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4785|回复: 2

【名家论联】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6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 梁 石

  楹联书法,与中堂、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册页一样,是书法家惯用的一种书法形式。它是由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艺术,书法是把平面的对联语言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中国书协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将楹联书法的创作繁荣了起来,推向了高潮。把众多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在这方面的才情和韵致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楹联书法作品不仅出现在展厅上,而且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究竟楹联书法这种书法形式发端于何时?书法与对联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日前沈鹏先生致孟繁锦先生的一封信,回答了上述的问题。沈鹏先生在信中言道:“大概可以说,楹联从后蜀孟昶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起便是与书法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实用性。”还说:“楹联的诗学、文学性质,对传统文化是一大贡献。书法既是楹联的文字载体,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我们审视和品评一副楹联书法作品,包括书法和对联两个层面,书法是直观的线条艺术,对联是内在的语言艺术。一副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既要有好联语的内涵支撑,又要有好书法的外观表现。联语借书法的笔韵墨趣,更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又因联语的字词优美、对仗工丽、音韵和谐,愈含耐人寻味的诗意美。联语渗透并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与感悟,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书法借助笔墨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传递出人格、气质、情感。所以说,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品。
  我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有认识清醒者,其笔下的楹联书法作品,就把书法与对联结合得很好。“挥毫对客风生座,载酒论诗月满蓬。”“笔锋灵动生机出,节律分明韵味长。”联语对仗工稳,声韵抑扬有致,书法遒劲老辣,让人产生共鸣。然而,也有认识片面者,认为楹联书法是一种书法形式,只要书法精采,对联是否合格无所谓。持此种认识者,其笔下的楹联书法作品,尽管笔墨线条很到位,就因为联语对仗欠工而难登精品之列,落下遗憾。当代书坛,上上下下学习气氛很浓,全面提高书法家文化素养的呼声很高,这是书坛之一大幸事。我与书法界朋友聊天时常涉及的话题就是字内功夫与字外功夫的关系。有出息的书法家不应该只懂得写字,而应该跳出砚池与宣纸堆,广泛地涉猎书法以外的文化。一个书法家写了一辈子的字,写来写去,写到最后还是写性情、写修养、写内涵、写自我。这字外功夫深浅,标志着一个书法家的水平高低。楹联书法,对于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是字内功夫,对联则是字外功夫了。有这方面字外功夫的书家,最好能自觉地、有创意地自作对联,达到自撰自书的程度,起码懂得对联字词对仗、声律平仄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就是选用古人时贤的现成对联时,也会选到精到处。然而有的书法爱好者往往就是在这选联上出问题。他们不知道古人的诗句可不都是对联,将对联与诗句混为一谈。随意拿两个诗句当作对联来写,岂能不出问题?殊不知,只有律诗中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才是对联(也有称诗联),称作“颔联”与“颈联”。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颈联。全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就不是对联了,千万莫当对联来书写,不然,会弄出笑话,贻笑大方。有的书法爱好者把古人的绝句诗都视作联句来写,也是要出问题的。一般来说,绝句讲究的是格律,但不强求字词对仗。如杜甫有一首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由两副联句组成的绝句诗,是绝句的个例。切不可机械地认为,凡绝句都对仗,凡绝句都是联。又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是五言绝句,也属绝句对仗之个例。同样王之涣的七言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就没有对仗联句了。另外,有的书法家喜爱集故人诗句为联而书法,如果集得好,自然会出新出采。已故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在他八十九寿辰时,有一副集句自寿联:“彩笔昔曾干气象,流年自可数期颐。”上联集自杜甫诗句,下联集自苏轼诗句。海粟老人说:“我希望长寿,并非为了享福,而是争取更多时间,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可以说是此副集句自寿联的最好注脚。但是,也有不得集句为联的要领,更不懂对联的基本特征,把集句对联弄出笑话来的。在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中,有副获银奖的对联:“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上联集自南宋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下联集自陆游《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大药一炉暾晚日,孤桐三尺泻秋泉。”诗句是集下的,但上下句不对仗,不符合对联格律,所以说,这是两个诗句而不是对联。尽管这副楹联书法作品的书法很好(也许评委就是看重了书法,而忽视了对联而评为了银奖),但由于对联出了毛病,遭到了非议。这种在楹联书法作品中带联语硬伤的现象,甚至以惊人的比例出现在第五届全国楹联大展。这岂能不引起联坛和书法界的高度警觉?综观前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之所以屡屡有瑕疵的病联充斥大展,甚至混入获奖者之列,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书者不懂联律,弄不清平仄、对仗究竟为何物?浑浑然将一般诗句拿来当作对联而书法参赛。其二,是我们的评委把关不严,在评审楹联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只注重了书法质量这一面,而忽视了联语质量另一面。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当代楹联书法的艺术水平,必须大力提倡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潜心学一点有关对联的知识,弄懂弄通什么是诗句?什么是联语?再进一步,希望我们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自己动手撰写创作对联,从而,自书自家对联。如果书家都能书写自撰对联,那该是一种何等高雅的创作境界!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审视明清时代传世的楹联书法精品,足以领略到“联墨合璧”的艺术品位。在中华传统文化范畴,书法艺术是“国粹”、对联文化是“国粹”、京剧艺术是“国粹”。我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楹联书法创作实践中,可以象京剧演员那样,不妨客串(反串)一下角色,即书法家反串楹联家,既工书法,又工楹联。还有一种说法叫“两栖艺术家”、“多栖艺术家”。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懂得的甚至精通的越多越好,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这样自会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楹联书法,也可以是书法家与楹联家合作的艺术实践。近年来,有不少书法界朋友,就与我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们把自撰的对联随时寄给我,我在字词上作一点必要的润色修改后再寄给朋友,大大提高了书法界友人的撰联水平。在当代书坛,就有不少书家很喜欢选书我的对联,如已故的书法名家谢稚柳、钱君匋、胡问遂、顾廷龙、谢冰岩、任政、金意庵、李百忍、傅嘉仪、赵正等就曾经选书了我的对联。还有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专门致函于我,向我索联书写。我因此为他们编撰因时因地因人的对联,寄给他们书法,这真有点“量身定作”的味道。我的一副八言联“杜甫草堂清风瘦月,石涛画稿响水奇峰”。就是专门为一位书法家写的,此联经他书写之后,获得了规格颇高的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这种在楹联书法艺术上的联手合作,在书法和楹联界传为美谈。
  
  
  
  转自 山西楹联艺术网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2-4-6 16: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河族人 于 2012-4-6 22:11 编辑

拜读,有点感悟。谢谢盗帅师转帖传导。
发表于 2020-7-13 1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1 22:25 , Processed in 0.0479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