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8630|回复: 2

对联匾额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7 09: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府对联匾额故事【转帖】
宝月卿云
三堂上房内有这样一副对联:“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
宝月,玉器的总称,引申为泛指一切珍贵的物品。
卿云,同“景云”(“卿”同“庆”),一种彩云,古时候人们认为这种云有祥瑞之气。《史记•天官书》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是为卿云。”
瞻,望、视也,引申为显示、表露。
厥,作代词“其”字解。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在这里指程度、限度,实际上是指光采。
奇文妙墨,指好文章和好字。
炳,光明,显著。在这里作“显示出”解。
其,代词“它”。
华,光彩、光辉。在这里指有文采。
这副对联意在着力歌颂孔府这个书香门第文物、宝贝多,质量、价值高,象宝月卿云一样显示着它的风采;诗文书画好,即诗、书、画妙不可言,如锦簇花团似地表露着它的光辉。
孔府的文物盈库,多得不计其数,单是那极为精美、价值连城、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的,就有三百多件。现在陈列在孔府珍贵文物展室内的一套出土玉璧,是周朝时期的。古时候,人们认为玉石是最宝贵的东西,往往以玉器做装饰品,如玉佩、玉簪、玉镯等,或做陈列品,象玉马、玉兔、玉如意等。由于人们喜欢玉,崇尚玉,逐步发展到有的人迷信玉。他们认为玉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使人消愁解闷。更有一些人认为玉能驱邪灭灾,有人说,用玉石裹住尸体,可以使尸体永不腐烂。打那,有些帝王、高官死后便在尸体下铺上一层玉璧,上面再盖上一层。这些玉璧头部的最小,脚部的最大。孔府珍贵文物陈列室中所展出的这些玉璧,大小不一,是一套一套的。后来,有些人更加迷信玉,以至于用金缕玉衣来裹住尸体。
前上房东里间的圣旨盒,为木雕鎏金盒,是专门用来存放圣旨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号称金口玉牙,他说出来的话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写到黄绫子上的圣旨更是不能变动,由此可知,这专门盛圣旨的盒子是何等贵重!然而,它的价值还不仅仅在此,还在于它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艺术品。此盒的图案为盘龙穿彩云,深雕加透雕,独具匠心,刀法新颖,形象生动,光彩夺目,令许多游人赞叹不已。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约瑟大学妇女代表团一行10人,围着圣旨盒看了许久许久,也不忍离去,又是翘拇指,又是啧啧称赞,不知如何形容好。
在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库房内,珍藏着清朝潍县县令郑板桥的一幅字画,上面画有竹、兰、灵芝等。郑板桥为著名的“杨州八怪”之一,素以诗、书、画三绝而著称于世。他虽然身为县令,但却愤世嫉俗,经常帮助穷苦百姓打官司,并因此而得罪了上司。他哥哥是个无赖,很不成器。一次,他回到家中,哥哥逼他画画。起初,说什么他也不画,后来被逼不过,便画了这幅画,上面有一段题字,将他哥哥比成了拦路抢劫的盗贼。这幅画虽不是“三绝”,但它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作品,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孔府的文物称得起是琳瑯满目,因此,这副对联的作者特用“宝月卿云”和“奇文妙墨”来形容孔府的文物珍宝和富有文化气息的气氛,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春风酿和
在孔府前上房正堂中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东溟量深西华测峻,秋月俪洁春风酿和。”
溟,海。东溟,即东海。西华,县名,在河南中部偏东,南部有沙河、颖河、贾鲁河流贯。秦朝时置长平县,汉代分置西华县。在这副对联中,“西华”系指华山。华山,古称西岳,它与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合称为“五岳”。华山,在陕西省东部,属秦岭东段,是花岗岩断块山。其主峰也称作华山,又称作太华山,在华阴县南,海拔1997米,有刀削剑劈、壁立千仞之势,群峰迭嶂,主要的有中峰玉女、东峰朝阳、南峰落雁、西峰莲花、北峰五云等,西峰最高,海拔2083米。华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这副对联的上联“东海量深,西华测峻”,原意是说,东能测量东海之深,西可测量华山之高。在这里是比喻衍圣公的学问功底深厚,可与东海比深浅,可与华山比高低。古人认为,海无底,是无法测量其深度的;华山高而险峻,是无法测量其高度的,因此又可以理解为是用以比喻衍圣公的学问高无顶、深无渊。
在孔子的弟子们看来,孔子之德,与天地等同;孔子之道,古今无二,所以后人称他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颜回是孔子的第一号大弟子,子贡是第七号大弟子。要说对孔子有关德与道的颂扬,顶数他们两人的评价最高。子贡说,老师的学问有好几丈高。颜回则说,老师的学问越抬头看越觉得高。《韩诗外传》卷八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竟然把孔子歌颂到满腹经论、博达精深得象江海一样。
齐国国君齐景公问子贡:“请问先生,你的老师是谁呢?”
子贡回答道:“鲁国有名的仲尼。”
齐景公又问:“仲尼是个贤人吗?”
子贡斩钉截铁地说:“岂止是贤人,应该说他是个圣人。”
齐景公不以为然,轻蔑地一笑:“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圣人呢?”
子贡沉思片刻,猛然抬起头说:“不知道。”
齐景公以为子贡耍弄他,悖然大怒,厉声说道:“你刚才说他是个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子贡泰然自若,胸有成竹地说:“臣终生都头顶青天,但是并不知道青天到底有多高;臣终生都脚踏大地,但是并不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我想给你打个比方来说说我对仲尼的看法。仲尼就好比江海一样,我干渴难忍,拿起勺子到江海边上舀起一勺水,喝饱了便走,至于江海有多深,我怎么能知道呢?”
齐景公非常钦佩子贡的才华,但对子贡给孔子这么高的评价,又有点接受不了,便问:“先生,你对仲尼这个比喻和赞扬,是不是太过份了呢?”
子贡一听,越发觉得理直气壮,于是神气十足、活灵活现地说:“我对仲尼的评价只怕不及,怎么能说过份呢!我看仲尼这个人哪,就好象是泰山。我用双手捧一捧土撒在上面,对它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因我撒这一捧土而使它增高分毫;我用双手从它上面捧走一捧土,对它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根本算不上有什么损失。这是明摆着的道理。我不赞美他,他也是那样峨峨然;我赞美他,他还是那样巍巍然。”
听到这里,齐景公无言以对,连声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先生所言极是。”
有了满腹经论,干什么用呢?这就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中所表达的意思。
俪,并、偕也,又指配偶,成双成对的意思。在这里同“丽”字。酿,酿造、培育。“秋月俪洁,春风酿和”,是指明月照大地,春风送温暖,暗喻孔府不仅是书香门第、圣人世家,而且利用它的声望和影响,也给当地绅民们带来了幸福。
从正好雨
孔府前堂楼东里间悬挂着孔德成写的一副对联:“从正好为天下雨,民交喜又古人风。”
孔德成生于1920年,由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命令为:“袭封衍圣公”,后又被蒋介石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这副对联是孔德成自我表述其志向的。“从”是随从,顺从的意思,“正”又通“政”,即如果自己办政事,就要使天下人都得到润泽,或者说尽力使自己达到“正”,让天下人都得到润泽;如果同庶人交往,那么就喜欢采用古人的风气。在这里,“天下”即指普天之下。旧时,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实体,并没有空间。传说盘古用巨斧将这个实体从上面横砍了一斧,从下面也横砍了一斧,于是这个实体分成了三部分。盘古又用巨斧的另一面,即斧背的一面,将这个实体的中间一部分打出去,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有了天地,悬在上面的一部分为天,踏在脚底下的一部分为地,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称整个大地为天下。古籍中往往把家、国、天下连称,指“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因此,夏、商、周三代统一诸侯国以后,便称为“有天下”,由统一而分裂,则称为“失天下”。在这副对联中,“古”是与“今”相对而言,“古人”是指过去的人。实际上,“古人”是指的“过去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古人认为,有德行的人有很多优点,如是非分明,心地坦然,有气节、不受辱,重义轻利等等。比如在相互交往中,君子就是重礼仪而轻礼品。《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相互交往中尽管淡如水,但却越交往越亲近,越交往越志同道合;小人在相互交往中重礼品,暂时得到了好处,象喝了美酒似的,但却越交往越疏远,终究是会绝交的。
根据《礼记》一书记载,孔子去东都洛阳向老子问礼。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孔子要起程返回鲁国了。老子根据几天来对孔子的观察,觉得他很好学,有上进心,既有远大抱负,又很有心计,便诚恳地对他说:“世人通常的做法是,有钱的人为别人送行的时候,一是赠钱,二是赠物;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为别人送行的时候,则是赠以最珍贵的话。我虽然算不上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但是我想送给你几句话。”孔子一听,甚是高兴,急忙说:“晚辈愿意洗耳恭听。”老子一字一板地说:“我认为,第一,你现在所钻研的东西,多数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对于这些东西,你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死教条。第二,有身份的人外出时固然应该有车坐,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凑付一下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那么古板,死守古礼。第三,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是深沉而稳重的,应该藏而不露。这就好象做买卖的人一样,真正会做买卖的人,是不把好东西放在外面的。”老子的一席话,切中了孔子的弱点:好古礼、爱虚荣、喜欢炫耀自己。因此,老子讲完以后,注意观察孔子的表情。孔子把老子的这些话仔细思考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中肯,于是激动万分地说:“先生所言极是,晚辈一定时刻铭记心中。”
孔德成的志向是:“从正好为天下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便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民交喜又古人风”,则是他进行自我修养的一个方面。孔德成还有一副比较长的对联,也表述了这个意思: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俭勤,择朋友,有宜于己。
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道德为师
孔府前上房正堂西墙壁上悬挂着前全国政协委员、清朝光绪、宣统年间的御医肖方骏题赠给孔德成的一副对联。“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诗书是敦。”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在一定社会时期内,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正确与谬误、诚实与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并发生作用。
道德又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道”原指人们行走的道路,后来借用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与“得”字意义相近,用于具体事物从“道”中所得出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如果对于“道”的认识比较深刻,使自己从中得到修养,得到教益,便称作“德”。
仁义指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古人称有道德的人为“仁”,称利人为“义”。
礼乐系指《礼记》、《乐经》,诗书系指《诗经》、《书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书经》又称为《尚书》,“尚”字在这里通“上”字,《尚书》即表示上代以来的书。
道德和仁义,都是儒家崇尚的行动规范和准则。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便称为以道德为师,以仁义为友。
这副对联下联的含义是,《礼记》、《乐经》可以使人得到喜悦和欢乐,如果天下人都学《礼记》和《乐经》,则可以使“海内同悦”;《诗经》、《书经》可以使人得到忠诚和敦厚,如果天下人都学《诗经》、《书经》,则可以使四海无欺。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以后,于68岁时从卫国返回鲁国,静坐家中,集中精力删述《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并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用简短的文字,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孔子非常勤奋,相传他整理这些古籍时,夜以继日地操劳,将一捆捆竹简翻来复去地校勘、审定,竟然把编竹简用的丝绳都磨断了多次,他究竟熬费了多少心血,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里,四书五经成了儒门弟子的必读之书,孔子的后裔更把四书五经当成了必须效法垂范的经典。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公式: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学习《礼》、《乐》、《诗》、《书》;而学好了《礼》、《乐》、《诗》、《书》,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行仁义的人。这样,道德便成了自己的良师,仁义便成了自己的益友,可以终身相伴,终身效法和实践。
东国人伦
下面这副对联悬挂在孔府二堂伴官厅内,引用的都是历史典故。“先秦古书三代法物,中朝冠冕东国人伦。”
从远古起,经过夏、商、周,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段历史,被史学家称为先秦时期,先者,早也,即先于秦朝的一段历史,因此称为“先秦”。
先秦古书是指秦朝以前的古书。由于古代没有纸张和印刷业,所有的书都是写在竹简或者布帛、石头、龟壳等物上,加上保管条件太差,能够完好地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很少,就以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而论,保存至今的也是寥寥无几。其中要数儒家最幸运,虽几经磨难,甚至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洗劫,最后总算将四书、五经等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因此说,这副对联所指的先秦古书主要是针对四书、五经而言了。
过去,人们把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也有人称祖辈、父辈、子辈为三代,还有人称曾祖、祖父、父亲为三代。如果将“三代”一词同“法物”一词联系起来理解,在这副对联中则应取前者之含义。法物是指宗庙内的乐器、车驾、卤簿等。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时护拥在他前后的仪仗队。仪仗队为什么称卤簿?这也是有来历的。“卤”字与“橹”字音义皆同,就是大盾牌。古时的大盾牌都是用金属或者皮革做成,所以又称为甲楯。盾牌为兵士所用,兵士的队伍叫部伍,部伍都是登记造册的。帝王外出时,这些队伍按一定的次序护拥其前后,因而称之为卤簿。卤簿起始于秦朝,当时只有皇帝才能用。自汉代以后,王后、嫔妃、太子、王公、大臣都有了卤簿,不过等级、规模各有定制,与皇帝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朝指朝中或者朝廷。汉代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把朝官分为中朝、外朝两种。中朝官又称为内朝官,由皇帝的近臣组成,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外朝官则是包括宰相以下的正规职官。
冠冕是“冠冕堂皇”的省语,表示体面的意思;冠冕还有首位的意思。在封建社会,往往以帽子的颜色、形状、特别是以纱帽翅的形状来区分官职的高低,因此,冠冕也是仕官的代称。
“东国”一词有三种解释,其一是指东都洛阳。因为洛阳在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的东方,所以称洛阳为东国。其二是指古时候的齐、鲁、徐夷等国。因为这些地方均位于我国的东方,所以称为东国。其三是单指鲁国。在这副对联中应取后者之意。
“人伦”一词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东国人伦即指鲁国人伦。在这里,“人伦”一词又可以引申为典范和表率。
孔子的伦理观念,经过历代儒家代表人物的推崇和发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具体含义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本来是拉网的总绳,为纲就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三种关系就是,君可以支配臣,父可以支配子,夫可以支配妻。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它是与三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儒家学派道德范畴的教条之一。
至于三从四德,则是中国古代歧视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的是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言德、妇容、妇功。一句话说到底,三从四德就是要求妇女屈从男权,严格遵守所谓的品德、辞令、仪态和手艺等“闺范”。
应该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一套并不全是孔子的创造,而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束缚人民的手脚,逐步发挥、不断充实而形成的。但是,孔子也的确是封建礼教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据传,孔子为了了解弟子们的政绩,曾先后到宓不齐、仲由、言偃、闵损任宰官的地方亲自考察。他来到邹邑时,正好侄女孔无加也在邹邑。孔忠听到叔父来到自己的任所,急忙引孔子进入内堂,唤出妻子和胞妹孔无加与叔父见面。两人向孔子请安道福毕,孔子紧紧皱起了眉头。原来孔无加嫁给南宫敬叔为妻,当时她婆母死后刚满百日,但她却象嫂子一样将发结挽得高高的,并用玉簪束着发。孔子见了,甚是不高兴,板起面孔说:“你现在正在服丧期内,应该严格遵守古训,怎么能将发结挽得这么高,并用玉簪束发呢?”孔无加胆怯怯地说:“婆母刚去世时,侄女也是用木簪束发的。婆母去世已经一百多天了,加上我是在哥哥、嫂子家里,才改用的玉簪。等回去以后,再挽成木簪也就是了。”
连这样的小事,孔子都要求必须符合封建礼教,在大事上他是怎样做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恩赐重光
在孔府二门内、大堂前有一座周围不接墙垣、形似照壁的屏门。此门由四根圆柱承托着一个华丽的门楼。门楼四角有八个倒垂的木雕莲蕾,人们便根据这一特点,称它为“八角垂花门”。这座门设计巧妙,构造奇特,是建筑学界交口称赞的建筑。它问世几百年来,吸引了许多建筑学家前来观赏和学习。
孔府的九进院落建造在一个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将九道大门全部敞开,可从前一直望到后花园。但是,这个门平时是不开的,犹如屏风将后院的众多门户遮挡得严严实实,因此,它的名字又叫“塞门”。
这种门只有在迎接圣旨和重大庆典时,才在十三声礼炮响过之后,徐徐启开。地上铺着红地毯,钦差大臣从上面走过。所以这种门又叫“仪门”。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种门是尊贵的化身,是等级的象征,只有一代邦君才能立。孔子就曾经因为鲁国大臣季平子家立了这种门,并且八佾舞于庭,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大发雷霆地吼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气愤、恼怒之下,他还极力请求鲁君发兵讨伐,以扫除叛逆之臣。
那么,孔府为什么能立这种“仪门”呢?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曾亲颁“恩赐重光”匾额给孔府,孔府得到皇帝的恩准,才立了这座门,所以这座门又称作“恩赐重光门”。
在“仪门”的门楣上至今还悬挂着朱厚熜亲颁的匾额,红底黄字,上书“恩赐重光”四个大字。重光,原指日和月的光永恒普照,后来用以比喻帝王功德的前后相继,《书经》一书就把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相继比成了“日月之恒”。“重光”的另一个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日有重日也。”在这里,“重光”系指日晕或日珥现象。古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值得庆贺。
重光门的东西厢房,设有六厅。这是仿照国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设立的办事机构,各厅长官由正七品到正六品官充任。这六厅是: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其职能是:管勾厅掌管孔府一百多万亩土地租税银粮的收交,谁家交了租税就由管勾厅的官员在其名字的上方打上一个勾。这种简便、明了、易行的做法,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泛地应用。百户厅负责管理为孔府服役、打杂的奴户。清朝末年,直至民国时期,孔府尚有许多奴户,诸如牛户、猪户、羊户等等。这部分各司其职的专业户,是免除其赋税,专供孔府的各种日常用品的,牛户就是专供孔府在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需的牛肉,还有茶户,甚至嚎丧户等。典籍厅是掌管礼仪、典章制度和御赐书籍的。孔子最尊崇的是周公姬旦制定的周礼。孔府保存的典章和御赐书籍,真可谓多得不计其数。孔庙内的高大全木质结构建筑奎文阁,原来就是专门珍藏御赐书籍的。司乐厅是专管乐学、乐舞生、乐器及舞具的。孔府由于门第尊贵、地位显赫,有时还为皇宫培训、选送乐舞生呢。知印厅是掌管印信和签押公文的,对于一些昭示于民的公告,这可是个至关重要的机构,因为一纸公文一下,对众多庶民和奴户来说,既可能是喜,也可能是忧。掌书厅则掌管文书和档案。说起孔府的文书和档案来,也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在孔府的档案库房内,保存着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民国时期历时四百多年,极其珍贵的档案共计九千多卷,可称得起是揭示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重光门在六厅的包围之中,被苍松翠柏笼罩着,真有点说不尽的古朴、典雅气氛。
站在这里留心观察一番这四合院的每一根屋椽的四方顶端上,都有一个“卍”字。“卍”字原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使用,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在梵文中,它表示“吉祥之所集”,即集吉祥于一处,成了吉祥的化身。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在佛经中,“卍”字也写作“卐”字。在中国,“卍”字出现得也很早,唐朝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特制定此字读作“万”。在孔府这么多椽顶上写着“卍”字,标志着多福、高寿、吉祥,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图案。
德国纳粹党头子希特勒认为“卍”字象征着“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因此,于1920年,将“卍”字用作德国纳粹党的党徽。“卍”字是象征性的符号,善良的人用它作“吉兆瑞应”;而希特勒却使它成了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
福颂九如
《诗经•小雅•天保》篇,是一首给贵族祝福的诗。全诗充满了歌颂和祝愿之辞。诗中写道:“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作者祝福他心目中的这个贵族大福大寿,其事业象高山、如土丘,象山冈、如丘陵,根基坚实,宏伟壮观;其财源犹如大川河流,浩浩荡荡涌来,并且长此以往,永远如此。还把兴旺景象比喻成象月亮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永恒长在,如刚刚升起的一轮红日似地充满了希望。并且唯恐他时间不足,享乐不够,便再三祝愿他“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最后还肯定地说,因为他德高望重,人民没有不拥护他的,愿他得到一切。这首诗连用了九个“如”字,又全是祝福、祝寿之辞,后人便经常引用,并且称祝福、祝寿为“福颂九如”。这样,“福颂九如”也就成了祝福、祝寿的代名词了。
孔府号称天下第一家,又是鼎鼎有名的书香门第。因此有人给孔府题赠了一副对联,也引用了“福颂九如”一语。
“鸿慈普被福颂九如,鹤算长绵仪隆一品。”这副对联现在悬挂在后堂楼前的西厢楼里。
鸿是鸿雁,即天鹅。古人认为,鸿雁是善良仁慈的鸟儿。它喜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甘愿为人们传送书信。在这里引用“鸿慈普被”一语,是比喻孔府象鸿雁一样,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德,把幸福送给千家万户。特别对他世族的人更是如此。孔府因为其门第尊贵,事务繁杂,需要雇用许多仆人。在孔府看来,这些仆人都得到了美差,所以孔府起初是不让外姓人到这里来当差的。孔府认为,这也算是“鸿慈普被”了。但是,仆人毕竟是下人、贱人,所以到了后来,孔府又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一律不准孔氏世家族里的任何人为奴。孔姓人氏若想到孔府里当仆人,则必须改名换姓了。孔子76代孙孔令贻手下有个当差的,名字叫郭顺,他本来就姓孔,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才改名换姓到孔府做了仆人。这只是“鸿慈普被”一语的一层意思,如果把这句话用在孔府本身,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孔府这样高贵的门第,世世代代,每一个人都享受那鸿雁赐的幸福,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一般人都公认松树是长寿乔木,仙鹤是长寿鸟儿。因此,直到今天松鹤还是许多画家用意刻画的形象,标题更是醒目,诸如“鹤寿千年”、“松柏常青”、“松龄鹤寿”、“松鹤延年”等等。“鹤算长绵”一语,意在借喻主人健康长寿。“算”字在这里通“筭”,“算”是古时计数用的筹码。“仪隆一品”中的“隆”字,表示高的意思,所以,“仪隆一品”是说明孔府在朝里,乃至在整个封建社会里,一直占有最高的官位。事实也正是如此,衍圣公不是一品公爵吗?他的夫人不也都是诰命一品夫人吗?将整个下联的意思联起来理解,便是孔府的显赫地位和衍圣公的显赫身份,可以用数以鹤寿来计算,是会长期继续下去的。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作为孔子的后裔衍圣公们得到那么多特权,享受到那么高的待遇,当然希望将这种既得利益维持下去。于是,把这副对联高高悬挂于墙壁之上,可说是美好的愿望呢,也可说是虔诚地祈祷。
若论对福寿一类字眼的体会,恐怕要数慈禧皇太后最深刻了。慈禧究竟擅长不擅长字画,似乎并不被世人所了解。然而,在孔府所珍藏的文物里,倒有许多她落名的草书“寿”字和松鹤延年的画卷。那寿字一个个都是为衍圣公府的诰命一品夫人们祝寿时写的,字体潇洒流畅;那一幅幅松鹤延年图,也是她为同一目的而画的。
高山流水
孔府后堂楼西二间西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镂,本来指可雕刻的钢铁,后来引申为动词雕刻。玉、冰,或者冰玉,都是比喻清润,如泉水至清则似冰玉,还用来形容人的性行如冰之清,如玉之润。旧时,还往往用冰清玉洁来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得象冰一样清明,象玉一样纯洁。在这里,镂玉裁冰是比喻精巧。著是写作、撰述。镂玉裁冰著句,是指用心推敲字眼,写出精巧的对联或诗句。
“高山流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琴曲。其曲名和内容都取之《列子•汤问》中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现存的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此书在解释《高山流水》一曲时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二是指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姓伯名牙,也有人说他姓伯名雅。他非常精于弹琴。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于音律。他听到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曲调后,立刻领略了其中的意思,被伯牙视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再弹琴,没有人能领略其中的含义,伯牙伤心至极,感叹道:“世无知音者。”于是便扯断了琴弦,摔碎了琴,发誓终身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高山流水》的曲子也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伯牙和钟子期也成了人们景仰的知音楷模。伯牙毁琴台在武汉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古籍中关于伯牙鼓琴的传说很多,《荀子•劝学》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古代帝王乘坐的车有十二种,拉这些车和供帝王用的马有六种,所以称作“六马”。六马指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当时规定:“玉路驾种马,戎路驾戎马,金路驾齐马,象路驾道马,田路驾田马,驽马给宫中之役。”“路”字在这里通“辂”字,即挽车。挽车也就是可以牵引拉动的车。玉路是用玉装饰的车,专供皇帝乘坐。玉路驾种马,就是种马拉用玉装饰的车。戎路是兵车,戎马是军马。戎路驾戎马,就是军马拉兵车。金路是用黄金装饰的车,供皇帝乘坐,有时也赐给王子母弟及上公乘坐。金路驾齐马,就是齐马拉用黄金装饰的车。象路是用象牙雕饰的车,供皇帝乘坐。象路驾道马,就是道马拉用象牙雕饰的车。田路是猎车。田路驾田马,就是田马拉打猎的车。驽马是能力低下的劣马。驽马给宫中之役。就是能力低下的马留在宫中使役。“仰秣”是马仰头吹土,有人说这为马笑。“六马仰秣”实际上是形容上述六种马仰首而听的形状。伯牙弹琴能使六种马停止吃草料,仰起头来聚精会神地听他弹琴,可见他弹的曲调有多么优美动听了。
合卺传杯
葫芦的果实成熟后,用锯从中间解开,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半球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瓢。古时候男女成婚时,用这种瓢盛酒,夫妻俩喝交杯酒,客人们相互传杯祝贺,就称为“合卺传杯”,表示婚姻美满幸福,是天作之合。这种瓢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农村中,至今还被广泛地用在日常生活中。
孔令贻结婚时,他的亲戚给他送来了一副对联,写道:“红叶诗成催妆染翰,黄花酒熟合卺传杯。”
“红叶诗成”一语是借用的唐朝著名的巧结良缘的故事。相传唐宣宗李忱年间,舍人(亲近皇帝的属官)卢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宫中的御沟里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一首绝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他看了后不胜感叹,爱不释手,于是便带回家中,将这片红叶放在箱子里。后来,唐宣宗决定放宫女出宫嫁人,卢渥前往择配,恰巧选中了题诗的宫女。两人结婚后,宫女在卢渥的箱子里发现了这片红叶诗,讲明了缘由,卢渥才知道原来题诗的人正是他现在的妻子。两人欣喜若狂,为他们的巧结良缘庆贺不已。
旧时举行婚礼的仪节很多,催妆就是其中的一种。男方选择黄道吉日准备迎娶女方时,要在前一天或者当天清晨采取一些花粉,撒在女方的披肩和帽子上,再派人给女方送去要出嫁的女子就戴上这顶冕冠,披上这个披肩出嫁。女方则送给男方幞头(一种头巾)等物。女子临出嫁时的梳妆打扮叫做“上装”,又称为“上头”。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的冕冠、披巾、头巾之类物品,都是在临上装前进行的这其中含有快梳妆、快上轿、快迎娶的意思,因而称这种仪节为“催妆”。“染”是改变颜色,因为举行催妆仪节所用的冠、披巾、头巾等物都是色彩艳丽的东西,所以连毛笔、乃至整个书房都映红了。又因为旧时一般人都认为“红”是喜庆颜色,故称“催妆染翰”。
黄花,即菊花。菊花多数是深秋才开放。因此,“黄花酒熟”就是指的菊花盛开、美酒酿成的秋高气爽季节。在这样一个美景良辰里,举行天作之合的婚礼,真可谓是十全十美的姻缘了。
家学渊源
对联常用比喻手法。下面这副对联是孔德成结婚时收到的贺礼,也是采用的比喻手法。孔德成,字达生,所以对联的作者徐永昌称孔德成为“达生先生”。
“万化所基人伦冠冕,二南之业家学渊源。”这副对联,上联将孔子的思想比成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世间万物所改变的根本和依据。下联接着说,孔府的家传之学,犹如二南之业,源远流长,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人伦,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人伦一词作了准确而精辟的阐述:“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舒服安逸,如果没有教育,仍然和禽兽差不多。因此,圣人便为此事而担忧,专门设立司徒,主管教育事业,用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来教育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诚挚相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曾经说过:‘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然后再对他们加以提携和教诲。’”
冠冕,是“冠冕堂皇”一词的省略语,有三个含义:一是仕官的代称;二是比喻首位;三是体面。在这里应取“首位”之意。
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即十五国风中的两部分。风就是本土的曲调,如《鄘风》就是鄘国这个地方的曲调,《豳风》就是豳地的曲调。古人称风为曲调也是有根据、有来历的。它来自自然界的风。因为刮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区别,乐曲的音调也就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不同,两者很相似,风是曲调的基础,曲调是风的提高,所以古人便称乐为风。风又有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各种不同方向,古人称之为“八风”。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再加上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等区别,就使得风的声音错综复杂,优美动听。因而,曲调也错综复杂,优美动听。“八风”,就是八方之风,因为它很复杂,加上古人各持己见,说法不尽一样。《吕氏春秋》称东北风为炎风、东风为滔风、东南风为熏风、南风为巨风、西南风为凄风、西风为飂风、西北风为厉风、北风为寒风;《淮南子》则称东北风为炎风、东风为条风、东南风为景风、南风为巨风、西南风为凉风、西风为飂风、西北风为丽风、北风为寒风;而《说文》称东北风为融风、东风为明庶、东南风为清明、南风为景风、西南风为凉风、西风为阊阖、西北风为不周、北风为广莫。另外,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当地风俗的反映,因此便称乐曲为风。
周南,就是指的现在陕西和河南之间的地方;召南,就是现在河南和湖北之间的地方。
《诗经》一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十五国风又是《诗经》中的精华,《周南》、《召南》是十五国风中排在最前面的两部分,后人便以《周南》、《召南》来代表《诗经》,又把《诗经》引申为孔子钻研学问的业绩。因此,钻研四书五经,诗礼传家,便成了孔府的传家之学。
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智力差,不聪明。为此,孔子很是伤心。后来他有了孙子孔伋,孔伋非常聪明,孔子煞是高兴,但当孔伋很小的时候,孔子便因病去世了。因此可以说,孔伋并没有直接从其祖父孔子那里学到多少学问。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曾参全盘继承了他的教育事业,设教授徒,也培养出许多有才能的学生。孔伋就是他的弟子之一,所以在嘉祥县南武山曾庙里,塑有孔伋的塑像从祀曾子。后来,孔伋又全盘继承了曾参的教育事业,也培养出了许多有才能的学生,据说孟子就是孔伋门人的学生。
孔子开创的教育事业,就是这样由他的后人和弟子们相互 交替地传授了下来,形成了有深远影响的孔氏家传之学。
节并松筠
孔府二堂,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中间堂室与通向大堂的过廊连通。走进二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慈禧太后写的几个巨大“寿”字碑和“松鹤延年”石刻,还有清朝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和咸丰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笔迹石刻。举目一望,正堂上方有一块横匾,蓝底黄字,上书“节并松筠”四个大字。
节,通常指人的气节和节操。古《咏史》诗有“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的名句。翻开古代史,官场中追名逐利的人多得不计其数,无功请赏的大有人在,就是那沽名钓誉的也不乏其人。功成受赏完全合乎情理,无可非议,然而却偏偏有人功成不受赏,甚至耻受赏,可见其动机之纯洁,行为之高尚,所以被诗人称为“高节卓不群”,不是庸人俗辈所能够做到的。
“并”字与“同”、“齐”字相同,“松”字自然是指青松,“筠”字原意是单指竹子的青皮,后来引申为竹子的别称,在这里就是专指竹子。青松岁寒不凋,竹子则以其宁折勿弯和“未曾出土先有节”的特性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千百年来,松竹一直被人们用来自比和比人。那么,孔府二堂在天空的当中。“定之方中”就是以定星为中心的意思。联想到顺治皇帝的圣旨,让“衍圣公”孔兴燮“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伤教规”,“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使孔兴燮在孔氏家族中正好起了“定之方中”的作用。这方“节并松筠”的匾额比方谁的德行呢?大概应该泛指孔氏世家族里所有的“圣人”。不过,如果理解为专指孔子的德行也是有道理的。孔子作为一个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曾经设教授徒,删述六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当然,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确是个有气节的人。世人都知道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可是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深知这其中根由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了。
孔子所处的时代,适逢我国历史上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大动乱时期。齐、鲁两国本是姻亲关系,照理讲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的相处下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称雄争霸,两国忽而联盟,忽而征战。公元前500年,齐国国君齐景公派使者到鲁国递交国书,约鲁国国君鲁定公到两国交界处夹谷会盟,以期永世友好下去。鲁定公未知真伪,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最后议定的意见是,一定要去,但必须选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担任相礼。君臣们议论来议论去,一致推选当时为鲁国司寇的孔子担任相礼。因为齐国是相国晏婴担任相礼,鲁国以司寇孔子为相礼,则不合乎当时的礼仪,苦于无奈,担任鲁国相国的季孙斯只好提出暂时让孔子担任相国,以便去承担夹谷会盟时相礼的重任。孔子早就有报效国家的愿望,现在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欣然领命,从多方面做好了准备。
这年夏天,两国约定的会盟日期已到。孔子命右司马申句须和左司马乐颀各率兵车五百乘随鲁定公来到夹谷,在远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又命勇将兹无还带精兵三百乘护驾,浩浩荡荡抵达夹谷。
齐国本无和好诚意,加上有佞臣黎鉏从中挑唆,千方百计侮辱鲁定公。孔子识破了齐国的阴谋,当场挺身而出,力挫黎鉏,公然指责齐景公,终于为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齐景公在夹谷会盟中丢了面子,出了丑,为了显示诚意,只好当场将侵占鲁国的郓、讙、龟阴等领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此后,鲁定公非常器重孔子,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很快把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天天强盛起来。
眼见得鲁国富强起来,一心想争夺霸主的齐景公很是烦恼。黎鉏献计道:“主公既然害怕鲁君重用孔子,何不设法离间他们的关系呢?”齐景公说:“鲁定公把国政交给了孔子,那样相信他,我们怎能离间他们的关系呢!”黎组说:“鲁定公本是个贪财好色之徒,主公何不选上美女80名,良马120匹,派使者送去!鲁定公见到美女和良马,一定会收下。孔子诚知是计,肯定不会让他收。这样,便可以离间鲁定公和孔子的关系。”齐景公点头称善,采纳了黎鉏的主张,照计行事。
经过一番精心的筹备,公元前497年,齐景公向鲁国派来了使者。当齐国使者率美女和良马来到鲁国城南门时,孔子下令让守城士兵紧闭城门,不准放齐国一兵一卒进城。齐国歌女便在城外歌舞起来。
鲁定公得知消息后,心痒难熬,便微服在身,趁夜间混在百姓中,由相国季孙斯陪着,偷偷跑到城门楼观看。这一看,他把孔子的规劝和阻拦全都忘了个一干二净,当即下令放齐国使者带着80名美女和120匹良马进了城。
自从得到齐国的80名美女后,鲁定公整日躲在后宫观赏歌舞,不理朝政,使刚刚强盛起来的鲁国又一天天衰落下去。孔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然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涯。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授他礼品的有,封他官职的有,给予封地的也有,但都因各国国君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而被他拒绝,表现了他的节操,可谓是“节并松筠”。
经写黄庭
孔令贻的亲戚给他题赠了这样一副对联:“经写黄庭超然笔墨,碑传碧落炳若烟云。”
经写黄庭指的是道经《黄庭经》,主要讲道家养生修炼之道,称脾藏为中央黄庭,于五藏之中特重脾土,所以取名《黄庭经》。一说是《黄庭内景经》,为大道玉晨君所作,后来传给魏夫人,共三十六章。又一说是《黄庭外景经》,相传是老子所作,共三篇。此外,还有《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玉轴经》等说法。
《黄庭经》另指法帖名。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亲笔写过《黄庭经》。王羲之的书法自六朝开始就为朝野所重视,唐太宗尤其酷爱他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他父子的书法,当时在社会上流行很广,被世人称为“书圣”。有人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竟然可以入木三分。据说他曾经在一块木板上写了几个字,后来木匠用鉋子刮这块木板时,一直刮了三分,还能看清字迹。
王羲之练书法和以字帖送人的故事很多,《换鹅书》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故事。相传王羲之很喜欢鹅,恰巧山阴有个道士又最擅长养鹅。一天,王羲之慕名前往,去看那道士喂养的鹅。到了道士处,看见道士喂养的一群白鹅,他羡慕极了,当即向道士提出要用高价收买他的白鹅。道士看着他那副着急的样子,说道:“你如果能为我写下《道德经》,我把这一群鹅都赠送给你。”王羲之一听,甚是高兴。于是欣然命笔,一口气将《道德经》写完送给道士。道士也履行诺言,用笼子将一群鹅装好,全部送给了他。《道德经》即《黄庭经》,世传王羲之书《黄庭经》换白鹅,就是指的这件事。其实王羲之书的是《黄庭外景经》。这个典故后来常被文人墨客引用。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元代黄庚在《月屋漫藁杂咏》诗中说:“小迳荒苔人不到,闭门闲学《换鹅书》。”
黄庭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道家称人的脑中、心中、脾中为黄庭,又称自然界的天中、人中、地中为黄庭。后人解释道:所谓黄者,中央之色也;所谓庭者,四方之中也。古人把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黄联系在一起,称青、赤、白、黑、黄为正色,其他颜色一律称之为间色或杂色,四方之中是土,土是黄色,所以称黄色是中央之色。
“笔墨”一词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也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就是指钩、勒、皱、点等笔法;墨就是指烘、染、破、积等墨法,墨的运用还指浓、淡、干、湿等。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和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映发,使其尽量比较完美地描写物象,表达意境,以便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笔墨”一词有时还指文章。在这副对联中,是指的书法。王羲之的《黄庭经》写得那么好,在笔墨运用上当然造诣高深、巧夺天工,所以称作“超然笔墨”。
碑传,指《碑传集》;碧落,指天空。最早的碑石,本来是作为工具用的,其用途有三个:一是指立在宫庙前的竖石,用来观测日影,判断时辰。二是指宫庙大门内拴牲口的石头。三是指用来引棺木入墓穴的石头。古时,人死后装殓于棺木中。挖好墓穴下葬时,在墓穴两头一头栽一根石条,在石条上方凿一个圆洞,将一根木头穿进去,把两根石条连起来,就成了一个杠杆。人们将棺木抬到墓穴边上,用两条绳索从棺木底下穿过,将棺木兜起,再将四个绳头从杠杆上面抛过去,用力拉起,棺木便垂在墓穴正上方。然后,再将绳索慢慢松下,棺木就稳稳当当地葬在墓穴中了。最后,把绳索抽出,用土掩埋好,就成了坟墓。在我国现存的汉碑中,往往可发现上方有个圆孔,这便是石碑作为工具的明显特征。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上面所说的埋葬方式只是平民百姓所用的方法,那些仕宦大夫们则用四根石条,组成两个杠杆。
这是早期的墓葬方法。后来,有的人在石条上刻上字,标明是谁的坟墓。再往后,就逐渐发展到记写墓志铭。这样,本来作为工具使用的石条,就成了歌功颂德的墓碑了。《碑传集》共有两部,一部全名叫《名臣碑传琬琰集》,宋代杜大珪编,共一百零七卷,集录了宋代自建隆年间到绍兴年间的名臣碑传。另一部全名叫《百家献徵录》,后改名为《五百家银管集》,清朝钱仪吉撰,共一百六十卷,集录了从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名人文集中的碑传文字。
孔府历代是至高无上的衍圣公府,其主人都是圣人,其功勋可与老天比高低,故称“碑传碧落”。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在这里,用来比喻衍圣公孔令贻的功德象烟云一样显著。
这副对联,上联极力赞扬孔令贻之才华,下联着意歌颂孔令贻的功德,是典型的歌功颂德之辞。
九德官人
什么叫“九德官人”?“九德官人”指的是谁?从孔府前上房东二间西墙壁上悬挂的一副对联上,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六书同文五礼明道,八能言事九德官人。”
“六书”有两个含义:一是汉代学者分析小篆字体的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条例。二是王莽变秦的八体书为汉的六体书。“同文”即文字相同的意思。《中庸》中有“車同轨,书同文”的说法。孔庙中的第五个大门,就叫同文门,也是取的上述意思。
“六书”一词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汉书.艺文志》才开始列六书名目,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开封人郑众在《周礼解诂》中也列有六书之名,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召陵人、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第一次对“六书”下了定义,并举出实例,对后代影响很大。他在该书中说:“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左扌右为),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这是“六书”的第一个含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不符合秦国文字的齐、楚、韩、赵、魏、燕等六国文字,定全国的书体为八种:一为大篆、二为小篆、三为刻符、四为虫书、五为摹印、六为署书、七为殳书、八为隶书。汉代元城人王莽变秦朝的八体书为六体书,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等六种字体。这是“六书”的第二个含义。在这副对联中,“六书”就是指的这六种字体。
明道,就是申明道理。“五礼明道”是指五种礼仪可以申明道理。古代指祭祀的事情为吉礼,指冠婚的事情为嘉礼,指宾客的事情为宾礼,指军旅的事情为军礼,指丧葬的事情为凶礼。这五种事情的礼仪合起来就称为“五礼”。“五礼”又指公、侯、伯、子、男等五等人之间的礼仪,还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五等人之间的礼仪。
对君主谈论政事,或者上疏进谏称作“言事”。“八能言事”指具有八种本领的人同国君谈论政事。古代统治者要求其臣属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有六能、七能、八能,乃至九能等等。孔子自己能够率先做到,并要求弟子们都能学会的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也就是“六能”。当然,由于各人的要求不同,加上理解的不同,六能、七能、八能、九能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八能”所包含的大体内容如下:第一能是:“建邦能命龟。”在古代统治者看来,建国安邦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必须通过占卜算卦来选定黄道吉日,因此要求其臣属必须做到
“建邦能命龟”。命龟就是占卜。第二能是:“田能使命。”田是古代主管农事的官。“田能使命”,就是能胜任管理农事的一切任务。第三能是:“作器能铭。”铭是将文字刻在器物上,称述某人的生平功德,使其流传于后世,或者作为座右铭,用以自警。古代多数都将这种铭文刻于钟鼎上,秦汉以后,也开始刻在石碑上,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称刻有文字的石碑为墓志铭。作器、刻铭皆是手工艺人干的活计,因此,“作器能铭”又可以引申为管理手工业者。第四能是:“使能造命。”使是出使外国,造命是完成君主的使命,即受君主委派出使他国办理外交,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第五能是:“升高能赋。”赋是田地税,在这里应理解为征收田地税。征收田地税本来是低官微职做的事情,但是即使已经晋升为高官厚禄的人,也应该懂、应该会征收田地税。第六能是:“师旅能誓。”师旅是派兵打仗,誓是出征时告诫将士的话,也就是说,在派兵出去打仗、为国家的利益而争战的时候,能有充分的理由和富有说服力的言辞动员全体将领和士兵保持旺盛的斗志,去为国家战斗,直至牺牲自己的性命而在所不惜。第七能是:“山川能说。”古人认为,山川是某一个地方的主要标志,所以往往泛指一地或者一个境界为山川。说,游说,即劝说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这是古代圣明贤达的帝王们经常采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劝说某地首领归顺自己,要比用武力征讨效果更好,因为这样做更容易使归顺者心悦诚服。第八能是:“丧纪能诔。”诔是陈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基本上等同今天的悼词。人死治丧,古已有之,但是,古代治丧的礼仪和规矩很多,也很严格。如有“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的说法。春秋时期规定,身份低贱的人不能为身份尊贵的人致悼词,年轻的人或晚辈不能为长者致悼词。因此,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2月8日去世后,是由当时的鲁国国君哀公致的悼词。(“孔子卒,哀公诔之。”)鲁哀公不仅为孔子致了悼词,主治丧事,而且在孔子死后第二年,就把孔子住过的三间屋子改造成庙宇,开始了祭孔。
以上八种本领就称作“八能”。如果说“九能”的话,还要加上“祭祀能语”。古人对言与语区分得很明确,称自言为言,与人交谈为语。“三年之丧,言而不语。”也就是说,父母去世后,在三年服丧期间,只能自言自语地说话,而不准同别人交谈说话。可见古代有些礼仪实在是太古板、太教条了。“祭祀能语”就是在主持祭祀的时候能按照礼仪规定讲话。孔子是个比较讲究现实的人,他非常重视正在社会中活动的人,而不重视人们死后变成的所谓“鬼”。他本来很重视祭祀,也很擅长祭祀,并且从幼年起就十分喜爱祭祀活动,成年后又多次到周公庙去学习过祭祀,但是在他所提倡的“六艺”中,并没有将祭祀列为一条,而是包含在“礼”中。
“九德官人”,就是具备九种品德的官人。在古籍中谈到“九德”的很多,所列的“九德”也不尽相同,《逸周书•常训》中称“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为“九德”。“官人”一词有三个意思:一为授人以官职的人,即能做到知人善任的人就可以做大官了(“知人则哲,能官人”)。二是指做官的人。三是泛指官吏,即文武百官。因为这副对联是孔令贻的亲戚送给他的,所以在这副对联中,“官人”就是指的孔令贻。
孔府年节对联
孔府的年节对联有严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辞,但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现选录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春节对联,并加以简要注释,以飨读者。

北阙①颁②光华③玉律④金仪⑤旋转万年新日月
东山迎瑞霭⑥龙章⑦凤綍⑧炜煌⑨九命⑩旧冠裳
地点:大堂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三节。
注释:①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们等候朝见天子或上书奏事的地方。②颁,发布。③光华,光采明丽。④玉律,用玉制做的标准定音器。也有用竹子制做的。⑤金仪,浑天仪,一名“铜仪”,又名“铜浑”。⑥瑞霭,祥云。⑦龙章,龙形图纹,古时候用于帝王诸侯的礼服或王侯仪卫旗帜及军旗等。用于衣服,称作“龙衮”;用于王侯仪卫旗帜,称作“龙旗”;用于军旗,就称作“军旗”。⑧凤綍,绘有凤凰的旗帜。綍,丝绳。⑨炜煌,鲜明光亮。⑩九命,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作“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

日丽鹓行①欣至止
风和鸿衎②肃③观瞻④
地点:东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鹓(yuān)行,指朝班。②鸿,大;衎(kàn),快乐。③肃,恭敬。④观瞻,看,观望,观赏。

入告①谟猷②频就③日
赓歌④喜起每瞻云
地点:西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入告,向上报告。②谟猷(móyóu),谋划。③就,趋。④赓(gēng)歌,作歌和唱。

丽天①瑞霭元辰②起
盛世③阳春④大地回
地点:东便门。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丽,附着。丽天,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是附着在天上,象草木附着在土地上一样。在这副对联中,丽天是形容天气晴朗而美丽。②元辰,元旦,又指吉利的时日。因为这是新春对联。所以在这里特指春节这一天。③盛世,兴隆盛达。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运逢开泰①祥光绕
时际雍熙②瑞气临
地点:西便门。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开泰,亨通安泰。亨通,通达顺利。②雍熙,和乐,形容上下和睦、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象。

璿衡①珠斗②烁③春光飞下九天④湛露⑤
玉烛⑥金瓯⑦绵⑧圣泽⑨扬来亿载荣波
地点:三堂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二节。
注释:①璿(×uán),“璇”字的古体字,又作“琁”,美玉名。衡,用玉制做的结冠冕于发髻上的横簪。璇衡,是“璇玑玉衡”的略语。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我国古时测量天体坐标的仪器,即“浑天仪”的前身。另一种说法是,指“北斗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或作“瑶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称为“斗魁”,又名“璇玑”;玉衡、开阳、摇光称为“斗杓”,即“斗柄”。②珠斗,即北斗星。③烁(shuò),发光。④九天,中央与八方。《吕氏春秋•有始》称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在这里,“九野”即指“九天”。《淮南子•天文》称西方“颢天”为“昊天”。《尚书•考灵曜》称东方为“皞天”,称西方为“成天”,称南方为“赤天”,其他皆与《吕氏春秋》的说法相同。⑤湛露,浓重的露。⑥玉烛,四季气候调和,风调雨顺,指国君的德行美得象洁白的玉一样,可致四时和气之祥。⑦金瓯,用黄金制做的盆盂一类的容器,在这里用以比喻国家疆界的完整和强固。⑧绵,久远而连续不衰。⑨圣泽,君主时代尊称帝王为“圣”,圣泽就是指圣上的恩泽。

椒颂①凝②休日③丽光④连凫岫⑤
桃符⑥献瑞春⑦融⑧花接杏坛⑨
地点:三堂内檐柱。
格式:丹红,长二节。
注释:①椒颂,椒指花椒,汉代后妃居住的宫殿,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称作“椒房”或“椒室”,主要是取其温暖有香气,兼有多子之意。椒颂,是指对椒房的称颂,实际上是对椒房中居住的人的称颂。②凝,声调徐缓。③休日,假日,休沐日。④丽光,美好的春光。⑤凫岫(fú×lù),凫,凫绎,指邹县境内的凫山和峄山,峄山古称绎山;岫,峰峦、山谷,也指山洞,邹县峄山有许多深邃的洞穴,号称“三十六洞天”。在这里,“岫”字是指峰峦。⑥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tú)、郁垒(“垒”字又作“櫑”字)二神,能食百鬼。因此,过去有许多人于农历大年初一,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二神于其上,挂在大门上,用以驱鬼辟邪。从五代后蜀开始,在这种专做的桃木板(又叫桃符板)上书写对联,后来又改用纸,逐渐演变成春联。由此可见,在这副对联中,桃符也就是指的对联。⑦瑞春,瑞,祥瑞,古人附会自然界出现的种种现象为吉祥之兆,称作“瑞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给人以蒸蒸日上的感受,所以人们便将初春称为“瑞春”。⑧融,明亮,和顺,和谐之意。⑨杏坛,指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相传孔子曾在这里设教授徒。典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原指泽中高地。这本来是庄子写的一则寓言,但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一生有弟子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人便根据庄子讲的这则寓言故事,在孔庙大成殿前修建了一座杏坛。杏坛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里面有金代书法家党怀英写的篆书“杏坛”碑和清朝乾隆皇帝的“杏坛赞”碑。坛周围植有杏树数株。因为孔府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故称“融花接杏坛”。

淑气①融和梅柳芬芳先应令②
绮露③明媚④宫墙⑤金碧⑥早腾⑦辉⑧
地点:司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二节。
注释:①淑气,温和之气。②应令,应,相应,适合;令,时节,古代以十二个月分别记述应该施行的政令,叫月令,后来沿用为季节之称,如春季称“春令”,冬季称“冬令”等等。③绮露,美丽晶莹的露珠。④明媚,光净美好,艳丽悦目。⑤宫墙,房屋的围墙。⑥金碧,形容彩色照人眼目。⑦腾,升、上、跳跃。⑧辉,同“煇”,指光,如“增辉日月”,就是为日月增光。

和风①调②玉律
瑞霭长仙芝③
地点:西过道门。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和风,春天温和的微风,又借指情意温厚。②调,调和,调节。③仙芝,灵芝,菌类植物的一种,夏、秋季湿润的气候下易于生长.古人认为灵芝是“瑞草”,故称“仙芝”。

五福①敛②洪畴③奕世④爵颁公一位
九如赓小雅⑤盈庭⑥福应日初升⑦
地点:内门抱框。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六分,长五尺半。
注释:①五福,旧时所说的五种幸福:一是寿,即长寿;二是富;即富贵;三是康宁,即健康安宁;四是攸好德,攸(yōu),语助词,“攸好德”,即有好的德行;五是考终命,亡父曰考,“考终命”就是父亲善终。②敛,收聚。③洪畴,洪,大;畴,田地。④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孔子的嫡系后裔几乎世世代代受封,自从四十六代孔宗愿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被封为衍圣公以后,则有了固定的世袭爵位,从明洪武朱元璋把衍圣公提升为一品公爵后,世代皆为一品公爵,故称“奕世爵颁公一位”。⑤九如赓小雅,“九如”指《诗经•小雅•天保》中的一连九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赓是作和歌唱,《天保》是《小雅》中的一篇,所以称作“九如赓小雅”。⑥盈庭,盈,充满;庭,房屋前面的地方,即庭院。⑦应日初升,随日初升。
十一
庆衍①麟祥北斯男于则百②
服华③龙衮④荷⑤列爵于维⑥三
地点:照格。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二分,长五尺。
注释:①庆衍,庆,幸福,《易经•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衍,丰饶,富实。②则百,对多子的称颂之辞,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③服华,服,穿着,衣服;华,美观,华丽。④龙衮,绘有龙形的官服。⑤荷,担任。⑥维,乃。
十二
五福集新春喜听儿孙歌令善
九章①应命服②荣符③冠诰④永安宁
地点:内上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宽八寸八分,长六尺半。
注释:①九章,古代帝王服饰的九种图案。九章就是:“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以絺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九章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指古代指挥行军的九种旗章,旗上有日、月、龙、虎、鸟、蛇、鹊、狼、鸡九种图案。举日章则日行,举月章则夜行,举龙章则行水,举虎章则行林,举鸟章则行陂,举蛇章则行泽,举鹊章则行陆,举狼章则行山,举鸡章则载食而驾。在这副对联中应取前者之意。②命服,古代帝王按等级赐给公侯到卿大夫、士的服装。③荣符,符是古代帝王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荣符,即光荣地获得这一凭证。④冠诰,冠,帽子的总称;诰,上告下称“诰”。
十三
褕翟①荣辉光绕潘舆②陈③圣善④
珩璜⑤绕响歌盈帷幔⑥颂劬劳⑦
地点:东间门框。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长七尺。
注释:①褕(yú)翟,翟是用作服饰或舞具的雉羽,榆翟是羽毛装饰的衣服。②潘舆,晋代潘岳被革除长安令,改任博士,以母亲有病为理由辞官不做,作《闲居赋》,有“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之语。后人便因此以“潘舆”一词作为敬养二老的典故。③陈,上言,述说。④圣善,聪明贤良。《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后人因此将“圣善”一词作为对母亲的美称。⑤珩(héng)璜,珩、璜都是佩上面的横玉,形如残环,或有折角,用在佩上方的称“珩”,用在下方的称“璜”。⑥帷幔,帐幕。⑦劬(qú)劳,劳苦,劳累。《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人根据这首诗的意思,便以“劬劳”作为专指父母养育子女的劳苦。
十四
义①立②礼游郓国③仪型④传内则⑤
春和秋洁圣门家训本⑥周南⑦
地点:西间抱框。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长七尺。
注释:①义,礼仪、容止。②礼,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③郓,春秋时期鲁国郡邑郓邑,即现在的郓城县。④仪型,又作“仪刑”,犹言法式,作为模范。⑤内则,《礼记》篇名,杂记古代贵族妇女侍奉父母、舅姑的礼节,也兼及贵族家庭中子弟侍奉长者的礼节。⑥本,原始,本原。⑦周南,《诗经•国风》中有《周南》。旧说,周南是周朝时期南国的民歌;一说指用南国的乐调写的歌,不全是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至江汉一带的地区;一说周南是指陕西以东所有的地方,也有人说周南是现在陕西省和河南省交界的地方。
十五
珩哕璜锵①和淑气②
风仪③麟趾④集新年
地点:东一间。
格式:松笺。
注释:①珩哕璜锵,珩、璜都是饰玉;哕(huì)、锵都是有节奏的车铃声,此处是形容玉佩有节奏的声音。②淑气,温和之气。③凤仪,凤凰的仪态。④麟趾,《诗经•周南》有《麟之趾》篇,主要歌颂周文王的子孙、宗族的功德,后人便因此以“麟趾”颂扬宗室子弟之词。
十六
重闱①福集宜春字②
元旦祥开永寿图
地点:东二间。
格式:松笺。
注释:①闱,宫中小门,也指庙门;后妃居处称“宫闱”;父母居室称“庭闱”;旧称试院为“闱”。②宜春字,即宜春帖,旧时立春日祝颂新春的帖子。
十七
彩旛①新剪宜春字
彤管②长歌介福③篇
地点:西一间。
格式:松笺。
注释:①旙(fān)长方而下垂的旗子,如长旛;也是旌旗的总称,如旗旛招展。②彤(tóng)管,彤,朱红色,彤管,即红管笔。《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古代女史以红管笔记功书过,后人便因此用“彤管”作为女子的文墨之事。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③介福,大福,洪福。《诗经•小雅•楚茨》篇有“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的颂词。
十八
彩遗金胜欢心洽①
香袅②椒盘称意多
地点:西二间。
格式:松笺。
注释:①洽,协和、和睦。②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十九
露浓画槛金芝茂
日暖瑶阶①玉树繁
地点:东卷拥抱框。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半。
注释:①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瑶阶,雕饰华丽、结构精巧、象玉石砌成的台阶。
二十
旭日当窗翠竹葱笼云作幄①
春风②及第③红梅馥④柳锦为堂
地点:东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宽八寸四分,长二节。
注释:①幄(wò),帐幕,在旁边的称“帷”,四面合起来象屋宇的叫“幄”。②春风,比喻温和可亲的气象或境界;也用以比喻帝王的恩惠;还用以比喻良师的教导。③及第,科举应试中选。④馥,香气。
二十一
保泰迎禧瑞气氤氲①春景丽
迓②麻③集庆祥光转运日华④新
地点:西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宽八寸四分,长二节。
注释:①氤氲(yīnyūn),同“絪缊”,气与山色混合动荡的形状。②迓(yà),迎接。③庥(xlū),庇荫。④日华,太阳的光华。
二十二
喜见桃符迎丽景
祥开麟绂①兆华年②
地点:内门外东角门。
格式:丹红笺,宽五寸,长五尺五分。
注释:①绂(fú),同“韨”,系印的丝带。②华年,青年时代,犹言青春。李商隐《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忆昔佳句。
二十三
檐禽耒寿带
砌香种迎春
地点:库房门。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三分。
二十四
五云①迎晓日
万福②集新春
地点:又东角门。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三分。
注释:①五云,青、白、赤、黑、黄五色之云;又指五色瑞云。这里当取后者之意。②万福,多福。
二十五
柏饮①芳辰②迓景福③
椒吟④献岁⑤集繁⑥禧⑦
地点:西南门。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五分。
注释:①柏饮,即饮柏酒,古代风俗,因为柏树叶子岁寒不凋,所以用柏树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长寿。②芳辰,美好的时刻。③景福,大福。④椒吟,椒,椒房;吟,吟诵。⑤献岁,进入新的一年,等于说:“新的一年开始了。”⑥繁,多、盛,如繁星、繁花等。⑦禧,幸福,吉祥。
二十六
松柏当庭秀
芝兰绕砌香
地点:库房。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三分。
二十七
荣光①生福地②
瑞霭护春帏③
地点:又西角门。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三分。
注释:①荣光,五色云气,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②福地,安乐之地。③春帏,也称春宫,太子的宫室,有时也指太子。春宫还指淫秽的图画。春宫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方青帝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前者之意,即指孔府的内室。
二十八
天地清宁①性道内自有太和②弥③宇宙
圣明④作述⑤开辟耒永承恩眷⑥及云孙⑧
地点:永命堂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二节半。
注释:①清宁,语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后人以清宁指时世清明太平。②太和,中国哲学术语。“太”本作“大”,原出《易经.乾.象辞》:“保合大和,乃利贞。”宋朝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所以“太和”实际上也就是指的“道”。简而言之,“太和”是古代指阴阳会和、冲和的元气。③弥,遍、满。④圣明,封建社会称颂皇帝或临朝皇后、皇太后的套词,极言其英明,无所不知。⑤作述,创造,传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后人因称父子为“作述”。⑥恩眷,受皇帝恩遇、宠爱。⑦及,达到。⑧云孙,八代后之孙。
二十九
才调风流抱宋艳班香之藻丽
文思①睿发②壮潘③江陆海之波澜
地点:东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二节。
注释:①文思,作文章的思路。也指功业和道德。②睿,明智,智慧。③潘,水溢出。
三十
奎壁①发辉光②宝气絪缊流翰墨③
云霞腾藻采④龙文⑤璀璘⑥列图书
地点:西房檐柱。
格式:丹红笺,长二节。
注释:①奎璧,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首宿,有星十六颗,以形似胯而得名。因奎星屈曲相钩,象文字之笔画,所以谈及文章、文运时,也多用“奎”字,如过去称皇帝所写的字为“奎书”。“奎”俗又讹作“魁”。②辉光,“辉”同“煇”,光辉。奎璧发辉光,即玉璧象奎星一样发出光辉。③翰墨,笔墨。④藻采,文采。⑤龙文,比喻有才能的儿童或龙形的花纹。⑥璀璘,光辉灿烂。
三十一
百笏①堂中盈彩凤
万年枝②上集新莺
地点:外门。
格式:松笺。
注释:①笏(hù),朝笏,也叫“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作为指画和记事之用。②万年枝,植物名,又名“千年蒀”。多年生常绿草木,经冬不凋。
三十二
日丽华堂莺歌燕笑
春融绣幕风舞鸾①翔
地点:后堂楼门框。
格式:丹红笺,长七尺。
注释:①鸾,传说中象凤凰一类的鸟。
三十三
祥凝①鸿案②三春③丽
恩荷④龙纶⑤一品⑥荣
地点:后堂楼东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九寸五分。
注释:①凝,聚。②鸿案,东汉人梁鸿,家中贫穷而有节操,很好学,娶妻孟光。梁鸿曾因家中贫穷而到吴国为人春米。每当回到家中时,孟光做好饭,总是用托盘恭恭敬敬地端给他吃。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典故称作“鸿案”和“举案齐眉”,用以比喻夫妻和好相敬之词。③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有时也单指春季的第三个月。还指三个春天,即三年。④荷,承受。⑤龙纶,皇帝恩赐给的官印。纶,青丝绶,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⑥一品,自三国、魏以后,官分九品,一品最高,称作“极品”。孔子的嫡系后裔从明洪武朱元璋开始擢升为一品公爵。
三十四
金花宠贲①九天②诏
玉蕊欣赏三日羹
地点:后堂楼东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九寸五分。
注释:①宠贲,犹言“宠赐”。②九天,比喻皇宫,言其深远。在这里引申为皇帝。
三十五
绮窗日暖调琴瑟
绣阁风和发蕙兰
地点:后堂楼西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九寸五分。
三十六
西阶洗爵①传家政②
北阙颁鸾承国恩③
地点:后堂楼西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九寸五分。
注释:①洗爵,洗刷祭器。②家政,家事,家务。③国恩,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权力者,他成了国家的化身,所以此处的国恩,实际上就是指的皇恩。
三十七
节起三元①椒颂②辛盘③耒百福
恩承九命桓圭④衮冕⑤续千秋⑥
地点:前堂楼后座抱框。
格式:丹红笺,宽四寸,长六尺六寸。
注释:①三元,农历正月初一。初一日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所以称“三元”。除此之外,三元还有许多含义:一是唐朝人称农历的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二是指天、地、人为三元,唐朝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有“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的句子,此处“三元”即指天、地、人。三是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一周始,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四是封建社会进行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依次是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这副对联中,应取前者之意。②椒颂,取晋代刘臻妻陈氏的典故。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后人因以用“椒颂”作为新年祝词。③辛盘,旧时元旦迎春,以葱、韭、蒜等辛菜作食品,称为“辛盘”。④桓圭,周朝的礼仪规定,用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的等级,公执桓圭。⑤衮(gǔn)冕,衮衣和冠冕,古代帝王和大夫的礼服和礼帽。⑥千秋,一年有一秋,千秋即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三十八
画阁风和花开富贵
锦堂春暖竹报①平安
地点:前堂楼门框。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五分,长八尺。
注释:①竹报,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卫公李德裕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巢,逸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后人称家书为“竹报”。
三十九
大富贵益寿考
长欢乐宜子孙
地点:前堂楼东外间。
格式:丹红笺。
四十
箕裘①事业辉②金屋③
钟鼎④家声⑤振玉堂⑥
地点:东二间。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箕裘,指继承父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良弓,指冶金、造弓的能手,其子弟习见多闻,所谓“门里出身”,善于继承祖业。②辉,光,此处作动词,即为金屋增光的意思。③金屋,极言房屋之华丽。汉武帝为太子的时候,长公主想把女儿许配给他,问道:“阿娇好不好?”汉武帝说:“好!如果能得阿娇为妻,我一定盖一座金屋让她住。”④鐘鼎,古铜器的总称,上面多有记事表功的铭刻文字。古代以鐘鼎为重器,所以鐘鼎是富有和书香门第的象征之一。⑤家声,家世的名声。⑥玉堂,有五个含义:一是宫殿的美称。二是汉代殿名。三是唐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四是仙人的居室。五是泛称富贵之宅。此处应取第五的含义。
四十一
堂上金樽①添寿酒
阶前玉树②长新枝
地点:东三间。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金樽,金杯。②玉树,传说中的仙树;也指槐树,白雪覆盖之树;还用以比喻姿貌秀美、才干超群的人。此处指槐树。
四十二
绮阁①春融双彩风②
珠帘睛卷百花狮
地点:西外间。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绮阁,雕画美观的楼阁。②彩凤,比喻才貌超群的女子。
四十三
居之安日占万福①
修厥②德天赐百男③
地点:西二间。
格式:丹红笺。
注释:①万福,多福。②厥,代词“其”。③百男,百子,即多男。
四十四
绣阁春融成丽景
瑶阶日暖度春风
地点:前东楼门扇。
格式:丹红笺,宽九寸五分,长三尺七寸。
四十五
五色①斑衣②歌燕喜
九命湛露③锡④鸿恩
地点:前西楼门扇。
格式:丹红笺,宽九寸五分,长三尺七寸。
注释:①五色,青、黄、赤、白、黑色。②斑衣,彩衣。③湛露,《诗经•小雅》篇名,记述天子宴请诸侯的事情。④锡,通“赐”。
四十六
道德①光华②温润玉
文章品藻③吉祥花
地点:前上房东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八寸五分。
注释:①道德,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②光华,光采明丽。③品藻,鉴定等级。
四十七
闭户著书多岁月
挥毫落纸如云烟
地点:前上房东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八寸五分。
注释:云烟,比喻运笔挥洒自如。
四十八
饮人醇德①金茎露②
居身常抱玉屑③清
地点:前上房西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八寸五分。
注释:①醇德,醇通“淳”,醇德,即淳厚的品德。②金茎,花名。唐朝苏鹗《杜阳杂编》下:“又有良金池可方数十里……更有金茎花,其花如蝶,每微风至,则摇荡如飞。妇人竞采之以为首饰。且有语曰:‘不戴金茎花,不得在仙家。’”③玉屑,纸名,蜀有玉屑纸。
四十九
常存屋漏无欺念
莫受人家损德钱
地点:前上房西间。
格式:丹红笺,宽一尺,长三尺八寸五分。
五十
散步雕栏锦箧①携来参往训
清吟绣阁鬘②花香里证前因
地点:东佛堂楼。
格式:丹红笺,宽七寸,长六尺。
注释:①箧(qiè),箱,大曰箱,小曰箧。②鬘(mán)花,茉莉花,佛书名为鬘华,可饰鬘,所以取名鬘华。鬘,缨络。
五十一
食德饮和唯借炉香一炷
戴高履厚永期家庆千年
地点:天地。
格式:丹红。
注释:①食德,享受先人余荫。②饮和,本意是自得其和,此处是施恩泽之意。③戴高履厚,高的是天,厚的是地,犹言生于世间,顶天立地。
五十二
绿窗青销明珠箔
紫阁朱门敞翠屏
地点:慕恩堂东间。
格式:丹红笺,长三尺五寸。
五十三
千秋世业传诗礼
九命金章耀衮桓
地点:慕恩堂西间。
格式:丹红笺,长三尺五寸。
注释:①诗礼,孔鲤学《诗经》、《礼记》的典故。②衮桓,上朝的礼服和桓圭。
孔府西学对联
孔府西路前后九进院落,是历代衍圣公学诗习礼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故曰“西学”。西学中现存的对联,多数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

鸟语花香又是阳春①景色
家祥人寿欣逢新正②光荣
地点:红萼轩。
格式:宽四寸二分,长六尺。
注释:①阳春,温暖的春天。②新正,指新年正月。

晓露抱金茎拣墨试磨新赐砚
春风留玉座①焚香②还读旧传经③
地点:红萼轩抱柱。
格式:宽八寸,长五尺六寸。
注释:①玉座,皇帝的御座。②焚香,烧香。③传经,传授经学。《元史•李好文传》:“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

柳绿桃红万物逢春皆得意
鸢①飞鱼跃一年开始各飞腾
地点:红萼轩西房门。
格式:宽二寸五分,长五尺六寸。
注释:①鸢(yuān),鸷鸟名,俗称鹞鹰,老鹰。

天眷①龙光②匪懈③精勤惟就学
祖谟④燕翼⑤大成似读在横经⑥
地点:忠恕堂。
格式:挂对,宽一尺,长七尺零三分。
注释:①天眷,上天的关心、爱护和恩眷。②龙光,恩宠荣光,犹宠光。③匪懈,不懈。匪,同“非”。④祖谟,祖上的谋划。谟,谋划。⑤燕翼,为子孙谋虑。燕,安,翼,敬。⑥横经,听讲时横陈经书。

碧梧翠竹标清望①
霁月光风②见雅怀
地点:忠恕堂西房。
格式:挂对,宽七寸二分,长四尺四寸。
注释:①清望,清白的名望,谓家世清白,为人所敬重。②霁月光风,雨过天晴后的明月,天朗气清时的和风,用以比喻人的胸襟开朗、心地坦率或政治清明。《宣和遗事》元集:“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雪洒梅花知品格
霞明①凤尾②见词章
地点:忠恕堂东房。
格式:挂对,宽七寸二分,长四尺四寸。
注释:①霞明,彩云。云气因日光斜射而呈现红色曰“霞”。②凤尾,凤尾松,又名铁蕉,俗名铁树。

晓露绿滋书带草①
春云红润笔床②花
地点:忠恕堂东房外。
格门:挂对,宽六寸五分,长四尺四寸五分。
注释:①书带草,即沿阶草,叶坚韧胜过一般的草,相传汉代郑玄的门下用此草束书,所以取名“书带草”。②笔床,放毛笔的文具。南朝人陈徐陵《玉台新咏•序》记载:“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明朝屠隆《文具雅编笔床》称:“笔床之制,行世甚少。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如一架然,可卧笔四矢。以此为式,用紫檀乌木为之,亦佳。”

承家世禄先循礼
报国崇文①祇②读书
地点:安怀堂。
格式:挂对,宽一尺,长五尺三寸。
注释:①崇文,推重、崇尚文。②祇,(zhǐ),同“只”,仅仅。

万花深处松千尺
众鸟喧时鹤一鸣①
地点:花园后门。
格式:宽一尺,长三尺八寸。
注释:①鹤一鸣,即鹤鸣。《易经•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人截取其义,称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为“鹤鸣之士”。有鹤鸣则说明皇帝用人不当,有贤人在野而没被启用;无鹤鸣则说明皇帝用人得当,贤人皆出仕于朝。

得趣在山林以外
观人于取舍之间
地点:小南屋。
格式:宽一尺,长三尺八寸。
十一
东趋家庭①学诗学礼承旧业
西瞻祖庙②肯堂肯构属何人
地点:新学屋檐柱。
格式:宽八寸五分,长五尺二寸。
注释:①东趋家庭,孔府三路布局,中路是衍圣公办理公务和居住的地方,西学在中路之西,故称“东趋家庭”。②西瞻祖庙,孔府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孔府在东,孔庙在西,故称“西瞻祖庙”。③肯堂肯构,比喻子承父业,肯堂、肯构也可以单用,意思与“肯堂肯构”相同。
十二
数丛寒翠门前竹
几卷馨香壁里经①
地点:竹子园门。
格式:宽八寸五分,长三尺六寸。
注释:①壁里经,又称“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扩建宫殿,在夹墙壁中得古文《尚书》和《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因为都是从壁中取出来的,所以称作“壁中书”。书中字体都是周朝时代的古文,晋人称为“科斗文”。相传是孔子九世孙孔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偷偷保存下来的。
十三
凤凰麒麟在郊薮①
珊瑚玉树交枝柯②
地点:学门挂对。
格式:宽五寸,长四尺。
注释:①郊薮(sǒu),邑外为郊,郊外为野,统称郊野;薮是水浅草茂的泽地。②枝柯,树枝。
十四
三径①飞红迟鹤梦
一庭涵②碧润鹅经③
地点:串廊门。
格式:挂对,宽四寸,长三尺七寸。
注释,①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在院中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来常用“三径”来比喻家园。②涵,包容,沉浸。③鹅经,王羲之写的《黄庭经》,又称作《换鹅经》、《道德经》等。此处指书法。
十五
图书日赏名贤绩
彝鼎风生太古①香
地点:旧学门心。
注释:①太古,远古、上古。
六代含饴
在孔府三堂内正上方,也悬挂着一方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个大字。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十一日,为孔子七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氏而题写的。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早婚、早育、多子女,是最幸福的事情,若能达到祖孙几代欢聚一堂,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长者健康长寿,膝下子孙满堂,则更是乐享天伦了。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里,一般的家庭,只能达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就已经不多了,五世同堂极为罕见。然而,孔子的七一代孙孔昭焕却上有高祖母,下有子女,达到了六世同堂。在乾隆皇帝看来,孔子的后裔能够得到这种幸福,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赞颂和庆贺的事情,于是便欣然命笔写下了这方匾额。
“饴”原指用麦芽制成的糖浆、糖稀。在这里专指甜美,“六代含饴”即指六世同堂这件事令人由衷地感到幸福。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现在已传到七十九代。在孔子的这七十多代子子孙孙中,有许多身居高官者,地位非常显赫。这样著名的书香门第和豪门贵族,要钱有钱,要势有势,最担心的莫过于没有人继承祖业。
在孔子的嫡系后裔中,曾有多代孤子单传,也曾有几代长子绝后,而由次子的后代世袭爵位的。这一点可以从《孔氏家谱》中看得一清二楚。
孔子只生孤子孔鲤一人,字伯鱼,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此为第二代,故称二世祖。
孔鲤也只生孤子一人,取名孔伋,字子思。此为第三代,故称三世祖。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沂国述圣公。相传《中庸》是孔伋写的。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著有《谰言》十二篇。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
孔谦生子孔鲋,次子孔腾。孔腾,字子襄,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孔腾为第九代。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二代,孔延年,也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被封成褒成侯。
第十四代,孔福(一作孔吉),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被封为殷绍嘉侯。
第十五代,孔房,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七代,孔志,于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被封为褒亭侯。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被封为奉圣亭侯。
第二十代,孔完,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世袭褒亭侯。
孔完早逝,无子嗣,由他胞弟孔赞的长子孔羡世袭爵位。孔羡,字子余,于魏文帝黄初二年(169年)被封为宗圣侯。孔羡为第二十一代。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世袭奉圣亭侯。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世袭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世袭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世袭奉圣亭侯。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隐之,于公元442年世袭奉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字敬山,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被封为崇圣大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被封为崇圣侯。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世袭崇圣侯。
第三十代,孔渠,世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被封为恭圣侯。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被封为绍圣侯。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被封为褒圣侯。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于公元六百九十五年世袭褒圣侯。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世袭褒圣侯。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为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第三十六代,孔萱,世袭文宣公。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世袭文宣公。
第三十八代,孔惟晊,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世袭文宣公。
第三十九代,孔策,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世袭文宣公。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世袭文宣公。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世袭文宣公。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于唐哀宗天佑二年(905年)被任为泗水主簿,失掉了“文宣公”的爵位。因当时社会动乱,孔光嗣生下儿子孔仁玉不久,便于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孔仁玉便由母亲抱回其外祖父张温家藏了起来。后来孔末追杀至张温家,张温以自己的亲孙子取代孔仁玉,被孔末杀死,孔仁玉便一直在其外祖父家长大成人。至后唐长兴三年(930年),孔仁玉十九岁时,有人上书皇帝奏明此事。唐明宗派人查清事情因由,传下诏旨,杀死了孔末,由孔仁玉主持祭祀孔子的事务,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932年),唐明宗又加封孔仁玉世袭文宣公爵位。宋太祖建隆元年(906年),孔仁玉又兼任曲阜县令。孔仁玉,字温如,为孔子的四十三代孙。因为他的父亲被杀,失掉了爵位,后又由他袭爵,继承了祖业,所以他被称为“中兴祖”。
孔仁玉生四子,长子孔宜,字不疑,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被任为曲阜县主簿。于宋太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封为赞善大夫,并世袭文宣公爵位。孔宜为孔子四十四代孙。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世袭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世袭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因孔圣佑无子嗣,后由其从弟孔宗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世袭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孔宗愿,字子庄,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被封为衍圣公。此后,孔氏世家族繁衍接续,孔子嫡系后裔中每代都有一位世袭的圣人。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世袭衍圣公爵位。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世袭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之子孔端友袭爵。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世袭衍圣公。
孔端友无子嗣,其弟孔端操生二子,长子孔玠,次子孔璠。
孔璠,字文老,于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年)和金熙宗天佑三年(1140年)两次世袭衍圣公爵位。这是孔子的四十九代孙。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于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世袭衍圣公。孔拯天折,无子嗣,由其弟孔摠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世袭衍圣公。孔摠生子孔元措,字梦得。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和元太宗五年(1233年)两次世袭衍圣公爵位。孔元措无子嗣,由其弟孔元紘之子、孔元固的庶子孔浈袭爵。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世袭衍圣公爵位。后来有人告孔浈乃李姓贱民所生,遂于元宪宗二年(1251年)被削夺衍圣公爵位。
自从孔浈被削夺爵位后,相隔四十三年没有人继承衍圣公爵位。直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又封孔治为衍圣公。这是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是孔宗愿的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的四代是,孔若愚生子名孔端立,字子植;孔端立生子孔琥,字西老;孔琥生子孔拂,字文通;孔拂生子孔元用,字俊卿。
第五十四代,孔治的儿子孔思诚世袭衍圣公。因为孔思诚为支庶袭封,族人中多有不服者,于是被解除爵位。后来,仍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孔思晦,字明道,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世袭衍圣公。孔思晦生子孔克坚,字璟夫。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于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世袭衍圣公。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世袭衍圣公。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再次世袭衍圣公。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下诏旨,封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世袭衍圣公。
第五十八代,孔公鑑,字昭文,于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世袭衍圣公。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于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早死,未能袭爵,后来被追封为衍圣公。孔承庆长子名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次子孔宏泰,字以和。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世袭衍圣公。后来因为他的府宅规模过大、等级过高,超过了当时的规定,于是被弹劾,削夺了爵位。遂由他弟弟孔宏泰于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世袭衍圣公。后来又由孔宏绪之子孔闻韶世袭爵位。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袭衍圣公。孔尚贤生二子,长子胤椿,次子胤桂,都夭折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垣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了避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特改“胤”字为“衍”字。因此,在过去的书籍和史料中有孔胤椿和孔衍椿、孔胤桂和孔衍桂、孔胤植和孔衍植相混淆的现象。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懋甲,号对寰,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1648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清康熙六年(1667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袭衍圣公。
第六十九代,孔继濩,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
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1731年)世袭衍圣公。
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峄,清乾隆九年(1744年)世袭衍圣公。
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世袭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是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的名字。孔宪培娶乾隆帝的女儿为妻,没生育儿女,夫妻双双去世。后由孔宪培的胞弟孔宪增之子孔庆熔袭爵。
第七十三代,孔庆熔,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世袭衍圣公。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世袭衍圣公。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字观堂,清同治二年(1863年)世袭衍圣公。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三年(1877年)世袭衍圣公。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也封孔令贻为衍圣公。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民国九年(1920年),徐世昌封孔德成为衍圣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就在民国期间,衍圣公制度被废除,孔德成便成了孔氏世家族里最后的一代衍圣公。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孔子七十七代孙竟和三十三代孙的名字中间一个字都是“德”字。
纵观孔氏世家族两千多年的传宗接代史,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这便是自然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历代皇帝绝大多数都五体投地地尊孔这一点来看,他们当然希望衍圣公府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然而自然法则竟然无情地捉弄了他们,象孔府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长子长孙中尚且有多代绝后,何况平民百姓呢!因此,可以说,乾隆皇帝的确是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为孔昭焕的高祖母黄氏写这方匾额的。这里面寄托着乾隆的多少期望啊!难怪他那样地挖空心思把女儿嫁给孔宪培了。清政府规定,满汉不准通婚,他便把女儿爱新觉罗氏给三品官、汉族人于敏中作为义女,下嫁给孔宪培,成了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于氏。在这个问题上,乾隆皇帝着实用尽了脑子,不然怎么会连驸马的名字孔宪允都亲自改成了孔宪培呢!“允”字有三义:一为应许,如允许、许诺;二为公平,如得当、相称;三为诚信,如诚然、信然。照理讲,这个“允”字也算不错了,为人在世,能够做到随和、公平、诚实,还称不上君子吗?可是,乾隆皇帝对这个名字并不满意,他希望驸马爷更有出息些,经过反复推敲,终于选准了这个“培”字。“培”字也有三义:一为培养,如栽培、培补;二为垒土,引申为屋后墙;三为通“冯”,冯者,乘风也。乾隆皇帝衷心期望驸马爷能在自己的栽培下,成为屋后墙、墙外墙,即厚墙也,厚墙也就是大学问家了。然后,能够成为驾罡风、乘彩云、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物,或者说要把孔宪培栽培成象他老祖宗孔子那样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再去培养、教育后代,让天下文人学士尽列门墙。但是,使乾隆皇帝大失所望的是,驸马爷和公主竟然相继天亡,连个亲生儿女都没留下,最后只好以孔宪培的弟弟孔宪增之子孔庆熔世袭衍圣公爵位。
名宗衍庆
宗,族也。名宗即名门。旧时泛指一切有名声地位的家族为“名宗”。满溢称“衍”,可纪念庆贺的事情称“庆”。名宗衍庆是指有名声、有地位的家族值得庆贺的事情很多。这是悬挂在孔府后堂楼正堂的一副对联中表达的意思。“彝训承先闻诗闻礼,名宗衍庆宜室宜家。”
彝训是指尊长对后辈训导、教诲的话。“彝训承先,闻诗闻礼”,是指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经》、学《礼记》的典故。孔子教孔鲤学《诗经》和学《礼记》这件事,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经过陈亢绘声绘色地大力宣传,影响更加深远了。因为孔子是在自己的庭院中给儿子孔鲤讲述学《诗经》、学《礼记》的道理的,所以孔子的后代将这段话称作“庭训”、“家训”等。因为孔子非常喜欢并重视《诗经》、《礼记》这两本书,而且亲自删述过,还亲自给孔鲤讲清了学《诗经》和学《礼记》的道理,孔府便引此以为荣,自称是“诗礼传家”,也就是说,孔府世世代代都按照孔子的教诲办事,努力学习《诗经》和《礼记》,并从中学会说话和做人的道理。后来,孔府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孔子当年教孔鲤学《诗经》和《礼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诗礼堂,还在堂前种植槐树一棵、银杏树两棵。槐树为唐代所植,银杏树为宋代所植,至今仍然长得根深叶茂。每到秋季,银杏树硕果累累,一簇簇,一串串,呈金黄色,如玉似珠,甚是好看。
孔府的饭菜之精美,是名闻遐迩、世人皆知的。单以宴会而论,就有三种形式:一为平时宴请客人的宴会,称作“家宴”;二为结婚志喜时举行的宴会,称作“喜宴”;三为祝寿祈福时举行的宴会,称作“寿宴”。举行这三种宴会时,宴会厅的布置不一样,餐具不一样,菜肴也不一样,即各具特色,极力突出主题,极力渲染气氛。但在这三种宴会上,都必须上一道甜食,就是“诗礼银杏”。在其他地方做这种甜食,一般称作“蜜汁银杏”,如果加上其他佐料,在名称前面冠以佐料的名称也就可以了,比如加上桂花,就称作“桂花蜜汁银杏”。唯独在孔府,总是称这种甜食为“诗礼银杏”,如果加上其他佐料时,再在其名字前面冠以佐料的名称。总之,即使是千变万化,总是离不开“诗礼”二字。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银杏是取自诗礼堂前的银杏树上,说得更准确些,就是因为孔子曾在那里教给儿子孔鲤学《诗经》和《礼记》的道理。
“宜室宜家”,就是“宜其室家”,语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旧,宜其室家。”宋代著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对其解释为:“宜者,和顺之意。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后来,人们便因此称“家庭和顺、夫妇和睦”为“宜家”。“名宗衍庆,宜室宜家”,就是指孔府这个尊贵的门第,长幼有序,乐享天伦,“大人有昵爱之恩,小子有宜家之乐”,可庆可贺的事情很多。过去,往往有一种反常的现象,这就是越是不愁吃、不愁穿的豪门贵族,越是容易发生争权夺利的纠纷,有时甚至会搞得打官司、出人命。因此,象孔府这样的贵族家庭,能够做到“宜室宜家”,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乔木春长
孔府三堂“节并松筠”匾额的右方还有一方匾额,红底黄字,上书“乔木春长”四个大字。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孔氏家族里多人联名为孔令贻30岁寿辰而题赠的。
乔木,本意是指主干明显而挺拔直立、分枝稠密而根深叶茂的木本植物。它的特点是树干高大,枝杈在离地面较高处形成树冠,如松、柏、桧、杨等。乔木与灌木有明显的区别,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孔氏世家族里,统称孔子后裔中袭封衍圣公爵位的人为宗主。在他们看来,衍圣公的显赫身分犹如灌木丛中的擎天大树,是那样昂然、傲然,如巨伞,众人乘凉;象北斗,群星拱之。
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处处植满了松、柏、桧等树。这些树中,最早的有唐槐、宋银杏、宋柏、宋桧等,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多数仍是枝叶繁盛、生气勃勃地长粗、增高,真可谓“乔木春长”了。
这幅匾额的用意是比如衍圣公府象乔木一样,春长永在。在孔府历代的迎春对联中,“春”字到处可见,如“花气窥帘右,春光入座来”,“春来楼阁福星照,节至宫闱喜气多”,“珠斗三春回碧落,璇衡七政应青春”等等。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人们便喜欢以春自喻,以期图得青春永在,健康长寿。
孔府的特殊地位,使孔子的后裔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护它的尊严,使它不受任何侵犯。但是,也正因为它的地位显赫,也使一些人垂涎三尺,由羡慕到嫉妒,甚至发展到憎恨,个别人还妄图用各种办法取而代之,正所谓“树大招风”。但这一切,丝毫也动摇不了这个天下第一家的根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氏家族从未受过改朝换代的苦,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无子嗣。一旦绝后,就给这个家族带来无限的烦恼。象孔子的76代孙孔令贻,初娶名门之女孙氏,过门不久,孙氏病故,无子女。孔令贻续娶陶氏,也未生育。于是,围绕着衍圣公的子嗣问题,在孔氏世家族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有的人主张让孔
令贻纳妾,有的则坚持圣人之后不能纳妾的祖规家训,坚决反对孔令贻纳妾。后来经过同族长辈充分酝酿,全面权衡了利弊,最后终于一致同意让孔令贻纳妾。随后娶二姨太丰氏。
不料二姨太也未生育,又纳陶氏的陪嫁丫环王宝翠为三姨太。王氏生二女一男,男孩便是孔德成。有了传宗接代人,就等于使那参天古树又长高、长粗了许多,更加长青不衰了。
琴含六气
古时候指一年的春、夏、秋、冬为“四时”,又指一日的朝、昼、夕、夜为“四时”,《左传》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还指天地四时自然变化的六种现象为“六气”。大体说法有四种:一是《左传.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二是《庄子•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陆德明释文引李颐的话说:“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三是《素问•五运行大论》称“六气”为:“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四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
“六气”除了上述四种含义以外,还是中医学名词,即指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如果气候反常,成为外感病的发病因素时,就称为“六淫”,“淫”同“疾”,“六淫”就是“六疾”。春秋时期秦医和指出“六气”与疾病的关系,即“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来“六疾”也被用以泛指各种疾病。
“六气”又是佛家用以治病的六种气息。据《翻译名义集》卷六“珊若娑”称:“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
“六气”还指生命活动的六种基本物质。根据《灵枢经•决气》所说,以“精、气、津、液、血、脉”为“六气”。
孔府前上房西二间西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琴含六气妙于润,凤翔千仞极其游。”
这是有人为孔令贻题赠的对联。前文说过,弹琴唱歌是文人雅士的爱好。能将天地四时之气含于琴声之中,可见气魄之大;能将周身之气运用于弹琴上,可见琴声发自肺腑。而更令人感到琴声的优美所在乃是圆润无比。
润,又是润泽、滋润的意思,过去有“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在这里,还是歌颂孔令贻的恩德可以被及众绅民。
“凤翔千仞极其游”,是对上联的补充阐明。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究竟有多长?商、周、汉各代都有变化,不管怎么变,千仞是极言其高。过去常见“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的对联,也是形容龙、鹤的活动天地广阔。凤凰是神鸟,上可高飞千仞之外的高空,下可栖于地上之梧桐,本领之大,活动范围之广,实在令人赞佩。不消说,这也是用以颂扬孔令贻的。
孔令贻作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在当时被列为满清政府的文官之首,不仅享有文武大臣所享有的一切特权,而且还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确实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因而也是令许多人羡慕和奉承的人物。
求学必真
启事厅,顾名思义,是专管上呈下达的事情。在孔府启事厅的八仙桌上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对联:
以利己之心造福必善
以好色之念求学必真
这副对联用篆书写成,上联讲造福,下联讲求学。在一般人看来,“私”字是无法克服掉的,利己之心人皆有之,对待别人能够象对待自己一样,也就很不错了;许多男人都好色,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因此,这副对联的作者认为能够以利己之心去造福,必定会真心实意,取得良好的结果;以好色之念去求学,必定能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孔子有许多造福必善的故事。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见到鲁定公沉溺于女色,不理朝政,毅然弃官不做,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居住在子路妻子之兄长颜浊邹家中。卫国国君卫灵公按照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待遇给予俸禄。齐国的大将军田常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便奏请齐景公趁机讨伐鲁国。齐景公准奏,命他训练三军,伺机伐鲁。田常准备伐鲁的消息被居住在齐国的孔门弟子知道了,急忙密报孔子。孔子便召集弟子们商量对策,并派子贡到齐国说服田常不要伐鲁。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最擅长辞令和外交。他日夜兼程,由卫国奔赴齐国。当他见到田常时,田常劈头就问:“先生此次来齐,莫非为了救鲁吗?”子贡说:“正是为了此事。”接着,子贡把齐、鲁两国的友好历史重述了一遍,再三强调齐国伐鲁的利害关系,指出此举对齐国有百弊而无一利。一席话说得田常口服心服,许诺不攻打鲁国,同意移兵与吴国交战。子贡又奔赴吴国,游说吴王夫差伐齐救鲁。说服了吴王,子贡进而又到越国,劝说越王勾践派兵随吴王伐齐,越王果然派出精兵三千,听候吴王调遣。后来,子贡又力图说服吴王伐晋。
子贡游说齐、吴、越三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鲁国避免了一场灾难。因此,心中甚是高兴,不免喜形于色,自鸣得意。他回到卫国后,将事情经过详细陈述了一遍。孔子说:“端木赐啊,你确实有外交才能,为鲁国办了一件大好事,不过……”说到这里,孔子突然板起了面孔,气愤地训斥道:“我叫你去说服吴国伐齐救鲁,并没有叫你去劝说吴国伐晋。你这样做,固然救了鲁国,可是给其他国家带来了麻烦。须知鲁国黎民百姓不愿蒙受的灾难,其他国家的黎民百姓也同样是不愿蒙受的。再说这种靠武力讨伐的办法,只能加深交战国之间的仇恨,不会有多少益处的。”在这里,孔子将晋国比鲁国,以利己之心造福,说得子贡羞愧满面,哑口无言。
孔子在卫国居住多年。起初,卫灵公很器重他。后来,卫灵公听信谗言,渐渐疏远了他。一次,卫灵公出游,按照当时的礼仪,孔子认为卫灵公一定会邀请自己同他乘坐一辆马车,不料,卫灵公让孔子单独乘坐一辆马车,他自己同爱妃南子乘坐一辆马车,气得孔子高声嚷道:“好色的人能够有高尚的品德,施行仁政,实在是太少了!我还未见过喜爱道德胜过喜爱美女的人呢!”由此可见,这副对联的作者认为能以好色之念去求学,便一定能够学好、成材。
瑞应雎麟
孔府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与孙琪方结婚并居住的地方。正堂中悬挂着一幅大红帐子,上书“瑞应雎麟”四个大字。这是1936年孔德成与孙琪方结婚时,林森题赠的。
林森,字子超,生于1867年,死于1943年,福建闽候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和国会非常会议副议长,并一度任福建省省长。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林森与邹鲁、谢持等人在北京西山开会,公开反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后来,林森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从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八月死于四川重庆。
孔德成结婚时,当时的高官显贵们纷纷争相送礼祝贺,林森亲自题赠了这幅帐子。古代迷信,认为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称为“瑞应”。“雎”是雎鸠鸟儿。《诗经•周南•关雎》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据《禽经》解释:“王雎,雎鸠,鱼鹰也。”雎鸠喜欢在江中的小沙丘上和山边寻觅扑捉鱼虾吃。因为《关雎》描写的是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直述衷肠,最后终于得到了爱情,所以这首诗就成了人们比喻美满幸福姻缘的吉兆。“麟”是麒麟。麒麟是有名的仁兽,专为人间一切善良的人造福,只要它一出现,就是美好的兆头,定可给人们带来喜庆,它特别喜欢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旧时,男女青年寻求到好配偶,结成美满姻缘,只是一喜。能接着生一个健康的好儿子,则是二喜。传说麒麟经常受送子娘娘的差遣,奔波于千家万户,为人们送子。因此可以得知,“瑞应雎麟”,就是祝愿孔德成夫妇婚后生活美满,早得贵子,尽快实现双喜临门。
说起送子娘娘送子这件事来,孔府的故事可多着呢。撇开其他的不讲,单说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孔令贻到40多岁时,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衍圣公没有继承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加上受其老祖宗孔子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越发感到愧对祖宗。在这种情况下,陶氏把送子娘娘的画像悬挂在前堂楼东里间,把送子娘娘的塑像供奉在神龛中,每日三次虔诚地烧香、祈拜,希冀送子娘娘早日送个好儿子来。当孔令贻的三姨太王氏怀孕后,陶氏对送子娘娘的祈祷更加虔诚。这件事几乎成了她当时生活中的第一要事。王氏怀孕七个多月后,孔令贻突然在北京染重病去世,王氏的遗腹成了陶氏的唯一希望,对送子娘娘那种虔诚的心情和笑容可掬的形态,简直可以跃然纸上,但却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后来王氏果然生下的是男孩,即孔德成。陶氏便认为是自己虔诚祈祷的结果,于是她把自己家中悬挂的送子娘娘画像和神龛中的送子娘娘塑像当成了活神仙,每天照旧烧香祈拜。
珊瑚碧树
孔府前上房西里间是孔令贻的书房,书架上摆放着他曾经读过的“四书”、“五经”。书架上方墙壁上悬挂的对联写道:“彝鼎宝书罗几席,珊瑚碧树交枝柯。”
这副对联是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为孔府题赠的。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官至内阁学士。能诗会文,善于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很多。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就经过他的发掘、整理,并精心题跋,跋文现存于武氏墓群石刻展室内。他的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缺乏创新,他也擅长隶书,与同时代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文集、诗集》、《石洲诗话》等。
翁方纲写这副对联的目的,是为了颂扬孔府的显贵和富有。
彝,器也,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总称,过去对某些不能恰当定名的青铜器也统称彝,后来引申为凡是盛酒用的青铜器皆称彝器。彝器,亦即礼器,是古代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动时举行仪式所使用的器皿,主要指青铜器中的鼎、簠、觚、豆、钟、鎛等。
鼎是古代炊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盛行于我国商周时期,直至汉代还很流行。
宝是玉器的总称,引申为泛指一切珍贵的东西。宝书即指珍贵的书籍。
旧时计算物品以十二个为一打,十二打为一罗。在这里,“罗”字通动词“摞”字,即摆列的意思。
席是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如芦席、竹席等。
珊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的珊瑚化石。古代珊瑚虫的石灰质骨胳,经过石化作用后保存下来,便成了化石。珊瑚化石外形有单体和群体之分。根据其骨胳的形状,可分为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四大类,因为珊瑚分布广,生存时间短,是划分地质历史的重要化石。
碧,指青绿色的美石,也称碧玉,由硅质物质沉积而成。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氧化铁等,主要由隐晶质石英所组成。由于含有铁质,所以常呈绿色或红色,但有时也呈其他杂色,常用作建筑及雕刻、装饰品等的材料。碧树是指用碧玉做成的树。
室内陈列着彝鼎和宝书,摆设着珊瑚和碧树,既富有书香气,又充满了富贵味。
孔府前堂楼的东二间是孔令贻和其妻陶氏的卧室,东三间则是他们的会客室。这是孔令贻和陶氏会见至爱亲朋的地方。在这间小巧雅致的会客室里,有一个木制的多宝阁,上面陈列着古董玩物和翡翠珠宝,有大得出奇的人参、奇形怪状的灵芝,也有金光闪闪的凤冠、色彩鲜艳的景泰蓝,还有那红绿驳色的珊瑚树和碧玉树。它们枝叶交错,婀娜多姿,难怪古人以此为富贵的象征。传说从前有两个富人,一个叫贵田,一个叫富屋。一天,贵田和富屋在一起夸富。
贵田说:“我有良田千顷。”
富屋说:“我有千顷良田。”
贵田说:“我有高楼百间。”
富屋说:“我有百间高楼。”
“我每顿饭吃的都是山珍海味。”
“我天天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我出门就骑马。”
“我离家就坐轿。”
两人比了半天,谁也比不倒谁,谁也不服气谁。
贵田是个小矮子、大胖子,他拍打着秃光光的亮脑瓜想主意,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强词夺理地嚷道:“我比你胖!你瘦得难受。”
福屋是个高个儿、细瘦子,他双手叉着腰说:“我比你瘦!你胖得发愁。”
说完,两人都觉得自己荒唐可笑,于是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沉默了好大一会子,贵田突然跳起来说:“我家有珊瑚和碧玉树,不但好看,而且价值连城,你家有吗?”
福屋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回答好,因为他再也找不到比珊瑚和碧树更值钱的东西来了,只好低头认输。
圣人之门
孔府的第二道大门门楣上有一方竖匾,红底黄字,上书“圣人之门”四个大字。据记载,此匾为明朝长沙太守李东阳所书。李东阳,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荣陵(今属湖南)人,17岁中进士,时值明朝天顺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谨专权时,依附周旋,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他的诗多系应酬题赠之作,古乐府也多是咏述历代史事,形式上过于追求典雅工丽。因为他的政治地位显要,在当时颇有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著有《怀麓堂集》。
李东阳十分有才华,传说现存孔府三路布局、九进院落的庞大古建筑群就是由他亲自设计而重建的。因此,现存孔府从整个布局到细部结构,都极其典雅工丽,颇似他的诗作。
孔府二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腋门,一线摆开,三启六扇黑漆大门,庄严、肃穆、古朴、尊贵。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和钦差大臣能走这中间的正门,其他官员则走两边的腋门,文官走左边的腋门,武官走右边的腋门。类似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作“文左武右”。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著名诗句有“朱门酒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联。“朱门”分明是红漆大门,这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的二门,乃至大门却为什么是黑色的呢?许多人对这其中的含义不明白,常常发问。1986年春季,瑞典驻华大使贝里奎斯特到曲阜访问时,站在孔府二门前凝神观察,也向陪同他的人员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说起这件事来,话可就长了。古时候人们辨别方位不是说东、西、南、北,而是背北面南,对着太阳,称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南京城北的湖为什么称为玄武湖,而不称为其他名字呢?其出处就源于“后玄武”。如果在南京城南也有一个湖的话,那肯定就该叫做“朱雀湖”了。果然不错,南京城南有一座桥,正是取名为“朱雀桥”。
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即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战国时期,这种“五行”说甚是流行,并且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就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即“相克”,意味着相互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
人们还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来表示“五方”,即东、西、北、南、中。古时候人们认为代表东方的“金”和代表西方的“木”是真正的物质,所以称世间所有的物质为“东西”,这就是“东西”一词的来历。而认为代表北方的“水”和代表南方的“火”不是物质。因此,人们只用“东”、“西”来表示世间的物质,而不用“南”、“北”来表示。
孔府的大门、二门,乃至三门、四门等等,都用“水”来表示,水清则碧绿、则暗黑。孔府的门是黑色的,就是说明它象征着“水”。过去人们常常称赞那明镜高悬的清官为“两袖清风”,称他们的官邸为“清水衙门”。孔府是孔子的后裔办理公务和居住的地方,应该全盘继承和发扬光大其祖先的功德,于是,便将府宅内所有的屋门都油漆成黑色,着力突出这个“清”字。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作为代表“五方”的中央的“土”字。古时候人们认为土能生长万物,是宝中之宝,所以把“土”定为“中央”。轩辕黄帝是最有功德的古代帝王,人们便称他为“以土德王”,因为土是黄色,所以取名“黄帝”。
当人们明白了孔府的门为什么是黑色的以后,又该在“圣人之门”上费点笔墨了。孔子以其教育成就和删述六经的伟大功绩,博得了后人的尊敬和崇拜,被历代封建帝王追封为“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先圣”、“宣父”、“太师”、“隆道公”、“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谥号达十五个之多。由此可见,孔子是名副其实的圣人,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人们的敬佩,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列的世界十大名人中,把孔子推为首位了。
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他的父亲叔梁纥,又名梁叔纥,被封为“启圣”。他的祖父伯夏被封为“昌圣”。他的曾祖防叔被封为“诒圣”。他的高祖睾夷父(祁父)被封为裕圣。他的五世祖木金父被封为“肇圣”。他的儿子孔鲤因为比较愚笨,而且早孔子去世,没有什么成就,只被封成了“泗水侯”,没能称“圣”。他的孙子孔伋,字子思,作过《中庸》,继承了祖辈的教育事业,很有成就,被封为“述圣”。如此说来,孔府这个“圣人之门”是再确切不过了。然而,保存到现在的孔府始建于汉代初年,现在的规模是明代形成的,现存的建筑是明清两代重建的,和孔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居住过的住宅是最初的孔庙,至今还有遗迹。这么说,孔府的二门上立“圣人之门”的匾额是否不中肯了呢?
世人皆知,孔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从西汉初年就有了6公顷的规模,后来经过历代帝王的封谥,其爵位不断提高,府第也不断扩大。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皇帝赵祯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其子孙后代中的长子长孙皆可世袭“圣人”的称号。随后,繁衍接续,一直传到七十七代孔德成,世袭了三十二代,历时800多年。到民国时期,“衍圣公”制度被废除,孔德成则成了最后的一个衍圣公,被世人称为“末代圣人”。
在孔子众多的后裔中,虽有30多人被封为圣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圣人都是满腹经论的“哲人”,有些则是碌碌无为的。不过,孔府毕竟是“圣府”,这是最著名的书香门第,所以在孔子的后裔中还真有些是才华出众的人。单以最后两代衍圣公而论,七十六代孔令贻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好。走进孔府的公堂、客房、住宅,处处可见他的墨迹,字体潇洒,浑厚有力。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自幼受过严师的教诲,熟读“四书”、“五经”,并练就了一手洒脱隽永的书法,从幼年起就写字赠人,博得了人们的赞许。
由此可见,孔府的“圣人之门”有32个“衍圣公”终生出入过,是地地道道的“圣人之门”。
诗书为鹄
在孔府启事厅西墙壁上有这样一副对联: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水之腴。
古人称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为“经济”,称具有这方面才能的人为“经济才”;称礼乐法度、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以及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鹄是天鹅,又指箭靶的中心,引申为目的。
“腴”字的狭义是指腹下肥肉,一般泛指肥胖、肥美和丰裕。
这副对联,上联主要说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和诗书的关系;下联主要说明文章和山水的关系。在这里,“诗书”是泛指一切经典著作。对联的作者认为,治理国家,关键的一条就是对人民进行教育,让人民达到知书达礼的程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说是达到了目的。同时,要造就一批具有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材,也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教育他们,其中最主要的一条还是熟读经书。只有熟读经书,才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熟读经书,才能不断增长才干,逐步达到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目的。
写文章既要有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也要有优美的景色加以衬托和润色。壮美的河山及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副对联讲出了一条存在决定意识的哲理,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至于治理国家究竟以什么为目的,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乃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有着不同内容的。
孔子读的书很多。他读书和教育弟子们读书的目的就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即便能把《诗经》三百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可是叫他去办政务,他却一窍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去办外交,他也摸不着头脑,象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做了鲁国大司寇以后,采取了许多整顿社会秩序和使鲁国强盛起来的措施,教育人民,造就人才,重用贤者,很快把鲁国治理得商贾无欺、买卖公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给鲁定公推荐做地方官的宓不齐、子路、子贡等也都把所属的部邑治理得很好。
十年种木
教育子孙后代,不是一时一事所能奏效的,而是要持之以恒,多费心血。要把后代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材,则更需要下一番苦功了。怎样教育呢?悬挂在孔府三堂东里间的对联,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俗话说:“开卷有益”。孔府的书有许多是皇帝赐给的御书,孔庙全木质高大建筑奎文阁就是专为珍藏御赐书籍而修建的。这些书多数都是“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书籍。除此之外,便都是历代衍圣公收藏的。在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书库内,至今还珍藏着许多极为珍贵的书籍。在衍圣公们看来,这些书当然都是好书,是应该让子孙努力攻读的。但读书学习又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事情,于是便用“十年种木长风烟”,来比喻知识要靠一点一点地积累,所谓积沙成塔、滴水成潭。其实,培养人才比植树不知要困难多少倍。这一点,古人有深刻的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副对联是瑶华道人所书。孔令贻在自己经常读书学习的前上房西里间墙壁上,也题写了一副对联:“万卷藏书宜读,十年种木长春。”这副对联与前者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所不同的是,后者所指的对象要广泛得多了。
孔府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为了继承祖宗的功德和事业,历代衍圣公对其子女的教育都抓得非常紧。他们除了自己教授子女外,一般都请那些功底深厚、德高望重的人作家庭教师。这是圣府,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根本不敢到这里来卖字,不然,势必落个班门弄斧的下场。象77代孙孔德成的老师庄陔兰,就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翰林。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使孔德成从幼年起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严师出高徒。在庄陔兰的精心培育和家庭、社会环境的薰陶下,孔德成果然成了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
十月春暖
“十月偏如春气暖,三秋雅爱月光寒。”这是悬挂在三堂上房内的另一副对联。可以说,这副对联有浓厚的“风花雪月”气味。三秋,在这里指的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九月的夜晚,星空万里,微风吹来,寒气袭人。面对眼前花草变黄枯萎、树木落叶纷纷的情景,往往令人悲秋伤怀,而这副对联的作者偏偏喜爱这种情景,如果不是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人,谁能有这种雅兴呢!九月份已经出现了月光寒,到十月份反而“偏如春气暖”,这也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够感受到的。看起来,这是一副观风赏月的对联,实际上是一副歌舞升平、美化生活的对联。试想在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或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谁还能有这种闲情逸致呢?
就拿孔子的境遇来说吧。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鲁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当时,季孙氏背着国君鲁昭公训练精兵数千,准备谋反鲁昭公。鲁昭公得到消息后,仓促之间率兵讨伐季孙氏。季孙氏联合叔孙氏和孟孙氏两家的势力反抗鲁昭公,结果鲁昭公战败,连夜乘车逃奔到齐国。随后,孔子也带领弟子们到齐国避难。
孔子到了齐国,住在齐国有名的贤大夫高昭子家中。高昭子把他敬为上宾,齐国国君齐景公也给予他很高的礼遇,并且经常向他请教问题,还称他为夫子,甚至提出给他一块封地。但孔子昼思夜想的是鲁国,骚扰他五脏六腑的是国破的苦,离家的恨,别说没心思去玩味那“三秋寒”和“十月暖”,每当一轮明月挂上星空时,反而使他触景伤情,心中那一团团离愁别恨的思绪越发深切了!
松筠永春
孔府前堂楼是孔令贻夫妇及其子女居住的地方。正堂中有一方匾额,上书“松筠永春”四个大字。筠为竹,“松
筠永春”即“松竹永春”。松竹四季常青,而且寿命极长,所以用来比喻孔府“同天并老”。
与这方匾额相照应的是前上房东里间西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承道统于两千载,祝冈陵者亿万人。”
承为继承,道指孔子的思想,统是主管、综理的意思。
孔庙大成门左边的腋门为“金声门”,右边的腋门为“玉振门”,东路的门为“承圣门”,西路的门为“启圣门”。这五个门一字摆开,气势宏伟,甚是壮观。承圣门内有诗礼堂、崇圣祠等建筑。崇圣祠是供奉孔子上五代的祠堂。启圣门内有启圣殿、启圣寝殿等,是供奉孔子父母的殿堂。“承圣”是指孔子继承上五代的业绩,“启圣”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对孔子起了启蒙的教育作用。
孔府是圣人世家,被世人视为典型的书香门第。孔子的思想,在他的子孙后代中被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这其中的正宗,就是长子长孙。“承道统于两千载”,就是指从孔子传到孔令贻的时候,已经一脉相承地继承孔子的思想达到两千多年了。
在对联的作者看来,由于孔子伟大,因此,“祝冈陵者亿万人”。冈,山岭;陵,丘陵,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冈如陵”,形容事业宏伟,根基坚固。“祝冈陵者亿万人”,就是说祝福孔府的宏伟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人,可以以万计、以亿计,即普天下的人都有这个良好的愿望。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的确是这样。翻开中国古代史,撇开封建文人不说,单以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而论,不尊孔的只有一人,这就是秦始皇。从汉高祖刘邦到曲阜祭孔开始在汉代掀起了第一个尊孔的高潮,后来发展到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朝时,宋真宗皇帝赵恒、宋仁宗皇帝赵祯又掀起了第二个尊孔的高潮。宋真宗不仅亲自到曲阜祭孔,而且至今还在孔林留下了驻跸亭。宋仁宗还封孔子的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从此,孔子的后裔繁衍接续,每代只少有一个圣人。到明朝朱元璋时,又掀起了第三个尊孔的高潮,他居然下诏扩大了孔庙、孔府和孔林的规模,并将衍圣公的爵位从元朝时的三品官晋升为一品衔。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比较昏庸的人,但是他也念念不忘尊孔,他不仅下诏重修了孔庙、孔府和孔林,而且对孔府有许多恩赐,允许孔府立重光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等都再三再四地掀起一个个尊孔的高潮,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但多次到曲阜祭孔,还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在他留下的大量碑石上,都流露出对孔子的无限崇拜之情。他们都希望孔府的事业永远发展,孔子的思想永远光照人间。因此,都祝愿孔府象松竹一样常青不衰。
颂声作兴
“福禄繁祉与天相保,颂声作兴使君延年。”这也是悬挂于前上房内的一副对联。
福、禄、祉三字在这里意义相同,包含着幸福、福运、福气等意思。繁,多、盛也。“福禄繁祉”,就是指福运和福气多而又多,多极了。保是安的意思。“与天相保”,就是与天相安,互不侵犯,可以相互托福。
歌颂赞美之声称作“颂声”,兴就是动。“颂声作兴”,就是歌颂赞美之声不断地发出来。“使君延年”,是“可以使君延年益寿”的缩句。简单一点说,这副对联的上联就是一个“福”字的意思,下联则是一个“寿”字的意思。
用“颂声作兴”来形容一些人对孔府的态度,可以说是再确切不过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从皇帝到达官贵人对孔府谁不另眼相看,对历代官居一品的衍圣公谁不恭而敬之!若说起对孔子的称颂之词,两千多年来则更是响遍官府和私塾,单以孔子故里曲阜孔庙的祭孔而论,每年就多达50多次,每次都是午夜开始,那种严肃、隆重的气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主祭人要高唱颂词,并要三拜九叩,祭器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里面盛放着供品。与此同时,还要在大成殿前的露台上跳六佾舞。这种舞蹈极端刻板、教条,是要严格按照等级办事的。
六佾舞区别于八佾舞,又来源于八佾舞。八佾舞是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佾就是舞列。孔子不是天子,当然不能用八佾,但孔子是历代封建帝王尊崇的人物,所以其待遇比一般的大夫都高,特享受邦君的待遇,用六佾。对于每佾的人数究竟是多少,历史上还有一场笔墨官司呢。汉代河南荥阳人服虔在其《春秋左氏传解谊》中解释说,天子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六八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四八三十二人;士用二佾,二八一十六人。服虔,初名重,又名祇,字子慎,曾任过九江太守,因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东晋元帝时被尊崇为博士。一直到南朝时代,他的注释还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据晋代京兆杜陵人杜预注释的《左传》称,天子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四四一十六人;士用二佾,二二四人。清朝人俞樾据《仪礼•乡饮酒》说,用八就是八人,用六就是六人,用四就是四人,用二就是二人。这又是一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头案。时至今日,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武断地下结论。
六佾舞是诸侯国君专用的舞蹈,孔子并不是诸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也只是个大司寇,最高的权力也不过是摄行过相事。他死后却居然享受了与一代邦君相同的六佾舞。这是何等的殊荣!而且每年都在孔庙举行五十多次祭孔,真可谓“颂声作兴、赞叹不绝”了!
桃实三千
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的夫人陶氏没有子女。在她40岁寿辰时,有人给她题赠了一副对联,祝福她荣获贵子,世袭衍圣公的爵位。对联是这样写的:“桃实三千瑶池王母,华诞四十商翟夫人。”
这副对联悬挂在三堂东里间的北墙壁上。上联取的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典故,下联用的是孔子的学生商瞿的夫人40多岁得子的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中称昆仑山上有一个神池,名曰瑶池,因为“瑶”就是美玉,或象玉一样的美石,所以瑶池实际上也就是玉池。
瑶池是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根据《西游记》中所说,王母娘娘有一个蟠桃园,里面种有三种蟠桃树,各有若干棵,有三千年才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的,也有六千年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的,还有九千年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的,极言蟠桃结果难。但是,也正因为这种蟠桃树开花难、结果难,所以开出来的花特别美丽,结出来的蟠桃特别香甜,吃了可以益寿延年,甚至能够长生不老。这里用三千年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的蟠桃树比喻衍圣公的夫人一旦生出孩子来,也必然是机灵透顶、聪明过人的。
商瞿是孔子的学生,字子木,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死年不详。相传孔子曾经传授《易经》给他,他也特别喜欢读《易经》,后来他又传授《易经》给楚国人馯臂子弓。据说商瞿夫人40岁以前只有女儿,没有儿子,40岁以后竟然喜生贵子。华诞,是称美之辞。“华诞四十”,意思是您美好的年华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
陶氏虽然没生孩子,可是三姨太王氏却生了孔德齐、孔德懋、孔德成三个孩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女孩是没有继承权的,衍圣公的重要爵位只能由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世袭。长子一旦绝后,就要由次子的长子世袭,他从受封那天开始,就要搬进衍圣公府,即孔府居住,并接管孔府的全部文物、珍宝,还要主持孔庙的祭祀事务,上代衍圣公的夫人及小姐们必须搬出孔府,在另外的地方修建新住宅。因此,历代衍圣公及其夫人们把子嗣问题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比如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于1919年去世后,只有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当时并没有儿子,全家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三姨太王氏的遗腹上。如果王氏生儿子,理所当然地应该世袭衍圣公爵位,如果王氏生女孩,衍圣公爵位就要由别人来继承。到那时,孔府的一切财产都要交给新的衍圣公,陶氏、丰氏、王氏及其女儿孔德齐、孔德懋等都得搬出孔府去。当时,孔令贻的灵柩停在前上房,不能出殡发丧。孔府的所有库房、文物、珍宝,统统贴上了封条,只有王氏分娩后,才能决定由谁来世袭衍圣公的爵位和继承孔府的全部财产,主持孔庙祭祀等重要事务。
在那个时刻,好象有重重乌云笼罩着孔府,压得丰氏、王氏,特别是陶氏,几乎透不过气来,假如王氏再生个女儿,她们的一切都完了。
孔德成出生后,整个孔府,甚至整个孔氏家族立即沉浸在一片欢腾和无限幸福中,敲锣打鼓,鸣鞭放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发了报喜的电报。直到这时,人们关注的子嗣问题才解决了,接着孔令贻的丧葬之事也随着解决了。
文定厥祥
人生在世,谁不想有个美好的未来、光明的前景?然而,未来是很难知晓的。有些人偏要千方百计弄清自己未来的前景如何,于是用占卜算卦来预测未来命运的做法便应运而生。但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活动,一般是采用晶球、纸牌等进行占卜。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将龟壳钻上一个洞孔,然后用火烧,根据龟壳裂的花纹来断定吉凶祸福。《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曾用“卜云其吉,终然允臧”来说明求占者的前途光明。《定之方中》讲的是卫文公的故事。公元前668年,狄人攻破卫国,杀死了卫懿公。卫人立戴公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公元前660年,戴公病死,卫人又立文公。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率领各诸侯国兵士,在楚丘替卫国修建了新的国都。都城建好以后,卫文公接着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定之方中》这首诗就是描写卫文公迁都楚丘后修建宫室、经营桑田的欢快气氛和繁荣景象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卫文公是一个生活俭朴、注重教育、发展经济、任用贤能、复兴卫国的开明君主。“卜云其吉”,意思是占卜的人说,这一卦很吉利;“终然允臧”,意思是结果真好。这首诗自始至终充满了对卫文公的歌颂之辞。因为他人好,心地好,不仅感动了人,而且感动了天,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兼而有之的理想境界。
过去有些人给子女定婚,首先要同对方交换“庚帖”,“庚帖”又叫“八字帖”,简称“八字”。他们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由天干地支相配。天干,也称“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地支,也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前者是古代用以表示次序的符号,后者是用以记时的符号。两者合起来简称为“干支”。以“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组,所以又叫做“六十花甲子”,古代用作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占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有些人给子女定婚,不仅要看“八字”,而且要用占卜来定吉凶。“文定厥祥”一语引自《诗经•大雅•大明》篇。文,礼也;厥,其也;祥,吉也。意思是说,占卜的结果表明,大吉大利,可以给对方送彩礼定婚了。后来,人们便因此称定婚为“文定”。
《诗经•大雅•大明》篇是一首史诗,它所描述的是周朝开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从王季娶太任生文王说起,一直到武王伐纣为止,着力歌颂了王季、周文王和周武王祖孙三代的事迹。周文王,姓姬,名昌,殷纣王时期为西伯,也称为伯昌。他曾经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他是周族的领袖,在位期间,民众归附,国势强盛。他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两国和好,并归附于周。接着又攻灭了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立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姓姬,名发。他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率领军队东征,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一战,打败了殷纣王,灭了殷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京。
周文王和周武王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比较开明的国君,因此,《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其大力赞扬和称颂。诗中称周文王即位初年,就“天作之合”,合,婚配也,极言他的婚姻美满幸福,象神明的老天爷给安排的一样。后来人们就用“天作之合”作为祝贺他人婚姻美满之辞。
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结婚时,他的亲戚给他题赠了一副对联,写道:“文定厥祥聿怀多福,天作之合休有烈光。”这副对联几乎全部引用的《诗经•大雅•大明》篇中的原词。全部含义是,经过占卜表明,这桩婚事是吉祥如意的,因此可以行聘礼。“聿”字是“以”字的意思,“怀”字是“来”字的意思。整个上联联起来,就是说,这样美满幸福的姻缘,可以招来无穷无尽的幸福。下联接着说,老天爷慧眼,给安排的婚姻,吉庆、美好、福禄无疆,前程光明显赫,定可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文章通天
一提起名扬四海的孔府,许多人便认为这是孔子住过的地方,其实不然。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农历8月27日出生在鲁国陬邑,即今之曲阜尼山。孔子幼年丧父,后随母亲颜征在迁至鲁国都城内阙里街居住,具体地址就是孔庙东路内,崇圣祠前、诗礼堂后的孔宅故井旁。当时只有房舍三间。孔子于公元前479年2月11日去世后,鲁哀公于公元前478年把孔子故宅三间改造成庙宇,将孔子读过的部分竹帛、用过的弓箭、乘坐过的车辆等置于其中,“岁时奉祀”。这便是最初的孔庙。现在的孔庙,已成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为中国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
现在的孔府,紧挨孔庙的东院墙,三路布局,九进院落,是从西汉开始修建,经过历代逐步扩大规模、提高等级,到明清两代才完成的。
孔府,又称“圣府”、“衍圣公府”等,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起初占地只有6公顷多,后来经过历代封建皇帝敕修扩建,占地面积达到16公顷,有各种建筑物463间。
众所周知,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各种建筑的形式、规模是有严格规定的。平民百姓建造住宅,只能建一个庭院,有相当职位的达官贵人也只能建三进院落。如果建造三路布局、五进院落,就一定是经过皇上特许的显要人物了。至于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从古到今,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查遍号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的众多文物古迹,皇帝允许建造这三路布局、七进院落的,也只有亚圣孟子的后裔的住宅孟府。可是,孔府不但有三路布局,而且有九进院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群的最高等级,余外还有一个后花园。如此算起来,在孔府这个占地16公顷的宅第里,高大的院墙内,二十八个小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威严、尊贵、庄重、肃穆,处处表示出“显贵大院深似海”的官宦气氛。不熟悉情况的人走进去,假如没有人引领,就如同进了迷宫,但见竖一个门、横一个院,是很难找着正门走出来的。
在孔府的黑漆大门门楣上,悬挂着竖匾一方,蓝底金字,上书“圣府”二字,门框两边的对联,也是蓝底金字,写道: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上立下车)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是清人纪昀所书,字体端庄大方,十分秀美,常令许多游人心摹手记,久久不忍离去。而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安富尊荣”的“富”字居然少了上面一点,写成了“富”字,“文章道德”的“章”字,又居然将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写成了“(上立下车)”字。
过去有“写家笔下无错字”的说法,因而有的书法家往往独出心裁,有时故意在一些字上做文章,多一竖、少一横是常见的现象。这副对联的“富”字和“(上立下车)”字就不同上述情况,而另有一番含意和来历了。
关于“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写成“富”字,这叫做“富贵无顶”,也可以说富贵无止境。它的含意,我已在《孔孟之乡风情逸事》一书的“富贵无顶”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然而,关于“文章”的“章”字写成“(上立下车)”字,叫做“文章通天”,却是应该再费一番笔墨,把它解释清楚的。
孔府由于地位显赫,在封建社会里被公认为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天下第一家。因为历代封建皇帝都尊孔,特别是汉、宋、明、清四个朝代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不仅对孔子大加封谥,而且对其子孙后代也多加封官晋爵。孔子的嫡系后裔中,原来就有许多人被皇帝一再追封,但是起初并没有世袭的固定官爵。自从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于公元1055年被宋仁宗皇帝封为“衍圣公”以后,世世承袭,一直延续了三十二代。到1920年,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生下来还不足一百天,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就发布命令:“孔德成袭封衍圣公……”
“衍圣公”在宋代时,只是八品官,职位甚微。后来,皇帝们逐步抬高其身分。元代时升为三品官。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坚为一品文官,地位仅亚于宰相。清朝废除宰相制度后,“衍圣公”不仅班列文官之首,宣统皇帝还特许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在紫禁城骑马。在这种情况下,衍圣公想向皇帝奏本、上疏容易得很,真可谓一步到堂前。
孔府内设有伴官厅,内配四品至六品官员数人,专门为衍圣公草拟奏章。衍圣公则在三堂西里间修改奏章。修改好了以后,既可以面奏皇上,又可以派人送到皇宫转呈皇上。所以说,孔府的“文章通天”是名副其实的。孔府有时还享有卖官鬻爵、包揽词讼和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的特权。因此,这个“文章通天”的说法,既生动形象,又含义深刻,简直可以称作入木三分了。“富”、“(上立下车)”二字两相照应,相辅相成,对孔府的尊贵、显赫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今欣赏起来,仍然很是耐人寻味。
锡爵嗣封
“锡”字有许多含义,在这里专指“给予”,同“赐”。“锡爵嗣封”,即皇帝恩赐、封谥给孔子后裔并可以继承的爵位。
在孔府庄严的大堂中央高悬着一方匾额,上书:
皇帝敕谕衍圣公孔兴燮:国家功成治定,必先重道崇儒。特于
先师孔子聿隆象贤之典,其大宗之裔,锡爵嗣封,承奉祀事。即支庶亦加优遇。该府官员,恐有倚恃,公爵肆行无忌,慢上欺下,侵吞骚扰,大累地方。
今朝纲整肃,法纪严明。尔其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恪守体度,无玷圣门。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规、恃强越分、朋比非为,轻则径自察处,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尤宜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官员,后俾之一,遵法纪,毋致骄横生事,庶不负。
朝廷。优加盛典。尔其钦承之。故谕。
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这是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于顺治六年(1649年)给孔子六十六代孙孔兴燮下的敕谕,即圣旨。圣旨的中心意思是,首先申明自己和历代帝王一样尊孔,其次表明对孔子的子孙后代的态度如历代帝王一样,也要封官晋爵的,连其旁系子孙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在孔氏这个庞大的家族里,是有贤愚之分的。不管任何人,都要遵纪守法,不准恣行无忌、胡作非为。并要求衍圣公孔兴燮率先遵守老祖宗留下来的好法度,身体力行,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如恃强凌弱、不安本分的话,轻者则应用家法处理,重者就要指名参奏,依照国法处理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条圣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好就好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上,妙就妙在王孙犯法与庶民同罪上。
爱新觉罗福临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他深知孔子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象历代帝王一样,对孔子的后裔大加锡爵嗣封。
孔府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公务以及重大庆典活动时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中央有一个八宝暖阁。大堂东西两边陈列着“衍圣公”这位一品公爵的仪仗,有金瓜、朝天镫、曲枪、鬼头刀、八棱锤、如意钩等,还有各种灯笼、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豹旗等等。在大堂的北墙下,一字摆着历代帝王赏赐给“衍圣公”的显赫爵位和特权待遇,俗称“十八块云牌銮驾”,有“衍圣公”、“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赏穿带膆貂袿”、“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
大堂前的台基上,原有一个仿照皇宫的日晷。日晷是观测日光、用以报时的器具。它出之《诗经•国风》中的“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从前人们建造房屋树一根竿子,用以测度日光,以认定时间。这便叫做“揆之以日”。“揆之以日”还有“定之方中”的意思。“定”是天上的定星,又名营室。该星每当黄昏时分,正好在天空的当中。“定之方中”就是以定星为中心的意思。联想到顺治皇帝的圣旨,让“衍圣公”孔兴燮“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伤教规”,“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使孔兴燮在孔氏家族中正好起了“定之方中”的作用。
贤者从游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这是悬挂在孔府前堂楼内的一副对联。过去,有些人非常迷信《论语》这本书,说什么“一部《论语》治天下”,还有些人更进一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这些人看来,古今中外任何一本书都没法与《论语》相比,孔子一生收徒三千,精通礼、乐、射、御(驭)、书、数的就有七十多人,因此,被这副对联的作者称之为“一时贤者皆从之游”。
孔子对弟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并能针对每个弟子的实际因人施教,同时能做到知人善任,量才使用。他把他的七十多个高足弟子的基本特点记录在布帛上,取名为《题名录》(即《登科录》)。他的《题名录》是这样写的: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家贫穷而不知忧愁,好学习而不知疲倦。
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纯孝出自天性,齐景公聘他为下卿,他以“父母年老,不忍远离”为理由,谢绝了齐景公。继母曾经虐待过他,他对继母却供养得很好。一次,他叫妻子蒸梨给继母吃,其妻未蒸熟就端给继母吃。曾参大怒,便写休书休了妻子。有人对他说:“蒸梨未曾蒸熟,不过是小事一桩,怎么可以休妻呢?”曾参说:“是啊,蒸梨这样的小事尚且不听我的话,何况大事呢!”休妻后,终生不再续娶,以防后妻虐待他儿子。
闵损,字子骞,鲁国人。以德行著称。继母曾经用芦花代替棉花做成棉衣给他穿,冻得他瑟瑟发抖。他继母所生的胞弟穿着薄棉衣,却一点不冷。其父认为他有意败坏继母的名声,盛怒之下,用皮鞭抽打他,及至打破棉衣,芦花从里面露出来,其父知道了原委,要写休书休掉后妻。闵损跪在父亲面前,替继母求情,他说:“后母在,仅有我一人受寒,你若是休掉后母,我和弟弟两人都要受寒了。”父亲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不再提休妻之事。因此,人们都称闵损为大孝子。
冉耕,字伯牛,鲁国人。以德行著名。曾任中都的地方长官。不幸遭恶疾病死。
冉雍,字仲弓,鲁国人。与冉耕同族。以德行著名。其父却是个无赖。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擅长辞令。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以有口才、善言语而著名。家中很富有,经常坐着双套马车去访亲问友。善于做买卖,每次贩卖货物都赚钱。曾做过齐国信阳的长官。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冉雍的同族。有才艺,以善于问政事而著名,曾任过季平子的家臣。在官场,他把公务处理得很好;在家中,又刻苦钻研学问。虽然做了官,却总是象个学者。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孙,弁人。勇猛无比,才艺超人。为人刚烈耿直。曾任过蒲邑的长官。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一说鲁国人)。以擅长文学著名。曾任过武城的长官,以礼乐教化黎民。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以文学著称,熟读《诗经》。平生好论精微,在卫国听人读史书读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时,子夏说:“不是三豕,应该是己亥。你读错了。”读史书的人去问晋国的史官,史官果然回答说:“应为己亥。”
顓孙师,字子张,陈国人。仪表堂堂,英俊非凡。性情宽和,擅长交际。
有若,字子若,鲁国人。博闻强记,喜欢研究历史,能著书立说。
颜由,字季路,鲁国人。是颜回的父亲。
曾点,字子晳,南武城人。曾参的父亲。
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容貌丑陋,但有君子风度,为人公正无私。
宓不齐,字子贱,鲁国人。性仁爱,有才智。曾为单父地方的长官,为官清廉,不欺百姓。
原宪,字子思,宋国人。清净守节,安贫乐道,虽贫穷不贪财,可称廉士。
公冶长,字子长,鲁国人。懂鸟语,为人能忍耻。
南宫适,字子容,一字敬叔,鲁国人。是鲁国大夫,为官清廉,有独到见解。
公析哀,字季次(一说季沈),齐国人。为人重气节,有雅士风度。
商瞿,字子木,鲁国人。最喜欢读《易经》。
高柴,字子羔,齐国人。身高不足六尺,容貌丑陋不堪。为人笃孝,公正守法。
漆雕开,字子若,蔡国人。经常读《尚书》,终生不求做官。
樊须,字子迟,鲁国人。为人没有远大的抱负,但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喜欢学习,喜欢提出问题。
司马耕(一作司马牛),字子牛,宋国人。性情急躁,是桓魋之弟。
商泽,字子秀(一作子季),鲁国人。
梁鳣(“鳣”字或作“鲤”),字叔鱼,齐国人。
巫马施,字子期,鲁国人。
颜辛(一作幸,又作韦、柳),字子柳,鲁国人。
伯虔(“虔”或作“處”),字子析(又作晳),鲁国人。
曹(左血右阝),字子循,蔡国人。
冉季,字子产,鲁国人。
公孙龙,字子石,楚国人(一作卫人,又作赵人)。
漆雕徒父,字子友(一作子文),鲁国人。
秦商,字子丕(一作不慈,又作丕兹),鲁国人。
漆雕哆,字子敛,鲁国人。
颜高,字子骄,鲁国人。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
壤驷赤,字子华,鲁国人。
任不齐,字子选,楚国人。
石作蜀,字子明,秦国人。
公良孺(一作儒),字子正,陈国人。为人贤而有勇。
公夏首(一作守),字子乘,鲁国人。
公肩定(一作公肩),字子仲(一作公有),鲁国人(或曰卫人、晋人)。
后处,字里之(一作子里),齐国人。
(左枭右阝)单(一作邬单),字子家(一作有家)。
奚容箴,字子晳(一作子偕,又作子楷),鲁国人(又作卫国人)。
罕父黑(又作宰父黑),字子索(又作子黑),鲁国人。
颜祖(一作相),字子襄,鲁国人。
荣旂,字子棋(一作子祁,又作子颜),鲁国人。
句井疆,字子疆(一作子界),卫国人。
左人郢(一作左郢),字子行,鲁国人。
秦祖,字子南,秦国人。
郑国,字子徒,鲁国人。
县成,字子棋(一作子横),鲁国人。
原亢(一作原亢藉,又作原忼),字子藉,鲁国人。
公孙句兹,字子之,鲁国人。
廉洁,字子庸(一作子曹),卫国人。
燕伋(一作级),字思古(一作子思),秦国人。
叔仲会(一作哙),字子期,鲁国人(或曰晋国人)。
乐欬(一作乐欣),字子声,鲁国人。
公西舆如(一作公西与),字子上,鲁国人。
狄黑,字晳之(一作字子晳),卫国人。
邽巽,字子敛,鲁国人。
孔忠,字子蔑,鲁国人。
陈亢,字子亢(一作子禽),陈国人。
公西蒧(一作公西葴),字子尚,鲁国人。
琴张(一作琴牢),字子开(一作子张),卫国人。
颜之仆,字子叔,鲁国人。
步叔乘,字子车(一作少叔),齐国人。
施子长,字子恒(一作子常),鲁国人。
秦非,字子之,鲁国人。
申根(一作申续,又作申绩、申棠),字子周(一作子续),鲁国人。
颜哙,字子声,鲁国人。
左邱明,鲁国人。
颜何,字冉古,鲁国人。
秦冉,字子开。
孔子又根据弟子们的专长,把特点突出的分成四类:一是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二是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三是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四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在孔子的这七十多个弟子中,各种人才都有,确实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子贡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做买卖每次都赚钱,搞外交每次都取胜。他的善辩是非常著名的,曾经多次说服过齐景公。齐景公并因为子贡对孔子的称颂,而改称孔子为夫子。在当时,“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称孔子为夫子,实际上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孔子的弟子了。孔子号称有弟子三千人,其实有些弟子并不象今天的学生那样终日在老师身边学习,而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甚至请教一个至几个问题,也就算是学生了。孔子有些学生之间彼此连面也没见过。因此,这副对联的作者说:“一时贤者皆从之游”,也不能算是太过分。
选隆屏雀
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与孙琪方女士结婚,住在后堂楼。为祝贺他们的婚礼,当时有人给他们送了一副对联:“补衮家声选隆屏雀,趋庭世泽化始关雎。”
过去皇帝穿的衣服上绣着龙,称为衮龙衣。所以称补救皇帝的缺失为“补衮”。一个家族素有的声誉称为“家声”。隆者,高也。选隆,即选择高门。屏雀,引自“雀屏”的典故。《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窦毅对长公主说:“此女(指后来的窦后)才貌超人,不能轻以许人、随便嫁出去,应当力求给她选择一个好婆家,嫁一个好丈夫。”怎样择婿呢?窦毅经过反复考虑,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请人在屏门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来求婚的,就给他两支箭,让他用箭射屏门上画的孔雀,事先许诺,谁能用两支箭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他。前后有几十个人来取箭而射,结果都没能射中。后来,唐高祖李渊闻讯来到窦女门前,取箭射孔雀,两支箭各中孔雀一目。窦毅见到这般光景,十分高兴,当即将女儿许配给李渊。后来人们就以此为典故,称择婿许婚为“雀屏中选”。
趋庭,是指的另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从老师那里得到过一些什么特殊的教诲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特殊教诲,就有这样两件事,现在我讲给你听听。一天,我父亲站在天井院里,我从他身边恭恭敬敬地走过。他叫住我,问道:‘你学过《诗经》没有?’我说:‘没学过。’他又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回到房中便聚精会神地学《诗经》。还有一天,我父亲又一个人站在天井院里,我从他身边恭恭敬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道:‘你学过《礼记》了没有?我说:‘没学过。’他说:‘不学《礼记》,便没有立足于社会的依据。’于是,我便回到房中认真地学习《礼记》。我从我父亲那里就得到了这些教诲,别的再没有什么了。”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一是知道了学《诗经》的道理;二是知道了学《礼记》的道理;三是也知道了老师对待他儿子的态度。”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经》、学《礼记》的故事,后来成了孔府的祖规家训,并在原来的庭院里修建了一座诗礼堂,门前植有槐树、银杏树等。
世泽,系指先代给子孙后代留下来的影响。这里,也就是专指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经》、《礼记》这件事的影响。泽,还指流风余韵,现在也指祖宗遗留给子孙后代的余荫。
化始,是指转移人心风俗的开端。关雎,是指《诗经》中的《关雎》篇。《诗经》原来内容比较繁杂,后来经过孔子认真挑选、整理,去粗取精修订成305篇,简称“三百篇”,一直传到今天。《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地方民歌,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检》、《曹》、《豳》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40篇。《关雎》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歌中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的开卷第一篇。孔子非常喜欢《诗经》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关雎》这首民歌是歌唱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漂亮姑娘的事,那真是朝思夜想、夜不成眠,最后终于结成了美满姻缘。孔子特别喜欢这首诗,称它是“乐而不淫”。
这副对联通过引经据典和采用比喻的手法,衷心祝福孔德成和孙琪方双双选中得意配偶,结成为珠联璧合的美满夫妻。他们结婚后,果然生活得十分和谐。
贞筠抽箭
“溽舒露流甘云结庆,贞筠抽箭润璧怀山。”这是悬挂在孔府后堂楼西里间的一副对联。八个词、四个短语,全是用的比喻。溽、露,都是指湿润,舒是伸展貌,结是凝聚,贞通、正、直,筠是竹笋,润是滋润,璧即玉璧。
这副对联用一些吉祥、高贵和蒸蒸日上的实物比喻孔府这个天下第一家的不同凡响。象青山,灌木丛生,乔木参天,石壁生苔,花繁草茂,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叶上,宛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洁净、甘甜,和悬崖上哗哗飞下的瀑布两相对照,一静一动,煞是有趣,蕴藏着含蓄,充满了生机。象蓝天,晴空万里,却有五色云临门似锦,如彩带,染红了长空,似花团装点着门庭。象春笋,喜得好雨,拔地而出,飞速成长,象玉石,埋藏于山中而使大地生辉,连花草树木也得到了滋润。
说孔府“功润诸侯”未免有点夸张,但是说孔府“功润诸孔”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孔子的影响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几乎可以说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行各业。在中国,从古到今,谁不知道孔子是圣人!旧社会上过学的人,谁没拜过圣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孔子享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有人来攀亲近。民国时期,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本是山西太谷人。他早年曾经经营过钱庄。1901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阎锡山的顾问。1924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厅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后到南京,先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要职。象这样一个喧赫一时的人物,也千方百计同孔府拉亲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曾经积极倡导续了一次孔氏世家谱。续来续去,据他自己讲,是续上了正宗,可据真正的正宗讲,他又没续上。这样的显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的低官微职是什么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贞筠抽箭,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步步高;润璧怀山,就是玉藏山中,滋润山中万物。祝愿孔府的事业千秋万代象贞筠抽箭似地飞速发展,如润璧怀山一样滋润着众亲友和众乡邻。这就是这副对联的真正含义。
至乐奇书
有人给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赠送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室之中有至乐,六经以外无奇书。”
什么是至乐?这恐怕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至者,极、最也。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或乐书。若将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联系起来理解,似应指《乐书》。
《乐书》是由北宋人陈旸编撰的一部音乐论著,世称《陈旸乐书》。此书著成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以前,共200卷,目录20卷。前95卷摘录《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加以解释,阐述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后105卷论述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并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以及各种乐器,并附图说明,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音乐论著。因为《乐书》几乎集中了古代儒家学派全部著作中有关音乐的论述,所以被一些人说成了最完整、最集中、最完美的一部乐书,从而把它视为“至乐”。
音乐既可以供人消遣、娱乐,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音乐。孔子所提倡的“六艺”中,第二艺就是“乐”。他不但爱好音乐,喜欢欣赏音乐,而且也很擅长音乐。世传孔子曾“学乐于苌弘”,其实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孔子只向苌弘学习了一个短暂的时间。苌弘是东周王朝的乐官。孔子青年时期曾受鲁昭公的派遣到周王朝的京都向老子问礼求教。一天,孔子在老子家中作客,用过午餐后,老子向他讲述了许多周礼。孔子又向老子请教音乐。老子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你如果想学音乐,待来日我带你去向苌弘学习。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是博达精深的。”事有凑巧,话音刚落,门外有人敲门。老子开门一看,来访者正是苌弘。老子急忙引荐孔子。孔子一向谦谨,当下恭恭敬敬地施礼毕,便“夫子长、夫子短”地问个不停。苌弘眉发皆白,比孔子大了许多,一见孔子十分谦逊有礼,加上早已听说他虚心好学,便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述了一通有关音乐的道理。孔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问,苌弘都一一作答。不到一个时辰,孔子便增长了许多音乐知识,心里话:“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话尚未说出口来,苌弘已起身要告辞了。老子和孔子只好起身相送。从此,孔子便把苌弘当成了自己学音乐的老师。
孔子论音乐、学音乐的故事很多,最突出的一个要数在齐国学韶乐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为避鲁国内战,逃到齐国,住在齐国贤大夫高昭子家中。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在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得入了迷,当即向齐国太师学习韶乐。他废寝忘食地学习韶乐,天天学,时时练,竟然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孔子不仅善于学音乐,而且精于音乐。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说“一室之中有至乐”,既可以说指孔府珍藏着《乐书》,也可以说指有孔子这样最好的乐师。
“六经”指的《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诗经》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列为经典著作,所以称为《诗经》。《诗经》由孔子删述编成,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十五国国风,《雅》包括《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大部分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其中《国风》部分,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大都是民间诗歌,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败,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对人民自己的劳动、爱情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所反映。出于统治阶级手笔的《雅》和《颂》两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也有一些是暴露时政的作品,还有一些是祭神祀祖的诗,提供了关于周王朝的兴起,周朝初年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诗经》的形式分章,诗句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有许多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有极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在孔府现存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或者诗句的,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也不得不多次提到这本书。
《书经》,又简称《书》,即《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尚书》中保存有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礼记》,也称为《小戴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等49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述下来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易经》,也称为《周易》,简称《易》。“易”字有三个含义:一是穷究事物变化,称作“变易”;二是执简驭繁,称作“简易”;三是永恒不变,称作“不易”。相传是周朝人所作,因此称作《周易》。也有人说“周”字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因此取名《周易》。《周易》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44卦和384爻。卦和爻都各有说明,即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周易》用八卦的形式,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哲学著作,有的国家还成立了研究《易经》的专门机构,如《易经》学会、研究会等。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纂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此书所写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秋》一书,文字简短,相传字里行间寓有褒贬之意。这种笔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乐经》本来不单独成书。《庄子•天运》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便因此认为本来就有《乐经》,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毁的。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本书,“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
“六经”历来被儒门弟子尊崇为最好的书,因此也是必读的书。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六经”也是最好的书,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书能与此相提并论了,所以说“六经以外无奇书”。
主翁常定
在孔府前堂楼正堂的东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歌咏于斯风雨不出,主翁常定客感自清。”
相传《诗经》一书是孔子亲自删订的。《诗经》现存305篇,产生于周朝初年到春秋末期,大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541年)的时间内。孔子对于一些内容晦涩或低级庸俗的诗歌,特别是将“郑、卫淫风”剔除出去。《风雨》篇是《诗经》中保留下来的“郑风”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鸡鸣不已的早晨,夫妻俩久别重逢,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感情,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情绵绵,意切切。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风雨凄凄,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欣喜!风急雨骤,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惬意!天昏地暗,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欢愉!”
应该说这是一首情调健康、感情自然的好诗。但是,过去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是有争议的,有一部分人解释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和自己的情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幽会的情景。两人相见后,深感“相见时难别亦难”,窃窃私语,悄悄话儿说不完。在旧社会里,这种幽会被看作是伤风败俗,是大逆不道的。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说,“歌咏于斯,《风雨》不出”。斯,这也。就是说,在这里朗诵《诗经》,是不会朗诵《风雨》篇的。
常是伦常、纲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定是固定。常定也就是说,有了固定的成章法的“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清”字的含义很多,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一曰清澈,与混浊相对;二曰洁净,与污垢相对;三曰清平,与乱世相对;四曰明晰,与混沌相对;五曰廉洁,与贪婪相对;六曰单纯,与杂乱相对;七曰寂静,与嘈杂相对。因此,这副对联下联的意思是,主人谨遵祖规家训,有一整套伦理纲常。在这样的环境里,客人也定会受到熏陶,得到教益,仿佛是顿开茅塞、豁然开朗,立刻变得心灵脑活、耳聪目明了。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府中的这副对联正是表达的这种意思。孔子对这个观点也是深信不移的。一次,他正在学堂教书,有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孩来找他求学。看大门的人问过那小孩,原来是从社会风气不好的互乡地方来的,于是没给孔子通报一声,便私自把小孩撵走了。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便对弟子们和看大门的人说:“互乡那个地方的社会风气虽然不好,但是只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那个地方的风气就会逐渐好转。这个小孩既然想来求学,正说明他是想学好的。你们怎么能把他哄走呢
!”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1-3-27 09: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拜读
发表于 2020-2-20 10: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1 22:40 , Processed in 0.1126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