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7197|回复: 0

浅谈绝句(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 17: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月下听雨 于 2015-8-6 11:02 编辑

一,绝句一词的由来。绝句一词最早见于陈徐陵的《玉台新咏》。此书中即收有《古绝句》四首和吴均的《杂绝句》四首。《玉台新咏》著于南北朝,至今已近一千六百年历史。
二,绝句的别称。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和断句。
1,绝诗,一篇四句,音协韵合的格律诗既“绝句”。
2,截句,有的人认为绝句一词是因其截取律诗的部分而成。所以把它称为截句。如明代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目》中说:“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截之也。”(下面将作细述)
3,断句,或又称短句。明代胡震享在其《唐音癸筌、体凡》一书中说“绝句即六朝人所名断句也。”和胡震享同时代的胡应麟在其《诗薮、杂编》中也有论述。他说:“宋刘昶入魏作断句诗云。按此即今之绝句也”。由此可见断句一词也流行于南北朝。
三,“截句说”的得失。
后人对于徐师曾的“截句说”,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清代施补华是赞同者之一。他的《岘佣说诗》中对此祥加论述。“五言绝句截五言律诗之半也。有截前四句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也;有截后四句者,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也;有截中间四句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也;有截前后四句者,如‘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也。七绝也然。”说得意思是绝句前两句为散体,后两句为偶体者,是截取律诗的前四句;前两句为偶体,后两句为散体,是截取律诗的后四句;全篇偶体者,是截取律诗的中间四句;全篇散体者,是截取律诗的首尾四句。同是清代的张宗楠在其《带经堂诗话》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清代董文涣是“截句说”反对者之一。他在其《声调四谱图说》中说:“绝句之名,唐以前即有之。徐东海(作者按,即徐陵)撰《玉台新咏》,另为一卷,实古诗之支派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惟与律体异,即与古体也不同。或称‘截句’,或称‘断句’。世都谓分律诗之半而为绝句,非也。盖律由绝而增,非绝由律而减也。绝句之者:单句为句,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联则生对;双联为韵,韵则生粘;句法平仄各不相重,无论律古,粘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故谓之‘绝’。由此递增,虽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这里有一点讲得很明了,即绝句产生在律诗前。
今人王力老先生把绝句分为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而后得出如下结论:一,古体绝句产生在律诗前;二,单就近体诗而言,“截句说”可以成立。用王力老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倾向于采用前一说。”(作者按,即《岘佣说诗》《带经堂诗话》所赞成的截句说,见王力老先生的《汉语诗律学》34页)。一旦把绝句分为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后,倾向于“截句说”便可以顺理顺章了。从初学者的角度看也好,从教授讲稿的角度看也好,“截句说”都有很大的便利性。
我们知道,在律诗形成前,不但早已有了“绝句”一词,而且早有绝句问世。如收在陈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吴均的《杂绝句》第四首云:“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自从今夕去,当复相思否?”一诗除押仄韵外,基本上已经合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截句说”之失,失之于有违历史事实;“截句说”之得,得之于教与学的便利。只要掌握了律诗的格律,也就掌握了绝句的格律。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9-28 07:24 , Processed in 0.0683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