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文武

【联句赏析】试论《钟情一对》的艺术特色(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 14: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老师字字珠玑娓娓道来,一副副佳联如乐曲、如画卷、心中怡然,春暖花开!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5-1-6 20: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习文武兄高论,点个赞{:soso_e179:}{:soso_e179:}
发表于 2015-2-11 0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老师的联评让人赏心悦目!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06: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几位师友的欣赏和点赞。顺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0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15-3-5 07:03 编辑

                                               “趁此青春频劝酒”里的绝色风景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一文中,借黄衣女之口来表述酒的功劳:“善助英雄胆,能添锦绣诗肠,神仙造下解愁方,雪月风花玩赏。好色能生疾病,贪杯总是清狂,八仙醉倒紫云乡,不羡公侯卿相”.正是因为酒有如此的特异功能,才会令世人陶醉和盘桓其间而不能自拔,才会有:“侠客之饮尚豪,如荆轲、专诸之饮;英雄之饮尚勇,如关羽之饮、岳飞之饮、武松之饮;政治家之饮尚智,如曹参、陈萍之饮,曹操、刘备之饮,赵匡胤、朱元璋之饮;文人之饮尚雅,如强调饮酒对象的高雅、环境的典雅、时令的幽雅、氛围的清雅、酒令的文雅;大众之饮尚兴,不讲方式,不讲场合。喜欢喝得尽兴,饮得痛快”(王守国《酒文化中的中国人》)的一篇篇美轮美奂的历史章节,供后世之人赏玩。翻开一部廿四史,那散落在册页和夹缝中的点点酒香,总是令人无限的神往和痴迷。总是令人情不自禁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来看,酒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鉴于此,酒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倘若人类文明的一页中没有酒的发明和利用,所谓灿烂的文明就会大打折扣。
       出句:趁此青春频劝酒。【风一样的爱恋】这里的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酒,而是作者以酒作为媒介,来形容青春的一种放荡不羁,一种“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美好和洒脱,固然如此,但联句的着重点其实是在表述青春的短暂,恰如日本古籍《新古今集》中的和歌道“人生如梦幻,光阴似水奈何去,怅然渡流年。赏花痛感良辰短,春去悠然。”而所谓的“频劝酒”,也不是真的让人去沉溺其中,而是在提醒人们要善于抓住这短暂的美好时光,去有一番作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不仅是出句:趁此青春频劝酒【风一样的爱恋】的立意所在,更是出句的哲理意味和艺术特色给予我们的一种警示。出句犹如一首哲理诗,完全达到了一句而统万言的艺术高度。
       青春是一个很美好的词,也是一个生命体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所以诗人袁枚在《湖上杂诗》中说:“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到处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连神仙都不足以让人动心,唯有这青春少年才是他心中真正的神仙。同时这段时光也是最短暂的,短暂到词人柳永用“青春都一晌”来形容。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对杜秋娘的《金缕衣》耳熟能详,倒背如流:“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南宋词人章良能在《小重山》里描写到:“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的,不只是一路上的风景,更是一路上的少年心情,好景时时有,且惜少年心。这些诗词可以说是劝诫,是勖勉,是箴言,是赞歌……黑格尔说:“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这又何尝不是在比喻我们的青春哩!
        岁月歌中揉五味;【黄河族人】青春酒里兑七情。【纳然禅心】青春与酒本就有着无法分割的艺术粘连和不可否定的人生态势。陶渊明在《杂诗》中道:“……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敦儒在《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中道:“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而更为“出格”的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道:“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既令我辈艳羡,又令我辈羞赧。这些绝色风景固然早就在哪里,但我们总是顾此失彼,早已被现实的烟熏火燎,将澄澈的心灵蒙蔽,恰恰正是出句:趁此青春频劝酒,【风一样的爱恋】的艺术魅力,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有时间和心情去和这些经典“鸳梦重温”。
       对句:随他白发也狂歌,【风过可有痕】对句:莫将韶岁负流年,【苏夏】对句:惜今岁月应读书,(今)【三余】对句:宜将风雨化激情,【明天】都是在与出句遥相呼应,努力来把一种美好和激情糅合在一起,去激起欣赏者心中的青春浪花,即使经历岁月的递嬗,也不会熄灭那把青春的火焰。对句:将于紫陌再寻花【闽生】化自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说是寻花,其实是寻人,说是寻人,其实还是去追寻那段美好的时光。情景相融,工致细腻,艺术的寻美在短短的几个字里突兀而出,真是赏心悦目,令人怦然。


点评

俊赏,文武兄赏析娓娓道来,酒国走一遭,幸甚,赞  发表于 2015-3-5 21:29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2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 发表于 2015-3-5 06:44
“趁此青春频劝酒”里的绝色风景

         冯梦龙在 ...

文武老师的赏析引人入胜,美不胜收!自从文武老师来到论坛,恋恋受益匪浅,在此真诚地向文武老师道一声谢谢!
发表于 2015-3-28 10: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文武老师的精彩哦
发表于 2015-3-28 14: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和文武老师学的东西太多了,知识,勤奋,人格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几位师友和大咖们的欣赏和支持!{:soso_e183:}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武 于 2015-5-18 16:07 编辑

                                                            名士风流“手握诗书能佐酒”
        
        宋代诗人苏舜钦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他在舅舅杜衍家住的时候,每天夜里都读书,以喝完一斗酒为限度。杜衍晚上去窥探外甥:苏舜钦正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张良收买刺客用椎掷击秦始皇,结果只打中副车时,只见苏舜钦拍手说:“真可惜没有击中!”说完,就满饮一大杯酒。又读到:“良曰:‘始臣起自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时,苏舜钦又拍着桌子说:“明君与贤臣相互知遇,竟是这样的困难那!”说完,又满斟一大杯酒。杜衍笑着自言自语道:“有这样好的下酒菜肴,一斗酒也不多啊!”
        出句:手握诗书能佐酒;【秋水南飞雁】便化自此典故。苏舜钦不仅善饮,而且花样翻新,做了官以后与石曼卿等人发明不少骇人听闻的饮酒方法,与竹林七贤们的放荡与怪诞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夜里不点蜡烛,摸黑而饮者名曰鬼饮;比如像哀祭死人那样挽歌哭泣而饮者名曰了饮;比如光头赤足、铐手镣脚而饮者名曰囚饮;比如以草席缠身,伸头而饮。饮完再将头缩回草席之中名曰鳖饮;比如爬到树上,手攀树枝而饮者名曰鹤饮……
        宋代是文人的天下,文人们自然也出够了风头。苏东坡供职翰林院期间,曾设宴款待王安石、秦观、佛印和尚等诗朋酒友。他自己不善饮,却极善当“酒司令”,常用层出不穷的花样调节宴席气氛,让大家喝得既开心又尽兴。有一次他提议道:“我行一令,上两句用两字颠倒说,下面各用两句诗押韵,分别阐发上面两句的意思,大家各吟一首,不合要求者罚酒。”说完他首先吟道:“闲似忙,蝴蝶双双过粉墙;忙似闲,白鹭饥时立小滩。”王安石接着吟道:“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秦观再接着吟道:“动似静,万顷碧潭澄宝镜;静似动,长桥影逐酒旗送。”佛印和尚最后吟道:“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乐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
        诗书与酒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文人恰又善于以酒为载体,抒发个人的情绪和政治抱负,类似的雅浪谐谑之事,古往今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当然,酒与诗书的关系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是情绪的也是物质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犹如卢梅坡的《雪梅》诗所描述的那样“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雪辉映,色香俱全,一副完美的春色赫然出现在眼前。刘禹锡的诗《杨柳枝词》有一首也为这个辩证的道理,作了有声有色的描述“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柳相发挥。”桃红李白在碧绿垂杨的衬托下,才会显得更加美丽鲜妍。这就是事物互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
        据汪曾祺回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楚辞》时,每次上课之前总会颇为动情地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熟读《离骚》,痛饮酒,方为真名士”。这时,他还会点燃一支烟,学生有吸烟的也可上前“借火”。正是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过了几十年学生仍记忆犹新,老师的真性情和“名士风度”与古典文学中的美学意境相得益彰,受此影响学生中才会人才辈出,也只有民国一段时间堪与魏晋相媲美。于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称真名士”便成了闻一多的名言。虽然此句源自《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但诗人兼学者于一身的闻一多先生“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那份才情和性情,就是名士风流的典范。屈原祠的一副对联,也借用了这句话来为历代的才子们造势撑腰:
        上联: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
        下联: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酒能影响情绪,激发情感,诗书能影响情绪,触发情感,这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上的契合,是成就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
        出句:手握诗书能佐酒;【秋水南飞雁】是以美好的情怀和高雅的志趣,化典入联,用语自然流出,平中求奇,言浅意深,词隽旨远,令人意逸。对句:心装社稷自忧民。【方竹】对句:心持廉义可安邦。【柳风雅】对句:肩担道义可安民。【龙城飞将】都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烘托出句的意境,使这种美好无限的扩展并且得到合理的运用,无论是“心装社稷”,“心持廉义”,“肩担道义”都是在极力渲染这种情怀和美好,甚至还带有一种是君子必有所为的理念和情绪,而情绪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没有真相,只有体验,无论有无具体的载体,都是可感的,都能让我们在阅读和感受它的能量时,有种说不出的愉悦感。
发表于 2015-4-12 13: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老师文思敏捷.笔锋飘逸洒脱,大气磅礴,会古通今,解析透彻,点评到位,
读文武老师的文章,如饮甘醇,如食山珍,似春风细雨滋润荒漠,.醍醐灌顶,启我愚顽,
学习学习.{:soso_e160:}
发表于 2015-4-12 2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老师的联评“都能让我们在阅读和感受它的能量时,有种说不出的愉悦感。”
借用文武老师的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6: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两位师友的欣赏和点赞。周末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7: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萦怀梦不休:“半船乡梦半船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诗人兼散文家的余光中写了一首一时间令万千读者传诵的诗: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凡是熟悉这首诗的人,都能在一种“心有灵犀”中深深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拳拳情意,和炽热的情感。而同在台湾的另一位也为读者所熟悉的诗人席慕容,也曾写过一首有关乡愁的诗: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敏感的心灵,抒写出唯美的情感。不仅如此,她还着重突出了以月亮来作为乡愁的一个载体,艺术再现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这种“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的真情流露。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感的表达,两位诗人对于乡愁的解读,都能触及到万千读者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与他们的情感,同呼吸共命运。
        乡愁永远不是大众化的情绪,注定只能属于某一个特殊的人群和有特殊情感的一类人,因为那种失意的伤感只是一种情绪的催化剂,也只有懂得的人才会真正地体会到那份拳拳情意,切切情怀。恰如《挑灯诗话》所言:“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尤其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讲,乡愁可以说是如影随形的。虽然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但这种豁达的心胸毕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邱”(《楚辞·哀郢》),禽兽尚且有怀旧之情,情感丰富的人,更不能免于对故土那种深沉的眷恋。这其实也是自然赋予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既然是天性使然,显然不是人为就能够扭转和改变的,所以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种进一步的情感泪奔和艺术延伸的乡愁,来赚取世人的同感。“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真是深沉恳切,缠绵委婉。
        出句:半船乡梦半船月;【松子】正是为一场乡梦精心设计的一幕场景,这个出句的布局和场景,联语别致,富有诗意。看似轻松的着墨,却蕴含着一腔满满的思乡情切。而且这个出句与前人的不同处,就在于一个“半”字。这个“半”字极具哲理性,和艺术创造性。如果说出句用一船乡梦一船月也无不可,但既没有新意,也缺少一种含蓄和韵味。《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与“怪”虽一字之差,但境界之高下立见。这就是出句:半船乡梦半船月;【松子】在造境上(也称立意)的“棋高一着”,和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因所在。
       半,就是不满,也可以说是欠缺。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连佛家也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清代的龚光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另一位清代学者李密庵也曾作《半半诗》以警醒世人:“……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
        而对句:千里客心千里家。【肖尧】对句:半夜钟声半夜潮。【可乐】对句:一夜流萤一夜星。【飛雨非羽】都从正面,积极地恰到好处地,以视听通感的创作艺术手法,回应了这种乡愁的唯美展现和情感烘托。
        出句:半船乡梦半船月;【松子】是无限乡愁里一份情感的默默倾诉,艺术化的巧妙运用,让“半”字更具有说服力和美感。毕竟一份沉甸甸的乡愁,如果太满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点评

精彩,文武老师可是真道出松子的心声了!  发表于 2015-6-19 21:5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踏花溪香绊脚”里的唯美而专注
   
      “雨天看花,别有韵致。在雨中,只需一会儿,花容花色便被斜风细雨唤醒了。看花人倚花立,是最自然不过的状态。你来过,花知道。只是不要为此迷茫,雨中的丁香,何来愁绪呢?自己的心结而已。
   雨中观花,应无惆怅。静心时,你能发现,其实,花是在雨滴里的,一个雨滴,竟能装满一树花。德富芦花说:‘雨,能给人以慰藉,能医治人的心灵,使人的性情变得平和。真正给人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风。’其实,雨落花瓣,燕尾剪风,哪样不是美妙的流年?”(李显坤《雨中观花》)
        看到这样的文字描述,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漾起点点的涟漪,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的细心刻画和感悟,更有对心灵同大自然一致的由衷感叹。一辈子写森林大自然的俄罗斯作家普列什文也说过:“世界是美丽非凡的,因为它和我们内心世界相呼应。”相呼应,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灵在某种状态下突然与自然的美景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喜。自然界的万千美景有本色之神采,我们必须得有放眼山野的闲情逸致,才能更容易捕捉到那些能够使我们心动的“显相”。当然,闲情逸致是表象,而内心的“静”——专注,才能使我们对外界的一切,观察的更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在这里,自然之静的“荷塘浮月晕,柳叶拂蝉声”是一切美丽的起始因果,而我们也须在一种专注里,才能够“静得其旨”而后才能“安得其趣”。福字的智慧之语是:福生于微,顺生于备。完全可以拿来诠释这种唯美状态下的人生。
       云亦好闲,却向亭前栖树;
       鱼能知趣,频来水面听琴。
       ——台南*德化堂楹联
       这种修饰过的自然风景,既有禅意,也是为了欣赏者能够赏心悦目。但自然的本色之美,云向亭前栖树,鱼来水面听琴。是与人的心灵遥相呼应的真实存在。杜甫的《忸村》: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也属于这种情感催发下一种与心灵同步的自然之美景。多数时候,往往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美景的感召,与心灵灵光的一闪,才会让一处风景“百代流芳”,才会让一段文字“齿颊留香”。读《小窗幽记》,说有个叫眉公的隐士,居于山中,有客问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朝雪夜。”这种触发感悟的自然风景,如果没有一颗与之相呼应的敏感心灵,也不过是稀松平常的自然之景罢了。“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涨潮《幽梦影》)其实这些作者对美的描述,自然之美是源泉,心灵感悟是明灯,文字修饰是升华。
       出句:马踏花溪香绊脚;【清风月影】正是源于出句者心中对美的追寻,以及与自然之美接触后的心灵与之同步的情感触发。出句者未必会骑马,未必真的曾经骑马在花丛中流连过,但美景所触发的灵感,不单单是眼前景,景中物,应该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再创造,和一种具有古典之美的细腻刻画。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学修为双重内力的完美展现。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提作画,择优录取。有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句的内容体现出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里急速归来;有的画家用心良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才展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
       有关马蹄踏花的诗句在古典诗词中倒是有一些很出名的句子。“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尤袤《瑞鹧鸪*落梅》)一幅清雅冷寂的月夜落梅图。这里虽然有悲凉的气氛,却因为有了“马蹄”的相伴才不会显得孤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这里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到猎手,观赏者却通过“鹰眼疾”与“马蹄轻”的动作看到了猎手矫健自如的神态,雄健豪逸之气滋于画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其实“马蹄疾”只是被动的果,而“今朝放荡思无涯”的好心情才是主动的因。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价张谓的诗句“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时说“此为送友之作,山程水驿,行客之常。入能者之手,便託想空灵,语有隽味,可为学诗者前导。上言江船所至,月影长随,水程所经也。下言杂花盈路,籍马足而生香,山程所经也……”
        以上这些诗句有关马蹄的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有马与景色,而是景色中人的思想和情感。出句:马踏花溪香绊脚。【清风月影】恰好表现的也正是这种意境,而且不落窠臼,完全可以媲美前人的诗句。“马踏花溪”是看似平常语,其实是惊艳之语,因为把“杂花盈路”比喻成溪流,等于说是把静的风景,写成了流动的风景,既形象又生动,犹如清雅秀逸的写景小品,画面感很强,真是妙意常在。而“香绊脚”一下子把整个出句的意境凸显了出来。“香绊脚”这个画面的解释,应该是趔趔趄趄,俳徊歧路,马蹄像是老被什么东西绊住了,也有点看似因为不忍随便践踏花草而踌躇不前。但这些动作传递给我们的真实信息其实是因为目不暇接,看不够眼前的风景,马上之人醉心的神色,由此已栩栩如生的浮现在了我们眼前。纳然的“穿寒漠,飞烟绊马蹄。”是远镜头,画面飘渺,令人心驰神往;清风月影的“马踏花溪香绊脚。”是近景,画面唯美而专注。画家老树有诗曰:近来画花无数,想把春天留住。意恐落英成尘,做梦没个去处。都是在痴情与专注中,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神往之情。
       对句:莺啼柳浪翠凝舌【老书童】今。对句:月登柳岸影随身【肖尧字在】。对句:风吹柳岸色迷人【秋水南飞雁】。都是在出句这幅美好的图画上,恰到好处地添上了出彩的一笔,可以说是情景融洽,曼调柔情,连绵回环,堪为巧对。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8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老师好才学{:soso_e179:},学习了,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1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池秋冷 发表于 2015-7-18 11:27
文武老师好才学,学习了,问好:)

谢谢欣赏和点赞。祝你好运朋友!
发表于 2015-7-23 13: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有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1 18:29 , Processed in 0.1024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