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9801|回复: 7

【贵州名贤录】之抗日名将何绍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2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句
出句属性: 下联
自 对 句: -
本帖最后由 花香闲人 于 2019-5-24 13:07 编辑

                      我武维扬,十荡十决,太保大捷功不朽;
                      勋名各表,何从何去,易罗遥拜泪长流。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2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周(1902—1980.11.06),贵州兴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1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0期毕业。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兼第四十九军军长,贵州省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黔边绥靖公署主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在第八军军长任内,指挥松山战役获胜,获青天白日勋章。何绍周系何应钦二哥何应禄之子,人称“侄帅”。
1931年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团团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0三师独立第四旅旅长、副师长。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一0三师副师长、师长,参加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宜昌西岸会战。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
1940年9月起任新编第十一军副军长,第八军副军长。1942年3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八十八军军长,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1月调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8军军长。1944年5月任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军长,指挥松山战役,改变进攻方向,选定爆破子高地方案,最终取得全胜。松山战役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由此中方开始战略大反攻。此役是首次歼灭日军一个建制联队(团),是日军二战中亚洲的第一个“玉碎”战。何绍周因指挥此役获“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1月任云南警备副总司令、总司令;1946年起任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西昌警备司令,国防部第四补训处处长,当选国民大会第一届代表。1948年5月5日,任川黔边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9年初任第六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兼第49军军长,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19兵团司令官兼第49军军长,后受蒋介石命令布防贵州。
1949年11月18日,何绍周离开部队,将中央银行在贵阳分行所存的黄金约5万两,白银约8万两押解至重庆政府。离开重庆后,不久乘飞机往香港。因经商蚀本,赌博又输去大半财产,后赴巴西靠橡胶种植园私产收入维持生计。七十年代随妻女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1980年9月6日,因高血压病发作,从楼上摔倒下来,脑溢血中风。送到医院后不治逝世于纽约。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23: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1944年9月,松山战役结束后,第8军在松山大垭口建有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1947年12月,烈士遗骨移葬至云南保山市易罗池畔。松山公墓原址处,纪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落款“云南省警备司令、前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台湾省三十六年十二月”。碑文:“民国三十三年秋,我第八军奉命收复滇西,血战百余日,伤亡官兵6000余人,始尽全功,当时弃葬之忠骸,已移殡保山南郊易罗池畔”。
[太保大捷]即指松山战役,松山即是太保山,在云南保山市西侧,其山之东即是易罗池畔。[何从何去]指何绍周避走香港,远赴巴西谋生,后于美国定居一事。
[勋名各绍]指何绍周率第8军取得松山大捷,国共双方及日方皆有历史记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23: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军滇西战役述略
何绍周
这是刊登在1947年9月7日《正义报》第3版的原国民政府陆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的文章。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和昆明植物研究所谢立山先生打印成电子版并提供。文章的标题是“第八军滇西战役述略”,实际上主要是介绍“松山战役”。由于是人工打印,中间也许不免有些错误,其中报纸有的地方文字模糊看不清楚,故用“□”代替。     
前言
民三十三年秋,第八军奉命接防怒江,协击龙陵,而以主力围攻松山,经六十有六日乃克之。本年春始,得将死尸遗骸移葬□山西郊,复为建碑昆明圆通公园,以表忠烈,九月初工竣,七日举行公祭,适为松山战役结束之第三周年,爰将作战经过与夫遭遇之困难,书其大略,次为八日,以作纪念。
一、松山之战略形势
松山雄踞怒江西岸,位于惠通桥西北六公里,海拔五千余公尺(原文如此。现在松山最高峰为2000多公尺。),山势奇峻,地形复杂,冈陵起伏,沟渠错综,俯视惠通桥及东西两岸,南有滚龙坡,北有黄土坡,均为狭长起伏之冈陵,迤逦南北,前临大谷,背负深渊,西隅陡峻,与松山遥遥相望,绵亘二十余公里,互为犄角,密林深箐,丛荆杂布,形成天然障碍,既步兵亦难通过,公路经惠通桥后,依近傍陵,蜿蜒而上,至七八五公里(这是当时的滇缅公路从昆明到此地的公里数,不是现在的昆明到此地的公路距离)处,缘松山及黄土坡山腹,由北而南,环绕黄土坡北面,再经黄土坡及松山之背,直上滚龙坡山脊,至八〇一公里(原滇缅公路公里数)处,转向西南,直趋龙陵,颇具形势之胜,而天候恶劣,且为烟瘴极盛地区,反攻期间,适值雨季,寒暑失序,晴雨不时,怒江低热,激流成震,积聚于峰峦峡谷间,于作战妨碍殊多,对炮兵之观察射击,影响尤盛。既遇不雨天气,亦须于下午一时后,始勉可实施步炮之协同战斗。
   
二、敌军之阵地工事
敌军于三十一年(民国间,为1942年)夏占据松山后,以为切断我当时唯一国际交通线,及扼制我反攻之唯一据点,即以工兵之一联队,利用天然之优良形势,构筑坚固之堡垒群阵地,环山百里,火网密布,俯瞰怒江,炮兵威力可达东岸公路七三三公里(原滇缅公路公里数)处,控制公路约七十公里,其阵地前临大谷背负深渊,前地斜面陡峻,攀登不易,谷地山隙,皆筑强固之大小堡垒,以和附近高地联络,火力相互支援,凡苑角及扇形地俱能消灭无余,使各堡垒之间,可以任意联络而形成阵地线,至各据点之内部,曲折复杂,坑道深邃,弹粮丰富,医药齐全,更以深壕暗道,互为贯通,以钢管潜引怒江及山涧井水至各堡垒中充作饮料,以此纵被围攻,不虞匮乏,经年完成,由敌之总司令及师团长等亲临视察,认为满意,而以五十六师团一一三联队全部及另一混合兵种大队共四千六百余人驻守之。综其形势,攻击而虽有优良武器及强大兵力,亦难于充分使用,若行迂回攻击,又为势所不许,若行一翼攻击,则无形成轴翼据点之地形可资利用,势不得不以兵力消耗于松山阵地之严密火网下而遭受重大牺牲,故敌人于布置完成后在广播中自诩为东方之马其诺防线。
   
三、进攻前之一般
第八军所辖为荣誉第一师、八十二师及一〇三师,原担任滇南防务,三十三年四月中旬,奉命移驻滇西,徒步行军向各指定地区集中,归从远征军序列。五月中逐次到达,奉命八十二师推进由旺,接替七十一军八十七师怒江东岸惠通桥一带之江防,荣一师及一〇三师之一部,停止于楚雄以西,担任云南驿机场守备,主力集结保山。时远征军之渡过怒江者,其右翼兵团已越高黎贡山,左翼兵团亦进薄龙陵,惟中央兵团因红木树及松山之敌据险顽抗,凭坚固守,而平嘎象达之敌正与我第二军激战中,势非增加生力军不可。六月下旬,奉长官部令率师渡江,以荣一师两个团拨归十一集团军指挥直攻龙陵,一〇三师全部及荣三团及八十二师二四六团接替七十一军围攻松山,益以炮十团、炮七团之一混合营及七十一军之山炮两连。至各师新式装备,在驻防滇南时,早已从事干部集训达三分之二,至保山后之短时期内,更做积极实地之训练,故于临战之时,多数干部对美械之应用固称熟练。而于渡江前所配发之胶布雨衣,官兵在高山凛冽大雨泥泞之时,得以御寒护身,其有助于官兵之健康及攻击之精神者实大。我东岳重炮压制敌炮不敢暴露目标后,惠通桥得迅速修复,使此后之补充接济减少困难,其裨益于攻击军者亦非小也。
四、最初二次之攻击
基于战斗前所获之情况,已将敌分为东南两部,遂于七月五日以主力进攻松山,以一部攻击滚龙坡,迄五时荣三团主力依炮兵射击之成果向松山顶及北侧之高地施行果敢之突击,一举突入敌阵,占领其北侧高地,进薄松山顶‘子高地’,惟受各方敌火之猛射,以致伤亡綦重,虽一再增援,仍无法立足,不得已乃于距松山顶约百余公尺之直下方备筑工事,准备再度攻击。七月七日荣三团于‘子高地’腹地继续进攻,同时二四六团主力由核桃箐及红木树方向攻击前进,相继占领‘丙高地’及‘子高地’,惟对两高地之堡垒围攻不下,且步兵过度接近,使我战防炮无法支援,比时敌火于四方隐蔽工事内集中于其堡垒之近旁,我因无法立足,遂作壮烈牺牲。七月二日第三次攻击,于登阴山开始接触歼敌六十余,我炮兵又集中乙丙丁三高地面对击二小时,步兵逐次接近,荣三团主力距敌阵地仅五十公尺时敌之侧防机能由松山西北侧及南侧高地突然出现,我方炮兵因轰击过久,弹药告罄,故对步兵无法支援,使其不能继续前进,扩张战果。
   
五、我军战法之改善
军行三次攻击后,深知敌据松山滚龙坡等处子已辰午未各高地,拥有极坚固之堡垒地,组织密集复杂之火网,顽强之战斗意志及重火力兵力之逆袭之要领,遂确定在战术上请求改进战法,以为攻击之依据。于是决定行限制目标之攻击,每占一高地即准备夜战防敌逆袭,须能确保之,并利用炮兵软化敌之工事,迫敌潜伏堡垒下层构筑交通壕,接近敌之阵地,编组突击部队,重视清扫堑壕。至于攻击方向,因友军及本军历次正面之攻击均陷入死亡地带,收效甚微,对于已辰午未之诸高地,亦曾猛攻数次,均因寅高地瞰射侧防之隐蔽工事无法消除,而受重大牺牲。于是本军毅然决定避开其坚固正面,由滚龙坡进出,对敌施侧击之态势,并计划先行颠覆‘子高地’,使之失其依据,其后按照实施逐步收效,故能于第四次至第八次攻略作战过程中卒获一克滚龙坡,再陷大寨,直攻马鹿塘,破竹之势,一劈到底,而敌坚固之正面,遂因之而置于无用之地点。
   
         六、松山顶点之爆破
我军决定改变战术后,一面照常攻击,一面积极作如何颠覆松山顶点‘子高地’敌最大碉堡群之计划,经数昼夜之研究,决定实行爆破办法。八月三日起,开始对壕作业,由我第一线距敌一百五十公尺处掘壕四条前进,每条深一点八公尺,宽一公尺,至十二日各壕推进一百二十公尺,并于一二两壕及三四两壕各联一横壕,加以掩盖及射击设备,以资掩护,而暗中则按计划改掘两坑道。惟接敌越近,工作越难,至作业端将达敌堡下部时,敌亦有所发觉而亦急作坑道,欲以破我计划,以方向计标略误,工作又不及我迅速,我得以于十八日生成三十公尺之坑道,并经慎密测算,确已在敌堡之下,乃开掘药室两个,于右室装置TNT炸药七十箱,左室五十箱,十九日装药填土均告完成。二十日拂晓,我炮兵集中火力射击,步兵亦作佯攻姿态,以诱附近之敌进入堡垒,九时十五分点火,两药室顿时爆炸,轰然一声,砂石泥土直冲霄汉,步兵奋勇出击,一举占领之,毙敌七十五名,俘敌四名,无一漏网。此后敌不断增援连续四昼夜之反攻,亦均为我击退,且攻守异烈,使敌伤亡惨重,整个松山战役遂因之全部改观,据事后调查,若再迟二日,敌必能切断我坑道,而使我功亏一篑,斯亦幸矣。
   于第七次及第八次之攻略中,敌集中兵力,屡次反攻子高地,以图挽回颓势,因之战斗之烈,达于极点,我军之交通壕每接近敌人阵地有至数公尺者,子高地附近,常夜以继日不断混战。高地面前阵地内,敌我士兵相互拥抱而死者即达六十二对,肉搏之烈,概可想见。敌之死亡固无喻矣,既我军之牺牲亦极惨重,凡重武器兵及一切杂兵,至最后均抽编为步枪兵,军与师之各直属部队,莫不直接参与战斗,一〇三师之特工两连,概已伤亡殆尽,而每一步兵连中,有仅余官兵二三者。斯时也,急于肃清松山之敌,以使史迪威路早日打通,东西盟军得以会师,本军乃集中所有干部杂兵,组织敢死队,进攻敌最后据点丑寅卯五、四、三、二、一各处高地及黄家水井马鹿塘等地,自九月二日至六日,激战继续进行,各地反复扫荡,敌军主力被逐于马鹿塘一带,九月七日拂晓,各团长亲率敢死队,不顾反斜面残敌之射击,分路直趋马鹿塘,反复肉搏,达数十次,惨烈之状,实属空前。敌数次突围均不得逞,至下午四时,被我完全聚歼,无一幸免者。敌尸狼藉不下五六百具。至此松山之围仰赖长官德威将士用命,遂因之,而竟全功焉。
  
   
攻破“子高地”和松山日军最后阵地。
八、龙陵之扫荡
当我军分别围攻松山和龙陵时,敌机常来助战,并投掷弹药食物等,继以我包围圈逐渐缩小,高射火网布置严密,敌机不敢再至,空中接济断绝,敌已知终难扰守龙陵之围,敌屡突出东向以解松山之围不果,松山之敌,乃欲突围以合龙陵之寇,再谋反攻。终以我将士杀敌心切,宁以死拚,敌不得逞。待松山肃清,我死亡虽重,士气愈旺,伤愈官兵重上前线,龙陵之敌,遂被扫荡。先是二十集团军已克腾冲,至此盘据滇西二年有余之敌遂全部肃清。东西盟军会合,盟国胜利之机,日本投降之兆,已尽于此矣。
(载1947年9月7日《正义报》第3版,云南省图书馆古籍部)
发表于 2019-10-19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2 1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6 1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捷功不朽
发表于 2021-3-26 1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5-16 02:08 , Processed in 0.1357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