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21-2-7 18:14 编辑
四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自《每日一对》建群以来,每日一对的入甲对句,始终争议不断,或者说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当然,这里不排除在选对句时的偏颇,但绝无私心。这种偏颇其实正是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艺术鉴赏历来是各有所倚重,这和鉴赏者的学识,见识,认识有关,而很多时候也在考量着一个鉴赏者是否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艺术鉴赏除了基本的规则,剩下的就是鉴赏者个人在解读文字时所产生的艺术联想所决定的。也就是“再造想象在文艺欣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欣赏语言艺术,再造想象实际上在整个心理过程中占着主要地位。欣赏者正是根据创作中的艺术语言联想到与语词相联系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因此本身并无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却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丰富的形象感。”(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 行为主义学派先驱,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前苏联巴甫洛夫说:“由于成年人过去全部生活的关系,词是与那些达到大脑半球的一切外来的和内起的刺激相关联着,并随时成为这些刺激的信号,随时代替这些刺激,因而词也能够随时对有机体引起那些刺激所能引起的行为和反应。”这句话用在对对句的鉴赏上,其实就是在验证一个鉴赏者的所学,所经历,所见识。如果这也算是对所选对句的偏颇,那么这种偏颇是注定不可避免的,非议者且自管非议,鉴赏者自然也不会因非议者的几句话就会改变自己的风格。但也不能因此就去质疑鉴赏者本人的文学素养和层次。 李清照评价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但陆游却说: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自然对豪放派苏东坡的词格所变不敢苟同。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秦观《踏莎行》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犹为皮相。 不少人认为苏轼喜欢这句,大概是因为同秦观一样,遭受过贬谪之苦,苏轼的经历和他乐观旷达的心境,使他更懂得秦观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暗示。而王国维由于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重悲观情绪的人。由此可知,即使是一代国学大师,也难免被个人的情绪所左右。更遑论我辈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又岂能免俗。 作为评委之一的刘斌老师虽是从事IT的,但他在楹联领域里照样如鱼得水,无论是对句还是成联,都能够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他对对句的鉴赏更注重于用典和词语的创新,这一点也起到了督促和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平仄和词性的认可度就会有所放宽,但所有的放宽都是有个度的,而非不羁之马,任其驰骋。所以他在选句上,谨慎而又大胆,爱才而不偏才,可以瑕瑜互见,不可以放任自流,令许多师友由衷的欣赏其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 而与刘斌老师在艺术风格上有着相近似的火兔子老师,虽是自由职业者,但由于此前曾经在大学里任教,他的艺术风格,在严谨的治学态度里,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要求整个对句必须符合在一个规则的框架内不逾矩,而且字与字词与词之间,最好也要做到精雕细琢,但不允许有佶屈聱牙的生僻硬造。真是字斟句酌之间,品平仄之美,赏风流雅韵。这种严谨的态度对初学楹联者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疏忽于规则,那么越往后,越容易偏离规则,最后将流于平庸。美国批评家佩里曾形容诗人都是在“戴着脚镣跳舞。”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是理科生,班清华老师如今在做IPO,在公司属于理论引导性质,定大方向。职业性质有时候就会影响到对艺术的鉴赏方向。因此对他的争议也是此起彼伏,其实他不是在故弄玄虚,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不喜欢亦步亦趋的陈词滥调,墨守成规的闭门造车,陈陈相因的故步自封,他更欣赏敢于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对句。有些时候他所选中的句子,乍一看没明白,但再看,让人能感受到弦外之音,话外之意。他比较偏爱“转品”一类的对句,但这种转品不单是狭隘意义上的词性,更多的时候是技巧的运用,使得对句的引申义更为广阔,因此才引来很多初学者,表示看不懂的非议之声。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夕照看裸体》一文中说到:“但艺术观察中有个核心之宝,是一把金钥匙,错觉。错觉之母是感觉,感觉之母呢?是感情。”有些对句中的感情,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是要在一种慢慢的品咂中细细体会的。 恋雨老师作为某知名化妆品销售总监,缘于她是一名女性,女性心理的细腻特质使得她在对句的评选上,更加注重对句意境里的情感表达和画面像素的清晰度。言为心声,从她在对对句的评语里,使我们看到,她对对句选取的角度和把握度,多表现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的细致入微处,原则上来讲一个对句对于情感的表达毕竟是有限的,但能在这种有限里看到无限,就说明不仅要有犀利的眼光,知识的濡养,更要有一颗纤细的心。“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北岛),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对对句的评价才可以做到了然于心,一语中的。 还有其他几位评委老师,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阮元)
不同的艺术鉴赏能力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特质,必然对不同的艺术呈现有所偏爱和取舍。这其实也是给联友们营造一个鉴别不同艺术风格的机遇和空间。比之于只有一种风格的一家之言,这是每日一对的幸甚,也是联友们的幸甚。 当然,这些都得感谢肖坤老师尽心尽力为我们所搭建的这个平台。肖坤老师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种情怀是建立一个温馨群体的必然前提。这种温馨带给大家的是温暖的情感,和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信任。每一位加入评委群的老师们也是有情怀的人,他们的评语是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也许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和对艺术的认知度,有人会认为逼仄,但即使这样,毕竟还有可借鉴性,可成为每一个人对对联艺术评判标准的参照。而融入到《每日一对》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联友们,也都是有情怀的人。这种情怀就是不忘初心,快乐对句,诚心交流。愿在《每日一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友善,学会更多的安身立命的技能和提升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创造能力。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