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10078|回复: 18

【DDL-48HAPPY的笔记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8 1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PPY 于 2013-3-6 08:41 编辑

进来学习,问好各位老师同学!请多多赐教!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 初识无情对


  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无情对。

  同学们都有较好的对联基础,有的可能还是老师级别的。大家都因为对无情对的喜爱,走到了一起。我想这一定是我们人生历程中一个快乐的驿站。我因为钻研得较多,忝为老师,实际上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同寻找快乐。

  无情对通常认为出现于清末。前人只留下了少量名句,而几乎没有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这一现状基本维持。直到网络时代来临,才又得以发展,参与者多了,优秀作品也多了,零星的经验总结也出现了。不过,仍然存在着概念模糊,认识误区多,争鸣很常见的现状。

  网校开设专业的无情对实验班,力求传授给同学们科学、系统的知识,超越经验的层面,凸现学术的特点。所以,老师们编写的讲义,对传统的无情对及其知识,运用逻辑学、统计学的原理,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厘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是从学术的角度编写的。

  我们几位老师虽然相信这系列讲义所表述的观点是目前最科学的、可传之久远的,但也主张同学们培养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选择性地接受,同时欢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一、科学认识的无情对与传统认识有哪些区别
  大家只要百度“无情对”词条,就能对传统无情对知识有个粗略了解。而未来3个月,大家将学习、掌握的内容,与之主要有以下区别。

  1、对“小类工对”的认识更系统、科学、准确,而不是模糊的;
  2、全面认识创作手法、科学掌握应用创作手法,具备全方位切入创作无情对的能力,轻松应对出理想的作品,而不是局限于朦胧运用部分手法,靠灵光一现来创作;
  3、正确认识无情对发展的广阔空间,如可以主题相关,也可以意境相融,而不是陷身于偏重“牛头不对马嘴”这一类作品的狭义认识之中;
  4、认清其他认识误区,比如“无情对就是语气上的俏皮搞笑”等,具备科学的、系统的无情观,而不是迷失于误区之中;
  5、通过培训,具备科学的、专业的学术素养,而不是混沌的认识。
  
  下面,简要向同学们介绍关于无情对的基本知识,以便有个初步印象。再配合其他阅读资料,大家就可以初识无情对了。

  二、无情对的定义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使用借对等手法,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理解这个定义,要重点认识以下几点:

  1、借对手法,古代诗词中运用很常见。诗圣杜甫就是善用借对的高手。清代的对联,使用频率也很高。在这一环境中,由于借对的密集使用,使无情对较多地出现了,并逐步成为“现象”,独立成为一个品种。密集使用借对手法,是无情对最显著的特征。抓住这一点,就能准确认识它与普通对联的区别,也不会被某些由表面现象而进行的总结所误导;

  2、无情对,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既不偏废,又注重二者的和谐统一。成功的无情对,与普通对联对照,保持了鲜明的对称特征,又凸现了鲜明的不对称特征;

  3、无情对的幽默,源于鲜明的对称与鲜明的不对称的对照效果,以及它们能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这是不同于其他幽默的独有的幽默。

  三、学习无情对的意义

  当前,对无情对的误解有很多,轻视无情对,甚至不屑无情对学习的人也不少,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无情对呢?

  1、可以为学习、生活增添幽默元素。
  成功的无情对100%是幽默对联。有了它,心花可以常放。

  2、可以拓宽思路,更广地了解和掌握汉语字、词的活学活用技巧。
  无情对创作与普通对联创作的差别,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多词性、多意义的特点,用求异思维来做文章。熟悉无情对创作的人,对汉字的灵动性,往往有更敏锐的感觉。

  3、有利于提升普通对联创作境界。
  无情对萌生于借对手法的大量运用。而借对手法目前仍常见于普通对联。学习无情对,对高层次的对联创作有益。成为无情高手,社会成联的创作将进入全新一层的境界。

  四、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创作和鉴赏,均以普通对联的价值体系为参照物。了解无情对的特点,必须先熟悉对联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有二。

  特点一:固守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固守的内容为:字工和律工。

  字工:即虽然看上去不像普通的对联,但一个一个字考察时,却是工整的。

  所谓的“字字工整”,通常表现为“在句子中的实际意义和词性(通常叫甲义和甲词性)不工整”,而把上下比撇在一边,只看某一组字时,“至少有一种词性和意义(通常叫乙义和乙词性)是工对的”。即通常表现为“当句不工句外工”。

例:
  僧来云正过;
  道上念真经。

  例中,上下比的句型结构,对应位的词性、含义均不符合《联律通则》要求,但一个一个字来看时,“道/僧”、“上/来”、“念/云”、“真/正”、“经/过”却很工致。我们之所以认为这5组字对仗工致,并不是指它们在句中的本来含义和词性是工致的,而是分别把它们当成名词(道,理解为“道士”)、动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来看待时,是工致的。

  无情对比普通对联对工致的要求更严格,追求“小类工对”。五言以上的句子以意为先,可以有少量的字宽对。

  律工:即对句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五言以下追求符合“相反律”。

  特点二: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除了“字工”和“律工”,无情对创作故意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如,词性相对、意义相品、结构相似、意境相谐、内容相关等。

  所谓“有选择”,应该这样理解:

  ①成功的无情对肯定违背了某些对称要求。如果全部没有违背,就是普通对联了;

  ②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不一定得全部违背除“字工”和“律工”以外的其他对称要求;
  如无情对通常是出句为雅句,对句为俗句;无情对通常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但这都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无情对的本质特征。前人所总结的“义远”“风马牛不相及”之说,是对大部分无情对外在特征的形象概括,却是失之严密的、不科学的。

  ③在截止目前的实践中,除了“字工”和“律工”以外,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都有被违背的成功实例。

  五、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

  无情对创作常用手法有三种。

  1、转义

  转义,常称借对(借义,非借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句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即为借对。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萧”有“姓氏”、“植物”两种名词含义。在对句中,其甲义是“姓氏”的意思,但借用其乙义“植物”与“树”工对;“刘”有“姓氏”、“兵器”两种名词含义。在对句中,其甲义是“姓氏”的意思,但借用其乙义“兵器”与“斧”工对。

  2、变词性

  借对,由甲义——乙义,有时候词性并不改变,有时候,词性也跟着变了。转义的同时,使词性也发生变化的手法,被总结为变词性。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例中,“果”在句中是副词,它却能以名词义与树相对。

  变词性的同时,肯定伴随着转义。“变词性”手法与“转义”手法是从属关系。变词性,实际上是借对手法的细分。

  3、异步

  异步(俗称变结构),即故意造成词的位置不对称。
  例: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鸡冠花/未/放
  狗头/叶/先生

  目前,有人主张异步时,不损上下句的意节和音节的对称,也有人主张随意错开词的位置。

  六、无情对作品成功的标志
  无情对虽然更多的从分析字、词入手来创作,但它不是机械的排列组合,无聊的对字对词。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机巧对,无情对的创作,通常是在熟练掌握基本技巧基础上的灵光一现。

  成功的无情对作品,有以下标志。

  1、句子流畅自然,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更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单看对句也是好句”,如角度好、观点新、语言美(或非常通俗)、意境佳等。

  2、对称与不对称有很鲜明的对比。

  字愈工,律愈合,则对称之美尤为突出。
  其他的不对称特征愈明显,则“不对称美”愈突出。

  当人们在欣赏时,自然而然以普通对联的价值判断为参照物,体味到“对称美”与“不对称美”之间的强烈反差,从而感受到其幽默风趣。

  所以,无情对之所以幽默,其根本原因是“实现了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无情对,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0: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无情作品的昭示




01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02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03
  张之洞
  陶然亭
04
  饮马四眼井
  驼人陆耳山
05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06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07
  鸡冠花未放
  狗头叶先生
08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09
  乃武归天
  斯文扫地
10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11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12
  赐同进士出身
  替如夫人洗脚
13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14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15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16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17
  读书上下何千年
  混帐东西王八蛋
18
  避暑最宜深竹院
  伤寒莫妙小柴胡
19
  花开疑乍富 [唐 韦庄]
  白露下长安 [唐 刘驾]
20
  与君形影分胡越 [唐 姚氏月华]
  前后相思两不知 [唐 白居易]

  很多固守“传统无情理论”的人,所抱定的其实是片面的、有很深误区的无情对理念。这一群体非常之庞大,所持的观点影响非常广泛而深远,构成颇为坚固的堡垒。庞大、坚固到了什么程度呢?几乎占领了所有的平台和话语权,连目前的“百度词条”中的“无情对”,表述的就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核心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上下句必须风马牛;出句要雅,对句要俗,无情味才浓;内容搞笑的才出色等等。

  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只要运用现代学术中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不难发现,所谓“传统无情理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文章开头,笔者把知名度很高的,基本是清末和民国或更远年代流行的著名无情对18副集中起来。再列举2副集唐代诗人的无情对,看看前人的作品给我们昭示了什么。

  我们将发现,虽然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无情对理论,但这区区20副作品,却可以全面的、从各角度展现无情对特点和揭示其规律,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一、主题统计分析

  主题显性相关的有:09、12、15、20;
  隐性相关的是:01、10、18、19

  其中01句,别人暗笑张之洞娶小老婆吃不消,张巧妙表达顾左右而言他之意;10句上下与李鸿章有关联;18可理解为“养生”话题。

  在一定情境中可能主题相关的有:03、04、05、16

  结论:主题相关的比例不少。撇开19、20不算,撇开第三种情况不算,也占1/3。凭什么作出无情对上下句必须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

  正确的判断应该是:主题不相关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并存。“神不散”无情只要注意调整创作习惯,可以大量创作出来。

二、雅俗统计分析

  上雅下俗:01、07、08、10、11、14、17、18、19、20
  上俗下俗:03、04、06、12、13、15
  上俗下雅:05、09、16
  上雅下雅:02

  雅句不一定要意蕴盎然。其中02句以史笔行文,属传统诗句风格,有杜牧评乌江、赤壁之风。

  结论:上雅下俗占半壁江山,占主流;但上俗下俗的不少;上俗下雅,上雅下雅均有例存焉。过分强调上雅对俗有碍发展。“雅无情”“神不散雅无情”可以创作出来,“无情集句”可能找到更多。

三、内容诙谐统计

  句子内容本身就诙谐味很浓的:03、04、06、07、12、13、16、17
  句子内容本身诙谐味不明显的:01、02、05、08、09、10、11、14、15、18、19、20

  结论:优秀的无情对,不一定内容俏皮、搞笑;有部分叠加了内容的诙谐味。

四、词的不对称分析

  所谓词不对称,是指不符合《联律通则》“词性相品”要求,词性不一致、意义不同类、位置不对应。

  句中部分词不对称的:01、02、10、11、12、13、15、16、18、19
  句中全部词不对称的:03、04、05、06、07、08、09、14、17、20

  结论:无情对有的全部词不对称,有的部分词不对称。

  无情对肯定有词不对称的情况,没有全部直对的情况。全部词直对,内容再俏皮、搞笑,也是普通对联中的诙谐联。

  词不对称,因而导致句不对称,是无情对的鲜明特征。以“词不对称”为必要条件,“明显的不对称”与“明显的对称”和谐统一于一体,是所有无情对的鲜明特征。

五、手法统计分析

  下转、下变:21处;
  上转、上变:9处;
  双转、双变:3处

  结论:前人习惯于从对句的字词着眼来借对,而尚未注重充分利用出句的字词做文章,极少同时利用出、对句中的字词做文章。
  以上手法均有使用过的历史,手法不容怀疑。
  开掘手法运用空间,无情对创作将自由度大增,难度大减。“今人对短句、古人对长句”的疑似倒退的尴尬现象将不复存在。很多以前看似难的问题,可以轻松解决。比如,轻松对长句,轻松对主题相关的雅无情,轻松在实用对联中运用无情对仗手法。

  也许,关于以上的统计会略有争鸣,还有读者会拿出这20副作品以外的少量作品来。这只会略为改变统计数据,而无关本文之宏旨。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5: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作业

  一、在学习完第一讲《讲义》和阅读相关资料后,谈谈你个人对无情对的印象和理解(不少于100字)

  二、在参加“活动室”接龙活动的基础上,任选2副你喜欢的无情对,指出1-2处借对情况(不必要全部指出。不按格式将扣分)

示范:
  羊肠小道
  驼背老僧
分析:
  道:甲义——道路;乙义:道士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分析:
  阁下:甲义——对人的尊称;乙义:阁楼下方
  叶:甲义——姓氏;乙义:植物的一部分
============================================
  作业在本帖跟帖完成。完成了的,请注明“OK”。
发表于 2013-2-28 18: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哦,表扬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阵风吹过 发表于 2013-2-28 18:47
认真哦,表扬一个

3Q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 《初识无情对》(主讲:丑时) (3月1日-3月8日)
选修一:《经典无情作品的昭示》
课外阅读:《为什么学无情》、《百度“无情对”词条》、《浅谈无情对(姚金生)》、《也谈无情对(非洲龙)》、《无情对常见认识误区》

第二讲 《认识汉字的多义性及对仗特点》(主讲:晕乎)(3月9日-3月17日)
选修二:《运用无情手法的部分诗歌、对联作品欣赏》
课外阅读:《优秀作品集》(一半)

第三讲 《认识“小类工对”》(主讲:醉猫)(3月18-3月25日)
选修三:《无情对“四级分字法”与“动词分类”》
课外阅读:《什么是宽对、严对与工对》《优秀作品集》(另一半)

第四讲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上)》(主讲:丑时)(3月26日-4月2日)
选修四:《无情对,一门夸张艺术》
课外阅读:《无情借对的数学原理分析》《无情手法分析模式》

第五讲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下)》(主讲:丑时)(4月3日-4月9日)
选修五:《无情“借对”手法运用及判断的几个原则》
课外阅读:《无情借对为什么有必要大力拓展应用空间》《无情佳作100副赏析》

阶段考试 (4月10日-4月18日)


第二阶段

第六讲 《五言以下无情对的创作》(主讲:华狼)(4月19日-4月26日)
选修六:《无情对成立的条件》
课外阅读:《无情对概论》

第七讲 《五-七言无情对的创作》 (主讲:贝啃鲍耳)(4月27日-5月3日)
选修七:《论无情对借对的密度与深度》
课外阅读:《论无情对宽对之妙》《用三维评判法给经典无情作品打分》

第八讲 《神不散无情与雅无情的创作》 (主讲:雾里云)(5月4日-5月10日)
选修八:《神不散雅无情创作的可行性探索》
课外阅读:《新闻武库的新利器——无情对》《无情钟创作初探》

第九讲 《无情手法提升对联创作境界》 (主讲:丑时)(5月11日-5月17日)
选修九:《论对联的不对称美》
课外阅读:《前人运用无情手法的部分对联作品欣赏》


创作实践:(5月18日-6月10日)期间推出“拓展讲座”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0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屏讲座”之二:《谈谈前人诗、联中的借对》主讲:丑时老师
http://bbs.duiduilian.com/forum. ... 2&fromuid=21391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5: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


   2、能区分“甲义”与“乙义”;“工对义”与“不工义”及其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5: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 于 2013-3-8 15:49 编辑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无情对,欢迎大家来到第二节课的课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门很有趣的课——《认识汉字的多义性及对仗特点》。
  汉字的多义性,是汉语言丰富多彩之源,是我们常见的文学艺术灵动、优美之源。无情对,本质上就是充分利用汉字的多义性来做文章。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认识,并了解其在对联中的对仗特点。

  一、汉字的多义情况

  给大家看两个汉字,大家利用手边的字典或者网络词典查一查,看看这两个汉字各有多少种含义:

  花:名词义(12) 动词义(3)  形容词义(7)
  白:形容词义(8) 名词义(5)  动词义(5)  副词义(3)
  (以上数据引自“汉典网”,括号内的分别为义项数量,某些义项由于含义近似已合并)

  “花”与“白”这两个常用字的义项加起来分别是22项和21项,有的汉字义项更多,汉字的多义性由此可见一斑。
  汉语言受汉民族历史继承、汉语语法特点、汉民族语用方式、汉民族语用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体现为一种词汇现象,但其形成过程中却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新的词义也将会不断产生。

  二、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   

  一个汉字少则有几种,多则有几十种含义。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同一个汉字,有些含义差别很大。我们把这些含义,叫“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花”作为名词,有:
  1、植物器官;2、姓氏
  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形容词,有:
  3、杂色的,有花纹的;4、不专一、浮夸
  至少“两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花”作为动词,有:
  5、消耗(金钱或时间)
  一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合计起来,就是至少5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我们注意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个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有以下特点:
  (一)同一词性,可能有多个“明显不同的含义”;
  (二)分属不同词性,则肯定是“明显不同的含义”;
  (三)一个汉字,一般知识水平的人都已轻松了解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但人与人之间有差别;
  (四)人们对同一个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的认识比较统一,在模糊区可能有分歧。   

  我们还发现:“花”的22项含义,除了“明显不同的含义”,相当一部分是“相近的含义”,如:
    “形状象花的东西”,比如“灯花”、“泪花”等。
    “如花的女子,喻指美女”,比如“花容”、“花枝招展”等。
    “烟火的一种”比如“礼花”“烟花”。
  ……

  “相近的含义”,肯定属于同一词性。
   
  无情对的创作,在采取借对手法时,就是利用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来做文章。一般不利用“相近”的含义做文章。
  善于识别、选取被广大读者能轻易分辨且认同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是无情对创作的基本功。

  三、含义的沉淀

  以上列举的一个汉字20多个含义,或若干个“明显不同的含义”,都是该字的固有属性。这些含义,被收录在不同的字典、词典中。有的新派生的含义,还只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中。
  当人们去遣词造句,把句子确定下来时,组成句子的汉字才被赋予具体的含义。我们把汉字的含义被明确到具体的句子中,形象地叫“含义的沉淀”。举例说明:

  花落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钱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消耗(金钱)”,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花心
  “花”沉淀在句中的含义为“植物的器官”或“不专一”,而不是其他21项含义。

  我们很容易发现汉字“含义的沉淀”的特点:
  (一)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通常只有某一个,少量的有2-3个;
  (二)除了被沉淀的含义,大部分其他含义还是沉睡在字典中;
  (三)在不同的句子中,被沉淀的含义可能不同;
  (四)任何汉字的所有含义,都能以不同方式沉淀下来;
  (五)所有的含义被沉淀下来的难度基本没有差别;

  大家应该不会否认:“造句”过了关的小朋友,都有把任何一个常见含义沉淀下来的能力。被沉淀的含义,自然也很容易一眼就识别出来。
  上一讲,介绍到的“甲义”,就是指一个汉字被沉淀的含义。“乙义”或“丙义”,就是指除甲义以外的,沉睡在字典中的含义。 

  四、一组汉字的"工对义"与"不工义"

  我们在对偶造句,或应对对联时,很容易想到一个汉字可以应对哪些字。如,“花”,容易想到对“果”“白”“费”等汉字。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而且大家还认同呢?我们把这些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列出来,分析一下:
  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确实、的确;3事物的结局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果”,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a和1”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白:1颜色的一种;2清楚;3陈述;4、民族;5、姓氏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白”,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c和1”或“e和5”的存在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费:1姓氏;2金钱等;3消耗(金钱等)
  看到“花”,我们想到对“费”,是因为这组字的含义“b和3”或“e和1”的存在

  我们来总结一下:原来,一组汉字,其诸多含义中,只要有至少一组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就认为这组汉字适合用来对仗。

  为便于今后的交流与实践,我们把某组汉字中——
  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或几组含义,叫“工对义”。
  把“工对义”以外的其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


  上例中,“花/果”,含义“a和1”就是一组“工对义”,其他14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白”,含义“c和1”或“e和5”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2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花/费”,含义“b和3”或“e和1”就是两组“工对义”,其他13种组合就是“不工义”组合。
  
  一组汉字中,"工对义"与"不工义"有以下特点:
  (一)我们认为一组汉字不能对仗,或对仗不工,是因为它们没有一组"工对义" ;
  (二)一组能工整对仗的汉字中,通常"工对义"组合少,"不工义"组合多得多;
  (三)只要有一组"工对义"存在,"不工义"组合哪怕再多,也不影响人们认为一组字很工致的感觉。

  五、“工对义”与“不工义”在普通对联和无情对中的存在特点

  我们通过阅读优秀无情对,和普通对联比较,会发现普通对联和无情对有明显的区别。
  普通对仗:
  花落
  叶飘
  “花”和“叶”的含义都是“植物器官”。很显然,沉淀的是一组“工对义”。

  无情对仗:
  花落
  费翔
  “花”的含义是“植物器官”,“费”的含义是姓氏。很显然,沉淀的不是前面分析的“工对义”“b和3”或“e和1”,而是一组“不工义”“a和1”。

  原来,普通对仗(直对)和无情对仗(借对)的区别,实质上是“工对义”与“不工义”选择沉淀哪一组到句子中的区别。

  我们阅读、比较更多的普通对联与无情对,会进一步发现以下特点:
  (一)普通对联的“严对”,通常选择将“工对义”沉淀。也有少量字词采取借对(后面详解);
  (二)无情对,则通常密集地将“不工义”组合安排到对联中。
  (三)在创作对联时,普通对联选择“工对义”,沉淀途径少;无情对选择“不工义”,沉淀途径多得多。


  选修二: 《运用无情手法的部分诗歌、对联作品欣赏》  
  课外阅读资料:《无情对佳作100幅赏析》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作业:


  1、任找一个5言-7言出句,参照示范,指出每个汉字明显不同含义的个数,并列举其中1个汉字的具体含义。

  示范:
    树已千寻休纵斧
    2323331

  树:1木本植物的通称;2栽培、建立


  2、参加学员活动室的接龙活动,并从中任选2幅你喜欢的无情对,参照示范,指出1处对仗的甲义与工对义。(注意区分括号内与括号外的含义,作业合规范,否则扣分。)
  示范:
    羊肠小道
    驼背老僧

      甲义(工对义)
    道:道路(道士)
    僧:僧人(僧人)


  注:作业在此跟贴完成,注意格式及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0: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认识无情对的小类工对》

主讲:醉猫(石头)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无情对。无情对作为对联的一种形式,有着自身的规律,如何认识无情对的规律呢,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我们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无情对有了基本的认识,也知道无情对主要是在字的小类工对上做文章。这一讲,我们将重点了解无情对的小类工对。无情对极力追求对称,就体现在字工上,也就是句中每一字相对都力求在同一小类义项中。

一、古人关于工对的认识

  大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很熟悉对联的工对要求。无情对的工对要求,与之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特点。为便于准确把握无情“小类工对”,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古人关于对联工对的认识。
  古人对对联,强调对类,要求工对。《缥缃对类》和《对类》把古代字类分为二十二门。
  天文门【01】地理门【02】节令门【03】花木门【04】鸟兽门【05】宫室门【06】器用门【07】人物门【08】人事门【09】身体门【10】衣服门【11】声色门【12】珍宝门【13】饮馔门【14】文史门【15】数目门【16】干支门【17】卦名门【18】通用门【19】巧对门【20】
  连绵门【外】叠字门【外】
  如: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雪/月(天文门);山/林(地理门);士/人(人物门)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一(数字门);烟/雨(天文门);柳/花(花木门)

  直到今天,普通对联创作所要求的,一般是指要求是以上同一门类。如不在同一门类相对,就是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互为对仗。比如“天文类” 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跟“居室类”相对等等就叫邻对。如: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上句的“尘海”对下句的“金风”是地理对天文。

  鹊辞穿线月,
  花入曝衣楼。
  上句的“鹊”对下句的“花”,是鸟兽对花木。

  而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的“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宽对也一样可以出精品,这里不再赘言。

二、无情对兴起后对字字工对的认识

  清末,无情对兴起。对于字字工对的要求,虽然还是在古汉语范畴来考虑和判断,但明显比普通对联要求更为精致,强调小类工对。即通常在同一门类中有更精细的分类。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休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
很显然,这种对字工的追求,已经远非《缥缃对类》和《对类》中所分的二十二门那么宽泛。
所以,无情对的“字工”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普通对联的门类相对,可能符合“小类工对”要求,更多的则不是“小类工对”了。沿袭以前的标准来创作无情对,作品就很可能难以出色。也就是说普通对联的“工对”标准,不一定能凸显无情对“工致之美”。

三、认识“小类”

1、定义:无情对所谓的小类,就是词性相同,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汉字的总和。

  我们可以在具体的字中认识小类的概念,如云:风、雷、雨;说,言、道;贵。那么第一组风、雷、雨是自然天文类,第二组是在古代常用的动词说话类,第三组是作为贵州省的简称与云南省的简称“云”相对。这样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为小类看待,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字的小类中,我们平时只常用或知晓一部分含义,而另一些含义比较冷僻,或根本不知。对于不熟悉可以查字典。
  另外,汉字有一些特定组合,生活紧密的、职业分类的、社会分工,文化气场的,比如:风-颂-雅、宫-商-角-徵-羽、生-旦-净-末-丑、勾-股-弦、和-差-积-商-根、力-热-声-光-电等等,这些都是归为小类,在字典中是找不到的,需要知识面宽一些。

2、一个汉字所属的小类
  严格地说,一个汉字在字典上有几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它就至少属于几个明显不同的小类。如:
  花:
  作为植物器官,与“叶、果、干、实、根”等为一小类;
  作为颜色类形容词,与“白、彩、美、丽”等为一小类;
  作为动词,与“费、用”等为一小类。
  以后我们考察一个字所属的小类,可以如下表述:

  花= 叶、果、干、实、根;白、彩;费、用...

  这就是应对时首选的“字库”。不同小类的用分号间隔。面对一个出句中的某个字,通常把与“甲义”同属于一小类的放最前面。
  将来,在创作实践中,要能做到:看到一个字,就能在脑海里跳出这样一个“字库”来。创作时,首选这批最精致的字。

3、小类与文字语言环境有关

  生,与“末、净、丑、旦”同为戏曲角色,而属同一小类
  车,与“后、兵、象”同为国际象棋棋子名称,而属同一类
  工,与“农、兵、学、商”同为社会职业分工,而属同一小类

四、小类的转移与变迁

1、大类变小类,大类也可能成为小类。
  如 诗、酒、剑,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某种文化气场,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黄、赌、毒,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特定同类对象,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2、交叉转移
  大小类在特殊情境下,归属另一小类。如 “花”是植物的一部分,“柳”是植物,从这个角度是大小类。但“花/柳”常出现在并列结构的成语如“寻花问柳”中,故可归为小类。而“花/松”却不是小类了,而是大小类相对。

3、小类变大类
  如,说、听、看、嗅是同属运用五官的小类。但如果出句中一个“说”字,应对以用口发声的字,如“云、言、道、喊、唱、白”,则“听、看、嗅”相比之下就属于大类了。

4、因时而变
  如“网”,进入网络时代,可以对“书.”。“波”可以对“奶、乳”,“亲”因为在淘宝网上常用,可以做为称呼,与“爸、妈“相对,这些都可以视为小类了。

5、因圈子而变。
  古代文人的圈子,他们或倾于傲,或囿于拗,或偏于狂,或执于狷、常对风花雪月寄于情怀,文字的使用范围局限比较窄。
  今日文人的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在文字使用上依然倾向于雅性化。
  今日大众的圈子就显得范围无限广大,语言文字的使用也空前广泛,发挥对联的社会功能,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大众价值取向。即以大部分读者能轻易看懂为第一选择。
   因此,判断小类,要抓住概念,灵活机动。人们对于小类的认识,总体比较一致,但也有分歧。每个人因知识面等的制约,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而争鸣也存在。

五、正确认识无情对“对位字”的小类工对

    教学在第二讲里,讲到了,汉字有很多种含义,区别出“明显不同的含义” 而无情对的创作,就是利用汉字“明显不同的含义”在“对位字”上做文章。所谓“对位字”, 即一副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一组字。如“花落/费翔”花与费就是“对位字”。所谓“字字工对”,即一副无情对的每组对位字通常都是小类工对的。正确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类工对”不因联而变
    一组小类工对的字,不因所处环境不同而发生工宽的变化。即不论它们在什么无情对中,不论谁在上谁在下,不论它们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只要处在对应的位置上,就永远是小类工对。如:“花”对“果”,这一组字,无论出现在哪副无情对某一对应的位置,无论分别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于句子中,肯定是小类工对的。即一组字是否小类工对,是其固有属性,而不是动态特征。例: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混杂的”、d“精华”;
  费:e“姓氏”、f“金钱等”、g“消耗(金钱等)”。

  例中列举了“花”的4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和“费”的3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其中b和g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认为“花/费”是“小类工对”的一组字。在实际的对联中,就算这两个字以其他的含义出现,属于另外11种情况,人们在审美错觉上,也依然认为它们“小类工对”。

2、如何识别对位字的“工对义”与“不工义”
  两个汉字“小类工对”,在字典上,或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中,它们有“工对义”与“不工义”,分清楚了,非常有利于无情对创作。
  我们在上一讲中学习到,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或几组含义,叫“工对义”。把“工对义”以外的其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
  我们这里再强调一下,帮助大家加深印象。所谓“工对义”,就是“对位字”在这个句子里所表达的是相同或很相近的一组含义。上例中的b和g组合,就是“工对义”。
  所谓“不工义”,就是除了“工对义”以外的其他含义的组合,即ae、bf、cg等11种组合,全是“不工义”。
      简言之,就是一组对位字有着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义项,即“工对义”,而这组字的诸多不工义,不影响读者“认为它们工致”的判断。
  创作普通对联时,通常就是将对位字的“工对义”安排在句子中。即:甲义=工对义;如,花前/月下
  创作无情对时,通常就是将对位字的“不工义”安排在句子中。即:甲义=不工义;如,“花落/费翔”
  所以,成功的无情对中的一组一组字,当句不工句外工。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情创作比普通创作,选择余地大得多。


六、字的律工

  律工,也是无情对的基石。无情对比一般对联更严守联律,倡导 135也尽量论平仄。对句时,遵守相反律越严谨,就越能衬出“对称之美”。在无情对中,考察是否“律工”时,却不能以字为单位,只能以句为单位。汉字多音字多。考察平仄时,如何进行呢?我们一般是用在此句中组词后的读音为准。办法就是,“考察字的工、宽”时,“以字为单位”,不管音,只管义。考察平仄时,“以句为单位”,不管义,只管音。
如1:
  红笺小字羞回首 [冬儿]
  乌镇中文豪藏身 [丑时]
  此句中“藏”对“回”作民族理解时,是工的。但这时是考察工宽,与读音无关。所以,不能就此认为“藏(仄)”合律。考察“藏”是否合律时,应看整个对句。整个对句中,“藏”的实际读音是平声,所以失律。
如2:
  闲依碧水观荷舞 [冬儿]
  散步金山寺踏歌 [丑时]
  此句以“踏”对“荷”,把“荷”当动词理解,是工的。这时,考察工宽,不能因为二者均是“仄声”而判断为失律。因为在整个出句中,“荷”的实际读音是平声。所以,结论是:合律。
    所以,可以这样概括:应对无情对时,如果多音字出现在出句中,可以把它理解为任何一种“义”来应对;多音字出现在对句中,应与在这个句子里使用的声调为准。而先保证实际读音合律。
  我们通过小类工对的分析,旨在能较好的帮助大家认识无情对的小类工对,准确熟练地创作无情对作品。大家在实践中要追求小类工对,但永远以句子质量为第一选择,要灵活多变,不可死板。一般,创作长句子可以略宽,比如5-7言可以有一到二字宽或者略宽。但也不能宽松太多。如果字字皆宽,这样的无情句质量也不会高。


  选修三:《无情对“四级分字法”与“动词分类”》

  课外阅读:《什么是宽对、严对与工对》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作业


  姓名:   学号:   记分:

  一、任选2个汉字,分别找出它们的小类有哪些,不同小类的用分号间隔。(不少于10个字)

示范:

  花=叶、果、干、实、根;白、彩、美;费、用。


  二、任找一组小类工对的字,参照示范格式进行分析,并将其沉淀到某一优秀作品中,进行分析。

示范:

  花:a植物器官;b混杂的;c用(金钱等)
  叶:d植物器官;e姓氏;f时期

  分析:a、d是“工对义”,其余是“不工义”
     安排到具体作品中:ad组合是直对;其余5种组合是借对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花:甲义——a,工对义——a
  叶:甲义——e,工对义——d

  所以是借对

注:作业在此跟贴完成,注意格式与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上)


  创作无情对,目的简单明了:把字对工整,并保证句子质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凡有对联基础的人都能很快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些方法有人简单总结过,但没有系统化、科学化。前辈中的无情对高手,也使用过这些手法,但具体到每个人,往往各有偏废,重视一些手段,而很少用另外一些手段。这一状况,使创作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无情对的发展。
  
  今天这一讲,将系统介绍无情对的创作手法,下一讲将进行应用示范。这一课很关键,关系到你今后的无情创作实践是否能做到轻松、自如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掌握要领,反复练习,娴熟掌握所有手法。

  介绍之前,先复习一下前面的关键内容:

  人们认为一对字“工对”,是因为它们的“诸多明显不同的含义”中 ,至少有一组“工对义”。如

  花:a植物器官;b(颜色等)混杂的;c用(金钱等)
  白:1白色;2告、说;3明了、昭然;4白族

  这对字的“工对义”就是b和1
  如果是其他11对组合出现在句中对应位置,对仗就不太工整。但因为b和1的存在,人们也觉得这组字对得很工整。

  同学们要学会创作无情对,必须对“工对义”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具体的某一对字,要能快速、准确判断其“工对义”,且能娴熟寻找到常见的“不工义”。

  一、常用手法

  无情对的创作手法有:转义、变词性、异步和直对。
  下面简要介绍:
  
  转义:又称借对(借义),指“让一个字或词,句中的甲义与对应的字词不能相对,但以乙义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例中,“叶”是名词,甲义——姓氏,但与“花”形成工对的则是其乙义——植物器官
  
转义的原理:使某字、词的甲义≠工对义(即:甲义=某一“不工义”)
  
  变词性:指“让一个字或词,在句中以甲词性与对应的字词相对,但以乙词性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例中,“果”,甲词性——副词,但与“树”形成工对的是:乙词性——名词。

  词性变对的同时,肯定实现了转义。所以,“变词性”手法隶属于“转义”,通常为了便于分析与交流,把“改变了词性的转义”单独拿出来归纳为一种手法。

  我们虽然有必要认识“变词性”手法的原理及结果,以便对无情对的“不对称特征”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实际创作中,只要把握“甲义——乙义”这一关键就行了。
  
  异步:就是故意造成上下句“词不对位”的手法。

  当以词为单位断句时,上下出现错落情况。(这一手法,有人总结为“变结构”,但通常与现代语法的“变结构”情况混淆,所以,本文总结为“异步”)。

  例: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这是“223”结构对“1111111”结构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这是“212”结构对“311”结构
  
  举国/关心/高考/热 [赤兔马]
  张家口/眼下/严寒 [田园微风]
  这是“322”结构对“2221”结构
  
  恐龙/闹/青海
  喜马拉雅山 [陈远清]
  这是“5”结构对“212”结构

  “异步”情况,只有错开较明显,意节明显不对称时,对无情效果的贡献才大;通常,“异步”的同时,还叠加“转义”和“变词性”手法。
  
  直对:即根据实际创作需要,使作品中的部分“对位词”像普通对联一样直接相对。

  例:
  人生/欲望/多
  马克思/名/大 [柳絮飘]
  例中,“大/多”在对应的位置,即“对位词”,其对仗方式与普通对仗一样,既没转义,也没变词性,更没异步。所以,这组词,是直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例中,“粗/细”“毛/羽”“野兽/家禽”是3对直对的词。
  
  直对的原理:对应位置的字、词,均保证“甲义=工对义”。


  直对,虽不直接为“不对称”作贡献,但它为“对称”作贡献,保证句子成立,和谐一体,是综合造就无情味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成功的无情对,通常密集使用借对,至少运用了前三种手法中的某一种,不能全部直对。全部直对,就是普通对联了。(有部分词借对,可能还是普通对联,这是后话。)  

二、转、变的细分
  
  转义和变词性,是无情创作最常用两大主要手法,通常简称为“转”、“变”。根据“转”、“变”在具体无情作品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下转”、“下变”;“上转”、“上变”;“双转”、“双变”等手法。 由于它们最常用,且统计表明:传统的习惯主要采用下转(变)手法,而上转(变)、双转(变)只是偶尔无意识使用。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并重点掌握上转和双转。
  如果同学们主动认识到以上手法应均衡使用,并调整创作习惯,一定会如鱼得水。下面是具体介绍:
  
  下转: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含义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转义”。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工对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1位、7位下转 

  树:甲义——树木;工对义——树木
  萧:甲义——姓氏;工对义——植物

  斧:甲义——一种兵器;工对义——一种兵器
  刘:甲义——姓氏;工对义——一种兵器

  下变: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词性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变词性对。

原理——与“下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1位、7位下变
  果,副词—名词;干,动词—名词

  上转: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含义来对。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工对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羊肠小道 [烤炉煎茶]
  驼背老僧 [学而究]
  4位上转
  道:甲义——道路;工对义——道士
  僧:甲义——僧人;工对义——僧人

  上变: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词性来对。

原理——与“上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陈水扁
  卖汤圆
  1位上变
  陈,名词—动词

  双转: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均以“不工义”存在于句子中。

原理——

  出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对句中的字:甲义=不工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2位双转

  星:甲义——星级;工对义——星星
  月:甲义——月份;工对义——月亮   盛夏风光观食日 [聿舟]
  单元水电表居中 [纪晋唐]
  2位、7位双转

  夏:甲义——夏天;工对义——夏朝
  元:甲义——空间单位;工对义——元代

  日:甲义——太阳;工对义——日本
  中:甲义——中心部位;工对义——中国

  双变: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形成工对的词性”都不是它们的甲词性。

原理——与“双转”相同,只是伴随词性变化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面壁思过
  角膜神经 [柳絮飘]
  4位双变
  “经/过”,全部由名词—动词
  
  数学概率表明:“下转(变)”和“上转(变)”出现的几率应该一样,“双转(变)”可能出现的几率应该比前两类更高。但实际使用情况是:
  对流传至今的18副经典的无情作品的统计是:下转(变)18处;上转(变)6处;“双转(变)”1处。
  对中华国粹网无情版擂台1-45擂“胜出”作品的统计是:下转(变)109处;上转(变)55处;“双转(变)”10处。
  对无情对佳作100副的统计是:下转(变)188处;上转(变)97处;“双转(变)”47处。


  由此可见:前人较少使用上转(变),很少使用“双转(变)”。即使是“下转(变)”,也通常面对数十条路,只走了几条羊肠小道,且往往略有所获即半途而返。

  希望大家在娴熟掌握手法后,不但懂得全方位、多渠道创作,而且能根据数学概率的指向,有意识多使用上转(变)、双转(变)手法。特别是对联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更要克服创作惯性的影响,避免固守一种思维转不过弯来。这样,不但比常人多了许多应对角度,而且可能发现很多令人意外、击碎唾壶的精彩对仗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作业


姓名:    学号:    记分:

一、任找一副5言-7言优秀无情对,严格参照示范,指出其手法运用情况

示范:
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分析:
词的情况:“阁下”对“亭/前”借对+异步;“先生”对“始/放”借对+异步
字的情况:3位下转;5位下变

二、任找一句古诗,或联友的雅出句,严格参照示范,分析可能的创作渠道。

示范:
出句:床前明月光
分析:
  1、“床”只有1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只能通过采用下转(变)手法实现借对;
  2、其余字有多个明显不同的含义,上转(变)、下转(变)、双转(变)都可能运用实现借对。
  3、其中“明”“光”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最多,实现借对机会大。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转: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含义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转义”。

下变: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词性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变词性对。


上转: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含义来对。


上变: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词性来对。


双转: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均以“不工义”存在于句子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9: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对的创作手法有:转义、变词性、异步和直对。
  下面简要介绍:
  
  转义:又称借对(借义),指“让一个字或词,句中的甲义与对应的字词不能相对,但以乙义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变词性:指“让一个字或词,在句中以甲词性与对应的字词相对,但以乙词性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异步:就是故意造成上下句“词不对位”的手法。


直对:即根据实际创作需要,使作品中的部分“对位词”像普通对联一样直接相对。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对创作手法及应用(下)



  上一讲,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了无情对创作的诸多手法。这一讲来系统讲述如何在实战中按意愿、有目的地应用它们。
  我们作为专业培训班,和社会上的无情对高手比,学员通过学习,要具备以下优势:

  1、一个出句,通过分析,能清楚知道可从哪些角度和渠道全方位进行创作;
  2、想运用哪种手法,知道如何下手,并能做到;
  3、如果乐意,通过推敲,能把一个句子的几十上百种对句对出来(通常没这个必要);
  4、善于从常人不擅长的角度,发现精彩对仗和“无情眼”。

一、无情对创作的基础思维

  无情对创作(这里主要指应对),通常从一个字着眼考虑问题。更多的人习惯于从第一个字入手,也可以从出句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字入手,进行推敲,并逐步散发思维,推敲成句。
  下面的学习,要求大家对字的“甲义”“乙义”;“小类”的分类;“工对义”与“不工义”等有明确的认识和规范的表述。如:

  出句:花落

  我们从“花”着手(从“落”着手,流程一样),脑海里出现: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花”所属的小类“字库”:

  花=叶、果、干、茎、根、实、蕊、蒂、子、毫、荚、苞;风、月、雪;白、彩、绿、黑、紫、杂;用、费、耗、赚…(实际不止这些,加上石工、瓦工字,就更多了)

  在日常对句中,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每个人至少能想到一部分玉工字,已足够用了。

  假设,我们脑海里只出现了一个小“字库”: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应对时,肯定首选从这些字中选一个,则最工整。不论选择哪一个(如“果”“叶”“白”“费”),同样,脑海里也会跳出:

  果: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不出所料;3结局…
  叶: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姓氏;3时期…
  白:工对义——1白色,不工义——2说;3民族;4清楚…
  费:工对义——1用(金钱等),不工义——2、姓氏;3费用…

  以上思维,是清晰地,有条理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的基础。

二、手法的应用

(一)直对

  直对,就是像普通对联一样去应对。
  很多时候,根据需要,无情对的某些局部选择“直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使句子很好地衔接,和谐一体,是无情对成功重要的润滑剂。放到最前面,是提醒同学们:虽然无情对追求运用密集的借对,但不要忘了,直对,也是一法。当借对受阻时,使用它,不一定是下策。
  直对的应用原理,大家清楚,就是词性、含义相称。创作时的思考和选择经过,可以表述如下:

出句:花落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不考虑乙义。如上:
  字库中,只选取与甲义属同一小类的字,即: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选中的任何1字,应对时,只选取其“工对义”,如:

  果: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不出所料;3结局…


(二)借对

  这是实践中应用手法的核心部分。面对一个出句,具体怎样借对呢?如何把所有的可能途径都考虑到,而基本不留死角呢?试演示如下:

1、下转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从“花”着手,我想来个“下转”。脑海里:

  花:甲义——a植物器官,乙义——b混杂的;c用(金钱等)…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思考:
  下转,意味着“上不转”,那么:作品完成后,“花”的甲义=工对义。所以,只能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看到“花”,就想到“叶、果、月”等,这是传统对联创作的惯性思维。“下转”手法在历史上用得最多,原理在此。

  确定选字范围后,每一个字,都是一条途径。假设20个字,20条路都可能通幽,找到好的对仗(也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因此,每个字可以一试。如:

  叶:工对义——1植物器官,不工义——2姓氏;3时期…

思考:
  如果选“工对义”,那就直对了。所以,应对时,只要让对句中的含义是“不工义”中的任何一个就成功。如,选择“2姓氏”

  出句:花落
  对句:叶飞(人名)

  这样,“叶/花”就成功实现下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在“黑条”没有覆盖的范围里选择,运用下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毫升

总结:
  “下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甲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不工义”。

2、上转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从“花”着手,我想来个“上转”。原理与上面相反。字库里,只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看到“花”,就想到“白、用、费”等,这是逆传统对联创作的思维。“上转”手法在历史上用得较少,原理在此。
  根据数学的推理,“上转”和“下转”的使用几率应该一样,才正常。因为,作为专业选手,要多注意养成这一思维习惯,就可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佳作来。
  确定选字范围后,每一个字,都是一条途径,都可能通幽,找到好的对仗。因此,每个字可以一试。如:

  白:工对义——1白色,不工义——2说;3民族;4清楚…

思考:只要让对句中的含义是“工对义”,就成功。如:

  出句:花落
  对句:白宫

  这样,“白/花”就成功实现上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运用上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用途

总结:
  “上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乙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工对义”。

3、双转
  双转是突出对联不对称属性的有力武器,然而,前人因没有真正掌握方法,很少使用。偶尔出现的,也是误打误撞撞中的。从理论上,这一手法的使用几率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掌握好,将受益无穷。
  双转,实战的步骤,前面和“上转”一样。

  出句:花落

  面对这个出句,只选取: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后面的步骤,则和“上转”相反:让对句中的含义避免为“工对义”,而是“不工义”,就成功。如:

  费:工对义——1用(金钱等),不工义——2、姓氏;3费用…

  出句:花落
  对句:费翔

  这样,“费/花”就成功实现双转。
  运用同样的思路,运用双转手法,还可以对:

  出句:花落
  对句:耗窝

  “双转”的步骤:字库中,选与乙义同小类的组——选中的字,应对时沉淀为“不工义”。

  以上表述起来略显复杂。稍加练习,就能清醒认识,自由运用。
  以上分解示范,文字表述看似复杂,实则很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上、下、双,应对时想转哪里,哪里避开“工对义”!


(三)变词性

  使用“变词性”的手法,让对应位置的字和词,彻底违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的对仗常态,可以显著增加作品的“不对称”,强化无情对的“不对称美”。

  上一讲分析了,上变、下变、双变(含上转下变;上变下转),其本质上是上转、下转、双转,只不过同时伴随着词性的改变。所以,创作思路和流程是一样的。其特点是:对句时,确定一个字的“甲词性”与上比中的字“甲词性”不一致。例:

  出句:花落

  花=叶、果、实;风、月、雪;白、绿、杂;用、费、耗…

  花:甲词性——名词

  字库中,选择后2组字都合格;前2组中“果”“实”“雪”等也有其他词性,合格
  应对时,只要别沉淀为名词,就肯定成功,实现“变”。

  最出色的“变”,是词性跨度大的“实词——虚词”之间的变化,往往能使无情效果特别突出。如:“耳、何、所、胡、之、因、则、于、尔”等字,既有实词义,又是文言虚词,如善加运用,可收奇效。如: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耳:甲义——虚词,无实际意义,乙义——耳朵

(四)异步

  创作中使用异步手法时,常根据需要,任意拆、合出句中的词,把新的组合当成一个“单位”来应对。如

  出句:举国/关心/高考/热

  出句为“2221”结构,在应对时“举”、“举国/关”、“举国/关心/”“举国/关心/高”、“举国/关心/高考”、“举国/关心/高考/热”、“国/关”、“国/关心”、“国/关心/高”、“国/关心/高考”、“国/关心/高考/热” “关心/高”、“关心/高考”、“关心/高考/热”、“心/高”、“心/高考”、“心/高考/热”、“高考/热”、“考/热”,引号内的组合,都可以看成一个“单位”,应对一个1言到7言的专用词。

  实际应对中,人们习惯于按对联的意节,对应着去创作,故“异步”的使用,虽然有几十条路可供选择,但选择去走这些路的人,还很少。

  应对的方法:在确定所选的“单位”后,通常从第一个字开始观察,创作思路和程序与上面的借对一样,以叠加借对手法为主要目的,去寻找合格的专用词组合。

  2言的组合。如“国/关”“心/高”“考/热”,得出的好的对仗的几率,和前面应对“花落”一样。尤其是五言、七言的出句,当后3字为“21”结构时,把它看成“12”来异步,常有精彩的收尾。如:

  出句:####高考/热
  对句:####老/娘亲         
  对句:#####/严寒

  其他位置的“11”—“2”,也多精彩。

  3言的组合。“举国/关”等,处于句首的时候,被应用得最常见。由于比2言多了一个字,异步时,得到理想对仗结果的几率要大大减少,但难度还不是很大。可以多尝试,得到2-3个好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如:

  出句:举国/关####
  对句:张家口####

  4言及以上的组合。运用异步手法,得到理想对仗结果的几率更低,难度比较大,因为4-7个字,对一个专用词,要字字工,需要珠玉天成。目前为止,4言的出现过较多例子,5、6、7言的则凤毛麟角。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确实是因为难度逐步增大,另一方面是人们缺少发现的习惯和慧眼。生活中应该存在很多这样的巧合,等待着大家去发现。作为专业班的学员,一是要有去发现的习惯,二是运用专业的创作思路和次序去寻找,则捡到“宝”的机会会增加不少。如:

  出句:诗坛/何/事/售/酸酒
  对句:印第安人###

三、词的借对
  许多词,也有甲义和乙义,故能借对。如“风光”“教授”等词。遇到这些词,创作时,“以词为单位”来考虑问题。实现借对的思路和方式,与前面的“单字”借对一样。

  另外,有三种创作方式可能得到词的借对的结果。
1、直对

  本意想“直对”,结果却对出个“词的借对”来。例:

  出句:花落
  对句:风流

  选择“风”字来对仗,本意使“风/花”直对,结果,发现“风流”对“花/落”是借对。这是因为“风流”不但有“风/流”意,还有乙义。有时,则是因为“风#”的后一个字实现借对了,所以整词借对。这就要求作者善于识别。

2、字的借对
  本意是从一个字入手,造成该字借对,结果使该字所属的词也借对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如

  出句:根号
  对句:花言

  本意是使“花/根”双转,结果使两个词也借对了。

3、异步

  异步一旦形成,就赋予了某一词以一个稀奇古怪的乙义。这个词本身,是实现借对了。如

  出句:####高考/热        
  对句:#####/严寒

  “严寒”的乙义就成了“母亲冷”。“严寒”这个词实现了与“考/热”的借对。


  以上介绍的诸多方法和无数条途径,都可能获得好的对仗,并最终糅合成一个优秀无情对句。注意一一掌握,并加以联系,且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打磨,你必将拥有十八般武艺,创作佳作也游刃有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作业


姓名    学号    等级

一、任选一个2言的词,按示范格式应对不少于5个借对。
示范:
  花言=
  叶问
  根号
  白话
  用语
  果断

二、分别运用直对、上转、下转、双转、异步手法,创作5副无情对,并指明手法用在何处(可应对他人出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1 13:26 , Processed in 0.0783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