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文联 回文联,又称对联的回文格、卷帘格。回文联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局部回文、变序回文等多种方式。回文这种修辞手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在上述这四类回文联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重字,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重字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请注意:非重字回文联不在本次讲座讨论的范围之内。 如: 天连碧树春滋雨; 风送花香红满地; 地满红香花送风。 雨滋春树碧连天。 ——王安石妙对赢得美人心 (1)当句回文联 又称本句回文,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即上下联本身各自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此类回文联最多。这类回文联还被称为“对称回文联”。因其以中间一个字为轴心,或以两句间隔为轴心,形成两边由近及远的互相对称格式,故被称为“对称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鱼脯浦联 上下联本身都可各自顺读、倒读,且字、音、意皆相同。上联写雾与山相互映衬,互相依存;下联写天与水相映衬,互相作用。两两相对,循环往复,准确地揭示了鼓浪屿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迷人景色。 汉武一生一武汉;(出句 广东陈志威) 隆基半世半基隆。(对句 河南郑 冶) 此联乃一嵌名回文联。虽只短短数字,却简述了中国古代汉武帝和唐明皇的突出特点:汉武帝尽管身为皇帝,但只不过为一武汉而已;唐明皇虽然风光一时,但最终却只兴旺了半世。 (2)倒句回文联 其特点是,上下联互为倒句,且均可倒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 ①上联逐字倒读构成下联。
龙飞隐峰寺; 寺峰隐飞龙。
——隐峰寺联 上、下联文字一样,下联是上联的回读,即一句诗文正读倒读各成一句组成对联,且文句通顺,意思完整。此联意境为:巨龙从隐蔽着峰顶的古寺上飞过,古寺的峰顶把飞龙的身影给遮住。宛如两幅动态中的风景画。 香山满红叶,映霞云彩添海智; 智海添彩云,霞映叶红满山香。 ——北京香山联 北京秋天的香山红叶和它附近的智慧海,令人神往流连。有人撰上述回文联,往返咏读,顿觉秋意更浓。 ②上下联均为顺读和倒读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君臣“天然居”互对联 据传,某日乾隆微服私访,在镇江天然居饭庄用餐。吃喝完毕,乾隆望其店匾出句曰:“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尔后,乾隆一行来到新昌县郊南明山,山有大佛,佛前一寺,名曰大佛寺。随行大学士纪晓岚灵机一动对句道“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出句中,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倒读。纪晓岚的对句也正好皇上出句之要求。纵观全联,上下联都可各自顺读、倒读成文,并能兼顾对仗及平仄之对应,颇有巧夺天工之妙。 ③上下换位回文联 金灿庭园春蕴喜; 金堆宅第门盈喜; 喜盈门第宅堆金。 喜蕴春园庭灿金。 ——湖南戴绍湘“金喜人生”金奖联 此联上下回文换位,且有两字异位互重,这在联语中是较为少见的。 (3)局部回文联 即部分字或部分词回环,有人称之为小回环。 文中戏,戏中文,看文看戏,各得雅趣; 音藏调,调藏音,听音听调,皆有奇情。 ——某地佚名戏台联 上联中“文中戏,戏中文”为局部回文,下联相对应位置“音藏调,调藏音”,亦为局部回文。 富民村,村民富,村富国尤富;(福建章允芳对句) 宽带网,网带宽,网宽心更宽。(湖北向忠池出句) ——中国楹联报征联大赛冠军联 上联中“宽带网,网带宽”为局部回文,下联相对应位置“富民村,村富民”,亦为局部回文。 (4)变序回文联 指将上联中词或句的顺序变换,形成回文。 醉汉妻弟尼姑舅; 尼姑舅姐醉汉妻。 ——旧时诙谐巧趣联 旧时,某县令欲娶一貌美尼姑为妾遭拒。他恼羞成怒,令人密伺。一日忽见尼姑扶一醉汉出现于禅房。县令密拘尼姑,责其有伤风化。尼姑遂作此联回答县令,县令听罢,在众人的一片嘲笑中,不得不连忙将尼姑释放回家。原来这是一副重字回文谜语联,其谜底为“尼姑之父”。此联中,上下联的前三字现下联的后三字互相换位成联,这便是难得一见的变序回文联。 若严格考究,此联尚有平仄失对、平仄失替和三尾仄等多个问题,但鉴于此联属多重技巧联,所以就应为之放宽而另当别论了。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孙家鼐自题太傅第门联 这是内阁学士、太子太傅、光绪帝师孙家鼐(nài)自题的一副门联。相传晚清时期,为肯定和表彰孙家鼐辅导太子的功绩,皇帝恩准在其家乡建造“太傅第”。因而,孙家鼐太傅第门上才有了上述这副对联。联中“门生”与“天子”属同词在上下联间换位,因而此联亦为变序回文联。 海角奇石,天涯胜景; 天涯鬼斧,海角神工。 ——钟胜天题三亚天涯海角联 此联中,“海角”和“天涯”在上下联中换位互重,亦可视为变序回文联。 一家两岸隔; 两岸一家亲。 ——台湾高雄市萧启郎题中华百家姓氏联联墨巡展台湾 上联写隔阂,下联写融合。联中“一家两岸”、“两岸一家”则运用变序回文重言的艺术手法,表情达意,深化主题,抒发了两岸人民前分后合,反差强烈的感情。此联上联虽出现了尾三仄”,但在如此简短的机巧变序重言联的句式中,实在是无法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