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9069|回复: 0

古典诗词的鉴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 17: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
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一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
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
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
显著。又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
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
“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
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
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
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
》:“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
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
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
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
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
字。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
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
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
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
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
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
“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
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
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
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
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
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
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
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二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
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
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
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
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一)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
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
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
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
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
”,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把于
、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
就比较费琢磨些。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
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
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
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
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如所谓名词句,一个
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
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意思很清
楚。

  又,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
”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
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
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湿”是一句,“玉
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
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
,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
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
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
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
适当的变换。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
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
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
”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
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
“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
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
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
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
”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又
,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有“看”则“经
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
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
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
”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
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
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
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
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
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
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
者自己多琢磨。

                       三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
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
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
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
,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
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
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
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
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
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
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
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
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
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
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
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
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
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
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
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
。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
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
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
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
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人,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
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
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
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
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
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
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
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
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
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
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
的。

            四
  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
,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
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
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
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
(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
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
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
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
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
。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
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
,自己比儿新娘。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
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
的用意。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
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
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
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
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
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
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
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
。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
,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
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
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
情。

  一般诗词注释本都注以作品的本事,有的是比较可靠的,有的则是后人牵强附会
编造出来的。例如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在《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
题下有一序言,说是这首词是为杭州的一个妓女而写的,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
中,指出这个本事未必可信,词的真正内容是作者自抒其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所以
初学者须选购较好的注释本。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诗词的含意,还要勤翻《中国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有代表
性的作者的生平,他在文学史、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3 16:22 , Processed in 0.0582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