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19239|回复: 7

【建设中国人物】之马学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 2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句
出句属性: 下联
自 对 句: -
           82、马学礼---【四见】口号响全国
               四见标兵,锋刃飞旋才尽展;
               九迁岗位,轩车过后梦如初。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1: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学礼
马学礼,男,1931年生,祖籍山东平度县,汉族,中共党员,上世纪50年代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亲切接见。1959年,马学礼被评为全国劳模。“照马学礼那样干”成为那个时代响亮的号召。
人物简介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根据马学礼事迹,总结出的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曾经传遍全国。
1955年,24岁的山东人马学礼由沈阳调到武汉重型机床厂,1957年7月从前苏联学习回国后,短短一年,他提出革新建议近300项,完成技术革新数十项。1965年,他研制成功高速“套料刀”,效率比原来的苏式工具提高6倍,在中国机械行业引起轰动。马学礼由此被同行称为中国“刀具大王”。
青春飞扬
1955年,马学礼作为支援内地建设的优秀技术工人从沈阳第一机床厂调到了武汉重型机床厂,并随即被派遣到苏联学习,1957年学成回国。
“充电”后的马学礼,一门心思地投入学习消化“老大哥”的先进经验、加快中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创新上——深孔套料刀是苏联创造的能把实心钢料的心子整体取出的一种工具,在加工大型空心结构轴件时应用广泛。
1958年初,马学礼着手研究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工厂生产实践中,他以改变以往常用的老方法。几经实验后,他研制出了第一套新式模具。
但马学礼不满足眼前的成功,紧接着他琢磨着将高速切削运用于深孔套料加工中,用高于苏联制造的模具6倍的切削速度实现了“100 1”的飞跃。
当时的媒体曾这样报道:“套料刀制成以后,原来三个人干的活,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行了,而且一个人还可以看两台机床。一根滑枕的加工时间,由原来的三十多个小时缩短到四个小时。”
1958年秋,厂领导告诉马学礼,大蜗杆生产加工已经成为完成全年生产计划的“拦路虎”。为确保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马学礼和几位工友商量着要承担起创新大蜗杆加工技术的重担,决心解决好这个连苏联“老大哥”也头痛的难题。
马老回忆说:“当时,我和工友们是整天整晚的不休息,终于从苏联加工丝杠的‘内旋风铣’中得到灵感,决定自己设计制造一台加工蜗杆的‘外旋风铣’。随后,几经改进,‘外旋风铣’终于试验成功。工人们由此可提高工效10至12倍。”
据统计:马学礼1958年就实现技术创新28项,1959年提出创新建议340多条,被采纳60多条。也就在这两年,马学礼技术创新的事迹在全国被广为传播,成为闻名全国的“刀具大王”,并多次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的亲切接见。
1959年,28岁的马学礼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开展学习马学礼运动的决定。
也是在这一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发表长篇广播讲话,号召全省人民“照马学礼那样干”:“相信群众相信党,大搞革新有胆量,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
从此,“四见”精神成为马学礼的象征,成为一面激励工业战线的鲜艳旗帜。
发表于 2019-8-26 1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姓马的名人真多。
发表于 2019-9-26 1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号响全国
发表于 2019-9-26 11: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进生产者
发表于 2019-11-26 1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名人故事
发表于 2021-4-25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一代人
发表于 2021-4-25 22: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贡献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2 07:07 , Processed in 0.0635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