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21-5-15 17:52 编辑
花丛间取春深浅
——微信群《每日一对》婀娜丽人歌
(一) 恋雨——不许微尘沾我袖
春色渐阑珊,落红自有牵情处,留我轻叹【恋雨】
物华舒绮丽,嫩绿当然得意时,许谁醉歌【恋雨】
繁花落尽,绿意渐深。喧嚣与人语,绕行至云深之处,蓦地绝尘而去。似无声的风,托住了夜空,几点星光,眨着眼,似在聆听。除了寂静,还是寂静。 这是岁月的留白,已经铺开了。像读一首诗。文字之外是意境的张力。心中起伏激荡,偏又说不到那恰到好处的话,甚微甚妙。只余叹息,与此深味。
牵情处是我的轻叹,这一叹,道出了心底那未曾向人言的情愫。有人把一家灯火藏在身后,有人将救世深情举在杯中,但也有人就只是轻轻一叹,便是让心底的那点波澜,归于平静。而得意时的许谁醉歌,只是看破世事后的莞尔,却给人落泪的感觉。毛姆说:“人生所有的枷锁,都是自己的画地为牢。当你清楚了生活给予的幸福和枷锁,便不再畏惧,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本质。”这也许就是许谁醉歌所隐藏的情感密码。
画家老树说:近来画花无数,想把春天留住。意恐落英成尘,做梦没个去处。这样的联句虽不能像画作一样,留住春天的形,却能留住春天的意。让我们在一种细细的咀嚼里,任风乍起,吹皱我们心中的一池春水。
恋雨向来喜欢以唯美文字写小女子心情,那份才情足可以于尘埃中凝视出花朵,于嘈啾中辨闻出仙乐。自然笔底常有唐诗宋词般的韵律如音符一样乒乒乓乓的跳出。这世上总有许多执迷不悟的人,为了一溪云、一帘梦、一出戏,交换心性,倾注深情。而痴情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旅程,但她既然敢于对楹联承诺了这份深情,就不惧怕其间的清冷与凉薄。
不见蓑翁孤影钓【恋雨】
空留白鹭瘦江栖【恋雨】
这是她题《秋江》的一副成联。文字所铺展开的画面,仅一白鹭,一瘦江,除此之外,皆是虚空。
整个画面落在眼里,全是清寒之意。想来她是有意,将笔墨收住,又将境界铺开。她也许是在刻意收敛一些情感,却让无法控制的情绪自由漫漶,漫漶成文字的深浅墨痕,崚嶒平仄。让鉴赏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匝地的秋声和微微的巫凉之气,丝丝缕缕地萦绕在眉睫上,在那看似追溯往事的文字层次间,透露出的情绪满满的都是对过往的眷恋和惆怅,诠释着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这是文字的留白,也是情感的留白。犹如悠然一境,不许尘侵,方寸间的天地,却能容下万千往事,胸中波澜。那个蓑翁代表着什么?那只白鹭为何不肯离去,或许文字背后的一场精彩就在这留白里,渐行渐远。而作为观者的我们,扼腕的不只是错过了许多,而是在时间的留白里,我们又何尝不是同她一样把心露出一半,又藏起另一半。回头再想,那不见的蓑翁和不肯离去的白鹭,都有我们曾经的身影和遭遇。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恋雨用熟稔的文字技巧,和美妙的心理活动用联句给我们勾勒出的一个可以共鸣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盛宴,在她所营造的联句世界里走一遭,多数成了文字的饕餮客,在以后的鉴赏中,没有了先前的颟顸和不求甚解,而是学会了在朱批墨注之间字斟句酌,捋髯颔首。
她曾在与自己对话的一联里写道:
冷暖斟茶,常问心灵,惟细语轻言中自渡【恋雨】
悲欢煮酒,时听往事,且高歌浅笑里相忘【恋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自渡者显然已经悟了,当然这种悟不是出家人的悟道,而是红尘生活中的悟心。冷暖斟茶,细语轻言,都是生活里的一种修行,在这些看似的细枝末节里,更容易读懂看懂悟懂那些人情世故,不过是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与喝彩,终是虚声浮名。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既如此,高歌浅笑里相忘的往事,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在那些悲欢煮酒的时光里,有多少欢愉就会有多少哽咽。泪与欢笑成对比,冬去春来是温馨。生活要继续,也只有在自渡里不断抛弃那些前尘往事,轻装前行。使自己能够在喜爱的楹联世界里如鱼得水,如花迎风。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位画家朋友的话:“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去看最好看的霜”,使人一念而生香生暖,尽管这世间有苦闷,有沮丧,有痛苦,但只要心里闪过且去做喜欢的事,去看最好看的霜,便觉得即使命运多舛,也能有了美好之事、美好之心里,倚一倚,靠一靠,然后有了无惧向前的力量。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恋雨作为微信群《每日一对》的评委之一,或被人赞赏,或被人攻讦,从来都是一笑了之。虽然有解惑的时候,但解惑决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不动声色,娓娓道来。但也有沉默是金的时候,但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不说正如她自己的一个对句一样:
书山自有逍遥境 【西贝】
世路常修淡泊心 【恋雨】
无论是联友还是评委老师都在书中,领会出各自逍遥之境,既如此,能再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她那种云淡风轻的态度,颇有:容难容之事,笑可笑之人的气定神闲。毕竟她清楚,在艺术鉴赏中,由于某些联句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联句,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说"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艺术的鉴赏中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同一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在艺术鉴赏中,是常见的事实。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
正如一句话:“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是必须的,却不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不承认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不承认后者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同样是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的。”更何况在恋雨的眼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既然同在一个联群写联评联,但多数时候相互交流的时间要多得多。这种交流既有文字的也有生活与心灵的,这种交流没有偏见,却散发着君子和而不同温馨氛围。她的一联可以稍作诠释:
轻翻书卷韵倾心,三分妙境【恋雨】
偶入花丛香染袖,一段红尘【恋雨】
书卷的倾心,自有三分妙境,这种自得其乐,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得到。而偶入花丛香染袖,一段红尘的妙喻与美好,又何尝不是和众联友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的深情体验与美妙感悟。
拈花一笑心尘散【恋雨】
弹指无声世事轻【恋雨】
借佛教之事说红尘之事,喻超然之心。“简静的人,都会有一点孤芳自赏,甚至还有一点顾影自怜。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张扬,只愿低调平和行事。简静是一种收敛和蕴蓄,至冲淡,至平和,然后,在自我的心境里秋水长天。他们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繁盛,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马德)所谓的心尘散,世事轻可算是活到了简静的境界。这些与情感有关,但也与性情有关。在内心表现为品格,在外在表现为言谈举止,这些都是兀自风雅。世事中人,走到生命的哪一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时光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拈花一笑的会意,和弹指无声的静默,都是在准确无误地表达着一种内心的安静。因为真正的安静,就是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我们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周国平在《记住回家的路》一书中说:“人人都有心灵,却也不尽然是,唯有关注内心的人,才会寻求心灵的宁静,找到令自己沉浸其中的乐事。”
这就是了,从恋雨的联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的性情和对生活的态度。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关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这也许就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恋雨以生花之妙笔写楹联之美,而且性情纯真,心底如莲般绽放着美好。在走笔成章的字里行间自成一番天地,把心底的纯真、坚毅、情感注入到对联中,不仅令文字情思绵邈,还使得她给人一种罗袖生香的感觉。即使是些许微尘,也难以侵扰到她“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纯粹。作为一名资深的楹联爱好者,能够在 《每日一对》与她成为联友,颇有世中逢尔,雨中逢花的小确幸。 我在这里“言之凿凿,如指诸掌。”还真担心她看到后来一句:“干卿底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