宋代大儒周敦颐,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湘水自洞庭流入长江,故有“湘水余波”云云。此联一挂,南京众名士面面相觑,做声不得。

  不久以后,南京新建关庙,王闿运又即席书题一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大爽一把之余,人也算得罪了一大片。

  顾我则笑;

  问道于盲。

  这是王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史馆馆长兼总统顾问时所作。内嵌“顾问”二字,意为:你老兄请我来,我是没什么本事的,反正老兄看我,我只会笑脸相迎。要问我什么治国之道吗?那就如同向瞎子问路。语词谦虚而语意倨傲,调侃得袁大头发不出一点脾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这也是调侃袁世凯的。意指民国虽然有了总统,但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国家政局也还是像以前一样,妙语双关,很是幽了老袁一默。此联传出后,后来有人在上联后面加了“何分南北”;下联后面加了“不是东西”四字。变调侃为詈骂,解气是解气了,却不是老王原笔。须知老王若如是写,三十万大洋就要泡汤了。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是民国元年壬子元旦自题的春联。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通电各省改用阳历。2月19日何香凝等向议会院要求女子参政。20日女界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正式成立,提倡男女平权。老王以清廷遗老自居,未免看不惯诸般新政,故出此语。

  老王骂完这个骂那个,风头一时无两。可惜纵然声名盖世,阎罗兄却依然铁面无情,不肯稍稍优待。待到驾鹤西归,追悼会上,友人龚福焘挽之云:

  傲尽公卿,差能不作祢衡死;

  论其身世,只当先时伏胜观。

  比之为东汉狂士祢衡,老王一生调侃别人,此际纵有不满,当不至于爬起来反唇相讥了罢。

  4这幅对子,怕是先看见下句,再凑的上句。

  不然鼓吹帝制的人不少,论名论位,都不该单拉顾薛两人说事。

  谁让这两位名字起得好啊。

  有趣的一个故事

  讲两人相遇,各报姓氏。

  第一位口出大言:

  “骑青牛,过涵关,老子姓李!“

  第二位更是牛气冲天:

  “斩白蟒,定天下,高祖姓刘!”

  4出自《孔子与项囊相问书》

  引 用昔者夫子东游,行到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

  小儿答曰:“大戏相煞,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裹空。相随掷石,不如归看。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报,恐受无礼,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怪乎?”

  小儿拥土筑城,在内而坐,夫子车至语曰:“何不避车?”

  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

  夫子当时无言充对,乃车避城,遣人往问:“此是谁家小儿?何姓何名?”

  小儿答曰:“姓项名囊。”

  夫子曰:“你年虽小,知事甚大。”

  小儿答曰:“吾闻鱼生三日,游于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识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问小儿曰:“你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犀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八仙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夫子曰:“善哉,善哉!吾与汝共游天下,可得已否?”

  小儿答曰:“吾不游也!吾有严父,当须待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君去也。”

  夫子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你博戏如何?”

  小儿答曰:“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交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诗书,小儿好博,答鞭及之,此是无益之事,何用学之?”

  夫子曰:“吾与汝平却天下,可得已否?”

  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是以不可平也。”

  夫子曰:“吾与汝平却高山,塞却江海,除却公卿,弃却奴婢,天下荡荡,岂不平乎?”

  小儿答曰:“平却高山,兽无所依,塞却江海,鱼无所归,除去公卿,人并是非,弃却奴婢,君子使谁?”

  夫子曰:“善哉,善哉!你知屋上生松,户前生苇,一色上生蒲,犬犬其主,妇坐使姑,鸡化为雉,狗化为狐?是何也?”

  小儿答曰:“屋上生松者是其梁,户前生苇者是其箔,床上生蒲者是其席,犬犬其主为傍有客,妇坐使姑初来花下也;鸡化为雉,在山泽也,狗化为狐,在丘陵也。”

  夫子语小儿曰:“你知夫妇是亲,父母是亲?”

  小儿曰:“父母是亲。”

  夫子曰:“夫妇是亲,生同床枕死同棺椁,恩爱极重,岂不亲乎?”

  小儿答曰:“是何言与欠!人之有母,如树有根。人之有妇,如车有轮,车破更造必得其新,妇死更娶必得贤家,一树死,百树枯,一母死,众子孤,将母比妇,岂不逆乎?”

  小儿问夫子曰:“鹅鸭能何以能浮?鸿鹤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常青?夫子对曰:‘鹅鸭能浮者缘脚足方,鸿鹤能鸣者缘咽项长,松柏冬夏常青缘心中强。”’小儿笑曰:“不然也!虾螟能鸣,岂因咽项长?辩氅能浮,岂犹脚足方,胡竹冬夏常青,岂犹心中强?”

  夫子问小儿曰:“你知天高几斤?地厚几?天鹅几梁?风从何来?雨从何起?

  霜出何边?露出何处?”

  小儿答曰:“天地相距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其地厚薄,以天等同,风从苍梧,雨出高处,霜出于天,露出于百草,天亦无梁,地亦无柱,以四方支朵相扶,故以为柱,有何怪乎?”

  夫子叹曰:“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实可畏也!

  (7)---一代枭雄袁世凯

  上回咱们谈到为催帐面十万债,周妈单挑袁世凯。既然提到了老袁,不得不专章谈一谈。盖中国悠悠上下五千年,被人用对联骂得最多的,大概就要数这位袁大总统了。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因戊戌事变发迹。1908年(戊申年)农历八月二十日,袁府大摆宴席,庆贺袁世凯五十寿辰。有宾客献寿联曰:

  戊戌八月,戊申八月;

  我佛万年,我公万年。

  按联中的“戊戌八月”,指的是1898年8月,戊戌事变,袁世凯靠镇压维新运动而飞黄腾达;“戊申八月”,指当时袁的五十寿庆;“我佛万年”中的“佛”,指慈禧太后,时称“老佛爷”;“我公万年”中的“公”,则指袁世凯,此句是祝贺袁世凯像慈禧太后一样长寿万年。这幅对联,极尽PMP之能事,文辞上也没有太大的可取之处。倘无其后的故事,实不足以流传后世。巧的是两个月后,慈禧太后宾天。便有名士祝鸣元偷偷地将这副对联改了三个字:

  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意谓老佛爷今年宾天,明年该轮到袁世凯你老兄了吧?老袁看了,居然没有应咒而去,想来其时血压应该还不算太高。

  未几民国肇始,中山先生出任临时大总统。先生虽号大炮,权术上却远不如袁之老谋深算。袁手握北洋军权之王牌,统吃上下两家,轻轻易易把个大总统的沙发就给占了。

  袁手拥重兵,复大权在握,司马之心渐昭。有宋君教仁者,欲组阁以制之,被袁使人刺于上海火车站。要说老袁毕竟是个粗人,只图一时之快。偏偏选的两个人手脚又不利落,蛛丝马迹,渐至无可遁形。

  宋君葬仪之上,挽联云集,老袁遂成众夫所指: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沪军总司令黄兴挽宋教仁联,全联别出心裁,交错纵横地整镶了六个人的名字,把关连的历史事件穿插其中,构思精巧,使袁世凯之面目暴露无遗。

  坏尔长城,问谁实为之,殆出诸野心勃勃者;

  何来刺客,亦大可疑也,果能逃万目睽睽乎!

  广东省蕉岭县陈敬孙挽宋教仁联,一责一问,遒劲有力,袁世凯其能自辩乎。唯老袁当时想来已经焦头烂额,顾不过来了。

  养虎果然贻大祸;

  烹猿宁足祭先生。

  杨季威女士挽宋教仁联,上联说国民党纵容袁世凯,致贻祸于宋教仁。下联则以“猿”代“袁”,直欲烹之而后快矣。

  桃源何处寻渔父?

  博浪翻教刺子房。

  佚名挽宋教仁联,宋教仁为湖南省桃源县人,号渔父,上联借用《桃花源记》典故。下联则用张良博浪挥锥刺秦皇的典故。将袁之剌宋比作秦始皇派人刺了张良。构思奇巧,出人意表。

  既生瑜,何生亮;

  卿不死,孤不安。

  易顺鼎挽宋教仁联,易顺鼎是同光派著名诗人,和前文提到的樊增祥并称“樊易”,做起对子来果然也不隍多让。此联以袁世凯口吻而撰,可谓一针见血,讽刺入骨。联句分别集自《三国演义》五十七回和六十一回,巧妙精湛,堪称力作。

  话说袁杀了宋教仁,权威日重,自大总统而终身大总统,还是觉得不过瘾,只好勉为其难登基做皇帝。无奈逆天行事,天其不佑。闹到众叛亲离,最后还被一个老妈子逼上门来要帐。俺都替老袁觉得憋屈。(按说老袁杀宋教仁都不带犹豫的,对一个区区周妈,竟然束手无策。古人云,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信哉斯言。)

  袁大皇帝一口气沤不过来,伏维尚飨了。还没骂过瘾的朋友,只有赶紧搭末班车了。一时老袁灵前白幡飘飘,蔚为大观。

  劝进有书,劝退有书,葩经云:进退维谷;

  造祸由己,造福由己,太上曰:祸福无门。

  佚名挽袁世凯联,“进退维谷”、“祸福无门”两语妙手拈来,意味深长。老袁泉下读来,想来只有苦笑而已。

  曹操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唯公善体斯意;

  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佚名挽袁世凯联。魏武帝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千古之后尚不能为人所谅。以老袁诸行,纵欲留芳后世,其可得乎?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

  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蔡锷挽袁世凯联。蔡袁恩怨,世人皆知。此联论文辞,不如后来小凤仙挽蔡锷两联。但将军直笔书来,自有一股豪气。

  好算得四十余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黄兴挽袁世凯联。袁之窃国,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

  整个一付十三不靠,而竟一意孤行,致身败名裂为天下笑。故黄兴比之为捡了一个御玺就烧包的袁术和弑帝夺位的后周太祖郭彦威。老袁家连出这么两位半吊子皇帝,也真叫是无可奈何。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讽袁诸联中,当以此联最为脍炙人口。”六君子汤“和”二陈汤“本是两种中药汤头剂名,”六君子汤“是补益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等组成,有助阳补气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虚气弱、脾虚肺损、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等症。”二陈汤“是由中药半夏、陈皮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研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主治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痰饮症。唯置于此联何意?盖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始,授意”立宪派“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组成”筹安会“,这六个人时称”六君子“,是袁世凯称帝的吹鼓手。上联”起病六君子“即是隐讽袁垂涎皇帝宝座,”六君子“大造政治舆论是”起病“之本。下联”送命二陈汤“的”二陈汤“暗指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他们原是袁的心腹,曾出谋划策拥袁上”金銮殿“,后来在全国人民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陷入绝境。他们见大势已去,就倒戈反袁,分别在陕西、四川、湖南宣布独立。这一举动,成了袁世凯的”送终汤“。

  这一对联妙在上下联都一语双关,既指中药,又指历史人物和史实,概述了袁世凯称帝迷梦破灭的经过。诚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对联里最妙的

  是上下句不同字数的。

  比如挽联中有一例,袁世凯死后,有人写给他挽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这也是千古一绝对了。

  4这是骂袁慰亭 千古对万岁工整无疵。

  但是袁世凯就对不起中华民国了。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3-5-30 1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16 12: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很丰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4-19 03:20 , Processed in 0.8361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