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8410|回复: 2

奇联妙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4 1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叠字法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
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
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
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
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
长。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
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反复法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
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
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
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
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
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
“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
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
“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
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
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
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
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
。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
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 复叠法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
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
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
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又如: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
,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
上乘之作。


*顶真法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在上下联为复句的联语中,每句句尾字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
词,上递下接,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
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如: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
台享荣华宝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
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
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
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
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
人拍手称快。又如: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
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上联妙用一字
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
中。再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
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
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 拆拼法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
拆拼法。用拆拼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
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
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
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戰”三字,下联拆拼“嫁、孕、甥”三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
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又如: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这副楹联的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分、切”二字,从这些字的构造、方位去
展开描写,使整副楹联富于谜味和情趣。再如:
    鸟入風中,啄去虫而为鳯;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成驴。
上联似是说鸟吃虫后变为凤,马吃草后变成驴,初览此联,给人以离奇之感,细细品味
作者在拆字拼字上巧妙手法,则会有全联既具哲理又富情趣之感。还有的拆拼楹联,用
在特定场合,分拆离合,颇费匠心。如: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县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称其为“柳
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拼式楹联送给他。上联拆隐“儒”字,因为
“儒”字可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
——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下联拆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
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借对“儒
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这副楹联既是
一则谜语,也是拆拼联中的绝妙之作。


* 镶嵌法

    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人
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
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镶嵌法是联语创作
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
喜爱;因其用处较多,人们愿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一、镶嵌联的使用范围及其基本内容 镶嵌联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现撷取数例,以现一斑。

    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此联描绘了“大寒”和“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象,上联镶嵌“大寒”、“霜降”、
“小雪”三个农事节气,下联镶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农时节日,别有
一番情趣。

    2.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
    柏成林丛夏岳高。
    此联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全部是用姓字镶嵌而成。

    3.镶嵌序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联以一至十的序数镶入上联,以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联,把诸葛亮一
生的主要功绩纳入一副楹联之中,实在高妙。

    4.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在镶嵌序数联中我们已经欣赏到“方位联”之妙,而这一副纯是方位之对。传说旧
时张、李两考生在炎夏苦读,暑热难当,乃共食一瓜,张生出上联,描绘自己吃瓜的情
态;李生一时难以对上,后展书触情,回敬下联,描绘自己读书的情景,以供笑乐。联
语对仗工整,堪称佳作。

    5.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该联镶嵌了十多种药名,借药名以叙事抒情,风雅别致,诙谐多趣。

    6.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相传为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李绍仿的状元所写,联中镶嵌了自顺治至嘉庆历朝
的年号,上下相连,颇显才气。

    7.镶嵌名称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该联真实地记述了1944年的一段历史事实,上联镶入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
业等地名,下联嵌入向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夏威(桂系将领)、云淞(桂林
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白崇禧)等人名,
将日寇南进时广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点和国民党将领一败再败的狼狈相清晰地勾勒出
来,对仗工整,切中时弊,嘲讽怒骂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8.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用相同的偏旁部首镶嵌于楹联之中,其局限性很大,但一旦写作成功,则趣味性浓
郁。这副楹联的上下联偏旁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常被人们称作
绝对。


    二、镶嵌联制作的基本形式 镶嵌联的格式很多,主要有整嵌、横嵌、竖嵌等十二种
,举例分述如下

    1.整镶 所谓整镶,移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一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
具有整体性。如: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仕;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这是章太炎先生目睹袁世凯篡政后,对辛亥革命党人残酷镇压而深表愤慨之作。全联别
出心裁,交错纵横地整镶了六个人的名字,把最为典型的历史事件穿插在楹联之中,构
思精巧,使袁世凯之面目暴露无遗。

    2.横嵌 所谓横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如: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宝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抗战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仅不抗日,反
而把口对着八路军。有一文人志士,用横嵌的方法,把他们二人的名字拆开嵌入联中
,给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3.竖嵌 所谓竖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分拆开后,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竖嵌的
样式颇多,简单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有的地方考虑楹联与律诗和诗钟的某种
联系,根据所镶嵌的字在上下联中的位置情况,细分为13个格,并借助动物形体部位,
将有的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运用这些格式,将竖嵌联制作的浑然天成,不着痕
迹,方为上乘佳作。

    ●鹤顶格 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
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于上下联语开头的格式。运用鹤顶格能使
所镶嵌的文字突出显眼,故此较后面诸格更为人们所常用。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
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

    ●燕颔格 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
如:
    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
    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竹轩任反动县长时,因其生活荒淫,作恶多端,日积民愤,某文人将其名“竹轩”分
别镶嵌于上下联第二字的位置,用语直切地痛加揭露贬斥之。

    ●鸢肩格 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三字。如:
    调将翠黛眉偷画;
    吟到荷花口有香。
这是某位文人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题楹联,作者将其名字巧嵌于上下联的第三字
,语显新奇。

    ●蜂腰格 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中间的一种镶嵌格式,其具
体字数随联语字数不同而不同。如:
    莫学芙蓉空有面;
    应笑芬芳发自心。
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

    ●鹤膝格 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第
五字的一种格式。如:
    鸭摸螺蛳张瘪口;
    狗咬皮条扬偏头。
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互相戏谑而作的联
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互相打趣、斗智。

    ●凫胫格 凫胫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如:
    泗水文章流紫水;
    尼山木铎振荆山。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冯云山筹划起义时,曾在广西桂平紫荆山以教私塾为掩护,他运用凫
胫格的形式将“紫荆”二字嵌于联中,并将这副楹联书写在孔子牌位两旁,以展示自己
的理想和抱负。

    ●雁足格 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
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末尾的一种格式。它也比较突出显眼,运用者颇多。如:
    士不忘丧其元;
    公胡为改其度。
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
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

    ●魁斗格 所谓魁斗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首和下联的联尾的一种
镶嵌格式。如: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
此联既暗隐人名“小红”于联中,又描绘了春天多雨、百花繁茂的景象,颇具情趣。

    ●蝉联格 蝉联格与魁斗格相反,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尾和下联的联
首。如: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
此联镶人名“玉云”于联尾联首,虽系相赠之戏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联语颇富
浪漫色彩。

    ●云泥格 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
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饮酒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花开。
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
解。

    ●碎锦格 与上所述诸格顺序镶嵌不同,碎锦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镶嵌在
上下联的适当位置中,且上下联镶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对或相等。如:
    四壁图书三尽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
该联交叉镶嵌“张三李四”,不愧碎锦格之佳作。

    ●晦明格 所谓晦明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上联明
嵌,下联暗示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刘振威先生所作一联:
    携酒与鱼游赤壁;
    随蜂伴蝶赏东篱。
上联明嵌一“酒”字,下联借“蜂”、“蝶”、“东篱”隐示一“花”字,一明一晦,
令人回味。

    上述诸联除单独运用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蔡锷将军赠“小凤仙”一联,便合
用了“鹤膝格”与“雁足格”:
    有美一人凤兮凤;
    与卿同梦仙乎仙。

    竖镶除了上述种种格式外,还有一种插嵌,是将多个要镶嵌的字,有规则插入联语
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镶嵌年号联就是典型的一例。

    4.递嵌 所谓递嵌,是指将一个名称顺次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之名
合起来才成系统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楹联顺次递嵌“民国总统”,针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做了窃国大总统,骂
他不是个东西。

    5.省嵌 所谓省嵌,就是将一个名词的主要部分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博济群伦挺身为民主,惊传凶讯增悲痛;
    发扬正义飞楫载和平,岂意黑茶赋招魂。
1946年4月8日,博古、叶挺、邓发、王若飞等一行13人由重庆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在
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噩耗传来,全国震悼,该联是八路军西安情报处的同志写的一副
楹联,联中的“博、挺、发、飞”分别为上述四人名之省嵌。

    6.叠嵌 所谓叠嵌,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镶
嵌方式。如: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在这副楹联中,“春秋”交叉重叠共用,它一作“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一作书名
《春秋传》中的“春秋”;“北西”同理,一作方位中的“北西”,一作杂剧剧名《北
西厢》中的“北西”,《北西厢》即《西厢记》,因后来李日华作《南西厢记》,便有
人称王实甫所作为《北西厢》。

    7.暗嵌 所谓暗嵌,是指将所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欺天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士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而在试场
门口贴出此联。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
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联语使吴省钦的劣迹昭然若揭,声名狼迹
,引起全城轰动。

    8.对嵌 所谓对嵌,是指在上下联中均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上面所列举的嵌名
联皆是,不再重复。

    9.单嵌 顾名思义,单嵌就是只在上联或下联中镶嵌名称。如:
    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这副楹联传为林则徐赠到云南富民县作官者叶某的,联语仅在下联中镶嵌“富”、“民
”二字,以扣合县名。

    10.顺嵌 所谓顺嵌,是指将名称从右到左(对联右为上联)、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
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西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两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这是黄州苏东坡纪念馆二赋堂前圆柱上所悬黄兴撰写的楹联,联中顺次镶嵌着“苏东坡
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古今对比,气势不凡。

    11.反嵌 所谓反嵌,是指将名称不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次序镶嵌,而是反序镶
嵌。如:
    一丛人影三弓地;
    四面和风二月天。
这副楹联中镶嵌“天地人”和“一二三四”,只有借助倒读、反读才能读出所镶嵌的文
字。

    12.综合嵌 综合镶嵌,就是几种镶嵌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楹联综合运用了整嵌和竖嵌两种方式,在整嵌了四个文豪大名的同时,不露痕迹地
兼用了竖嵌中的“鹤顶格”和“凤尾格”,在联首和联尾嵌入了“韩江酒楼”,达到了
纯青的艺术高度。


* 加减法

    由于某种需要,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这
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这种作联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常出现,常见的有:

    1.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
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
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
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

    2.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
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
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3.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
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
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
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类似这样加减字词的故事,在民间广有流传。


*翻造法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自己写作楹联的主旨的楹联创作方
法称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写作的楹联尽管只改动几个字,但能另具新意,这种写作方法
常被人们所运用。如: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
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
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
于哲理。

    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
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
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堪称翻造联之佳作。
再如: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无辜被杀,临刑前写
了这副楹联以示不畏强暴。1916年李大钊书赠杨子惠一副楹联,乃是翻造此联而成: 铁
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该联仅易一字,却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奋发向上,新意顿
生。


* 设问法

    以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是作联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便于把抽
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用“问”与“答”的形式作联,更能引起人们的
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主旨。常见的设问法有如下几种形式:

    1.设问作答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斜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以上两联,皆是以自怨自艾、自嗟自叹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质,嘲笑
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为,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妙趣横生。很显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比
平铺直叙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2.设问求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在武昌讲学时,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以“礼贤下士”的客套话出上联设问
求答,锋芒显露,咄咄逼人。对此,梁启超不卑不亢,避其锋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刚
,真不愧联坛高手。

    3.设问不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该联相传为石达开所作,上下联全是反诘语气,诙谐风趣,虽没有明确作答,然其乐观
豪迈、气势凛然的联语本身就寓答案于其中了。


* 谐音法

    谐音法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
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
别具情趣。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
中。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
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
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
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
、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 同音法

    同音异字法跟上述谐音法一样,都是建立在汉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础上的,与谐音
法不同的是,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从而使
联语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常见的同音异字法楹联有如下几种样式: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制作难度较大,常将其附会于名人雅士。有一种说
法是: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
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正在李感到为难时,偶然发
现屋梁上一只正东张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他心中一动,对出了下联。这副对
联构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别是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
字对联。还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加以扩充,如: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惊暑鼠; 饥鸡
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
拾石打饥鸡。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
”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
而生。

    3.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
复的妙趣。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联,
应征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
忧”等,与古对“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有异曲同工之妙。


* 多音法

    与上述两法利用汉字同音异字不同,多音法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
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
当推山海关姜女庙的一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
意,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对该联的读法,方舟认
为共有十种,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
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如此一读
,其景自现,它将天与云的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使水与云的景观跃然纸上:碧冥沧海,
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长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将孟姜女望夫哭长城的故事加以联想,岂
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联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联在我国很多,像福州罗星塔联、江西赣
南梅江畔古庙联、浙江温州江心寺联、四川长宁朝云庙联等,足见此联影响之大之广。
有一副豆芽店门联,比上一副楹联更加奇特,其联云: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对此,有人解读为: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经常”,二、四、七字“zhang
,生长”,下联则正好相反,上下联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经常长,越长越大的意思。


*漏字法

    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在联语的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所漏写的字去表达楹联
创作的主旨的制联方法俗称漏字法。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谜味
隽永,猜趣无穷。如: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
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
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再如:
    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吃喜糖喜酒,能不有  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
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又如: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死后,有学者撰此一联相“悼”。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使其
不能成对,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


*制谜法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
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
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
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
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
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

    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
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
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
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樂”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
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
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败将)酱”,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
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
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
,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 两读法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
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
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
,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
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满。祝枝山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
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
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枝山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
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再如:
    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
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
翁听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
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


* 回文法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
。回文法楹联写作极不容易,写好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写好了,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
效果。

    用回文法制作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在
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
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我爱邻居邻爱我;
水傍鱼活鱼傍水。

    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这种楹联顺
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润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
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
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 倒顺法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
倒顺法。如:
    风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
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喜
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
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
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
,旗卷虎藏身。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
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
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 用典法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法
方法叫用典法。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
》,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
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
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用典法在对联制作中也被广泛应用,如: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
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
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和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
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
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
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
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 集引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句
、词句、文章佳句、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等,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
活”用前人佳句,构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经常见到这样一副春联:
    飞雪迎春到;
    风雨送春归。
该联就是集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联有的全联皆是摘引他人词语,像上联就
是;有的联中部分摘引他人词语,如“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杜
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佳句,下联乃作者董必武自撰;还有的将集引的内容简化压缩后
用于联语之中,如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上联之“后乐先忧”与下联之“昔闻今上”,乃分别简化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而来
。 用集引法制作楹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
报刊、戏剧电影等等,试举数例于下: 梅花欢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毛泽
东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泽东词句)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集成语) 十分货物十分价; 一寸
光阴一寸金。(集俗语) 《中华少年》《探索》《大自然》; 《风流一代》《追求》
《健与美》。(集刊名) 《马兰花》《苦菜花》《白莲花》《蒙根花》《五朵金花》
《战地黄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锦》; 《雁荡山》《杜鹃山》《六盘山》《火焰
山》《雪海银山》《万水千山》《沸腾的群山》《江山多娇》。(集电影名) “白头翁”
“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集中药名)


* 借代法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
,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如: 家有万金
不算富;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
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
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
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
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
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
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
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再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
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
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
”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 双关法

    以联中的一个词语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
,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
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
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再如: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
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
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 映衬法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
联方法称为映衬法。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如:
    鼠因粮绝潜踪去;
    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
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
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又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
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 比喻法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
说无处不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
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
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
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
于哲理。再如: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
“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
了解吗?


* 夸张法

    与比喻一样,夸张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楹联创作中,借助丰富的想象,运
用“言过其实”的语言,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的制联方法就是夸张法。夸张法是
楹联制作中常用的方法,以夸张这种修辞方法在楹联中的具体运用。如: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
的夸张,这在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真实的,因为这正是夸张的效果
,通过夸张,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其效果必“三碗不过岗”有过之
而无不及。又如: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
“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形容“潮”
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 拟人法
    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言语或行动,借物以抒情的方法称
为拟人,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就是楹联创作中的拟人法。这种写作方法在联语创作中也
常常用到。如:
    青山忍恸埋忠骨;
    碧水含悲泣英魂。
    “青山忍恸”和“碧水含悲”是利用拟人手法,将山与水人格化了,也把人们对周
总理的无限深情抒发出来了。再如:
    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
    鼓对锣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此联将“烛、灯、锣、鼓”人格化,借它们的对话,表现出旧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某些关系、彼此的处境和感受,联语显得幽默滑稽而富于内涵。


    * 综合法
    上面介绍了许多楹联写作方法或称作联格,但在实际运用中,除了某些方法单独运
用外,还常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格综合运用,特别是那些长联,更是需要综合运用
多种手法。

    试举数例于下: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联镶“六君子”、“二陈汤”两味中药汤头。但同时又是用典:上联指杨度、刘师培等
筹安会拥立袁世凯做皇帝,暗讽袁得了想做皇帝的梦;下联指陈树藩、陈宦、汤乡铭三
人,本是袁的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先后宣布“独立”,成了袁的“送终汤”。全联语
意双关,简洁明白,功力深厚。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是广大联友十分熟悉的一副楹联,上下联分别漏了“八”与“耻”字,寓意“忘(王
)八”“无耻”,讽刺辛辣而含涵,令人回味无穷。

    3.用典、借代、双关的综合运用
    骑青牛出嘉峪老子姓李;
    斩白蛇入咸阳高祖姓刘。
    相传古时有一秀才与一老者同住一店,老者谦逊地问道:“秀才高姓?”那秀才本
就恃才傲物,见老者衣着朴素、土里土气,便出上联以奚落之,同时反问老者“何姓”
。老者见秀才如此无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下联。应该说上下联均出口不凡,上联用
李聃出关之典,借“老子”之名以自代,语意双关。下联老者用刘邦斩白蛇之典,借“
高祖”以自代,同样语意双关,且对仗工整,一扫秀才之傲气,使其从此懂得了“山外
有山”的道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1-3-24 1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总结,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实践。对多了,这些妙法自然而然会见诸笔端的。
发表于 2019-1-28 12: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3 17:32 , Processed in 0.0572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