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5809|回复: 5

【转帖】关于“合掌”的是是非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2 0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合掌”的是是非非
韩崇文
什么是“合掌”,“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了“合掌病”,真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有人说,诗、联中的“合掌”,是借用佛教中的“合掌”一词而来的。那么,佛教中的“合掌”是什么意思呢。《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局1991年版),关于“合掌”的定义是“合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外国合掌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由此可见,佛教中的“合掌”,是表敬意的。而诗、联中的“合掌”,则另有其义。是否是借用,暂且不论。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纵观古今,对于诗联中的“合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
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的观点有
冒春荣《葚原诗说》(冒春荣:1701—1760,清代如皋人)说,“对法不可合掌,如一动必一静,一高必一下,一纵必一横,一多必一少,此类可以递推。如耿氵韦‘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稀’、‘少’合掌。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贾岛‘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流’、‘走’合掌。曹松‘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行’、‘动’合掌……此皆诗之病也。”
《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阳著,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说,“合掌,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合掌处处吻合谓之全合,部分合或一处合谓之半合或一处合。此理用之于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楹联制作中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是楹联之大忌。避免合掌,应注意上下联对仗的语句的意义尽量避免雷同。如‘神州’对‘华夏’,‘千古’对‘万年’,‘秀’对‘昌’”。举例的联为,
神州千古秀
华夏万年昌‘云泽’本是‘洞庭’的古称,‘清光’ 本是‘月色’,‘满’和‘深’都形容月光的朗彻。同义词的重复运用,上下联的意义雷同,犯了全合掌的讳忌。”又举例,                            晨昏三叩首
早晚一炉香
分析道,“此联犯了半合掌之忌,‘晨昏’和‘早晚’是一回事。
有些楹联中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也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亦未尝不可。如‘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合好喜同心’,其中‘欣’和‘喜’同义,合掌,但在全联中所占比重很少,可以通融过去”。楹联|春联|征联|对联|中国楹联第一门户!
但是,即使是认为同义对举即为“合掌”的人,也提出了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认定为合掌。《中国诗学》(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说,“意义相同的动词、形容词与虚词相对,不作合掌论。如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又如唐代诗人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一联,‘将’与‘把’属虚词,也不犯合掌”。
由上可见,冒春荣认为‘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稀’、‘少’是合掌的;而《中国诗学》认为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同是‘稀’与‘少’,而观点相左。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的观点,可见下面的议论。
汉语词格大全》(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说,“合掌对,正对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指两句内容重复的正对,又称合掌。”并举例曰:家家自以为稷契
人人自以为皋陶(杨雄《解嘲》),
还引用蔡宽夫(即蔡居厚,字宽夫,)《诗话》说:“‘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在楹联界算是一部权威的著作。它为合掌下的定义是“上下联完全(或基本)以同义词相对仗现象。如‘世界第一;天下无双’。如同人的左右手,相合一致,故名。合掌,使意义重复,是对联创作之大忌”。这一定义是很准确的,也是很科学的
在《诗话》中,备受人关注和争议的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这原是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宋人对此二句,曾提出了批评。认为是合掌,即二句一意也。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对此有一大段分析。文字虽然长点,但读之可受到启发。引用如下:“律诗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情景相对次之,一联皆情,一联皆景又次之。然一联皆写情,则两句须有变化,不可一律,致犯合掌之病。一联皆写景亦然,或上句写远,下句写近,或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总写一句自有一句之意境,两句迥然不同,欲又呼吸相应,此为致要。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如工部‘感时花践泪,恨别鸟惊心’,‘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村春雨外急,邻火夜深明’,‘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右丞‘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大壑随阶转, 群峰入户登’;常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嘉州‘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等句,皆是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情景相对者,如工部‘白首多年病,秋天一味凉’,‘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宋之问‘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顾况‘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等句,一句情对一句景是也。至一联皆情,一联皆景佳句,诗家更多,不可胜数。其两句写成一例,意境合掌,不可为训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王介甫以写景略无变化,两句一律少之,上句改为‘风定花犹落’,而以‘鸟鸣山更幽’作对,谓如此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不致合掌,便成写景名句。所论入微,初学详之”。这段话,对我们认识合掌,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至于“合掌” 在什么时候成为病?《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说:“人们对合掌病有一个认识过程。齐梁初唐之际,诗人并不认为合掌是病。经过数百年的锤炼琢磨,才逐渐认识到对偶应当词义相对,句义相违;用词累赘,文意重沓,是不利于对偶句义表达的。”又说:胡应麟《诗数•内篇》卷四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初唐诸子,尚袭此风。推原历阶,实由康乐。沈、宋二君,始加洗刷,至于盛唐尽矣。”当然,古代人们对于合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二句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还认为在骈文中合掌可以增强文势,并非一无所取。清张宗楠辑《带经堂诗话》说:“颜之推标举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为自《小雅》 ‘萧萧马鸣,幽幽旆旌’得来,此神契语也。学古人无袭形抚,正当寻其文外独绝初。”在汉语修辞中,有几个辞格很容易和合掌相混淆。这是一定要注意区别的。
在修辞格中,有“同对”一格。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介绍“同对”时说,“同对者,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于‘广’,‘薄’于‘雾’,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孤”与“独”对举,两词同义。构成同对。同义对举,是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避免同词的重复,强调叙述的对象。还可在感情、色彩、指称范围等方面,起到同义词语相互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在渲染气氛、前后照应、使之首尾相连、相映成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同对”和“合掌”区分开来。如:
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张祜《甘露寺》)
句中的“到”、“来”,都有来到之意。但站在甘露寺前望去出句的“到”是日月的光辉从上而下;对句的“来”是山河的景色由远而近。“到”、“来”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它们同义,就是合掌。
在修辞格中,还有“互文”一格。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意思是,在连贯的句子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令《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这里不是说明月是秦时的,而关是汉时的。烟只笼寒水,而月只笼沙。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这是在单句中的互文,称连类互文。又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即岁岁金河复玉关,马策与刀环;朝朝马策与刀环,金河复玉关。以上为对反互文,即对句互见。也称互文对。
互文能使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语言明快,文省而意存。
上述《征人怨》中的“岁岁”和“朝朝”也极易和“合掌”相混。更有甚者,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字面上看,年和年重叠,年年和岁岁同义,上联就合而又合了,下联又颠倒重复,是合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互文对。反复强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加强了对“花相似,人不同”的聚焦。使语意起伏,情绪激昂,音韵优美,文势迭宕。这也是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看到重复的字词时,一定要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修辞,哪些是消极的重复。要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在修辞手法上的多样性,表现手法上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力避“合掌”,充分展现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关于“合掌”的是是非非》刊登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3年第二期 总第24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发表于 2013-3-13 16: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3-3-14 2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盗帅辛苦,学习了。
发表于 2017-10-16 07: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认真看完。
发表于 2018-4-18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收益良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2 13:26 , Processed in 0.0666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