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对联论坛

查看: 8992|回复: 29

【得闲看书】人间词话(上下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3 16: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7:44 编辑


闲着无事,又觉得酷暑难耐,宅在家中,唯有将心思寄托在书里。
你就会发现,书中自有一片天地,清凉如水,滋润心田。

庭前的茉莉花开了,淡淡的幽香,萦绕在小楼里,如痴如醉。
人生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我始终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你一点一滴积累,你会发现,心就像茉莉花一样,芬芳持久。

                                               ——苏夏 2013年8月13日七夕记




《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邀请你加入群聊【每日一对】(277人)
欢迎大家加入微信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muhappylife 或 扫码加我,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中国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6: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7:35 编辑

上卷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苏夏:
词以境界为最上,一语中的。其实任何作品,不论是诗词,甚至对联,散文,等等,都需要境界,
如同作品的灵魂一样,有境界者方能脱颖而出。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6: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7:35 编辑

二、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注释】
①自然:指自然界和现实人生。

【译文】
有创造境界,有摹写境界,这是理想派作家与写实派作家两者的区分处,但是两者较难分别。这是因为大诗人所创造的境界,必然与自然环境相符合,所摹写的境界,也必然与理想相接近的缘故。

【评析】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法来进行的分类,造境偏于想象和虚构,写境侧重模仿和写实,而理想与写实两种创作流派即大体对应着这两种创作方法。造境和写境属于中国文论术语,如《莲子居词话》和《白雨斋词话》便多次使用“造境”一词,而“写境”的用法虽然很少见,但也显然是由“写生”而来,并与“造境”相配,衍成“写境”一词。而理想与写实的概念则来自于西方。王国维词论的中西融合特点在这一则表现得颇为充分。
说两种创作方式与两种文学流派“大体对应”,是因为两者确实难以绝对区分。王国维对于其间关系的看法应该是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纯粹的写实或理想,其实都是一种“理念”,很难直接付诸实践,对美的领会和表现,是要兼及理想的先验和写实的后验两个方面的。只是一般人很难兼得其美,所以就会有所侧重地表现出或偏于造境的理想或偏于写境的写实。但王国维认为“大诗人”可以超越造境与写境的局限,将两者圆满地渗透和交融起来,形成一种符合写实的造境和符合理想的写境。所谓“大诗人”,其内涵与王国维语境中的天才、豪杰之士等相近。王国维注意到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更看到融合两种创作方法之后所达到的创作高境,识见颇为通透。而从其对“大诗人”的要求来看,他撰述词话的宗旨其实不是一般性地指导填词入门,而是志存高远,要为创造新的文学天才而导夫先路。

苏夏:
其实我认为,二者不易区分,在于,好的作品总是寓情于景,
即使所造之境,不是现实中的,但是也是从现实中而来。
如同小说,情节虽是虚构,但却是从生活现实里得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6: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7:55 编辑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评析】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分类中十分重要的一组,侧重于由观物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境界差异。所谓有我之境,强调观物过程中的诗人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投射、浸染到被观察的事物中去,使原本客观的事物带上明显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人与被观之物之间形成一种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所谓无我之境,即侧重寻求诗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本然契合,在弱化诗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强化物性的自然呈现,从而使诗人与物性之间形成一种均势。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并非是“有我”与“无我”的绝对有无之分,因为无论何种观物方式,“我”始终是存在的,无“我”便无法展开真正的观物活动了。但观物过程中,“我性”与“物性”之间的强弱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同,王国维的分类是以深厚的创作为基础的。
无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仍是存在的,只是不对外物发生支配性的作用而已,所以此时之“我”几乎等同于一“物”,故“我”观“物”,“物”亦观“我”,彼此是一种互观的状态。王国维举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句来作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即意在说明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与南山之间是互相映衬、彼此点缀的关系;而在澹澹寒波与悠悠白鸟的背后,同样立着的是一个与此情景宛然一体的观物者。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中,物我之间没有矛盾,不形成对立,强弱关系淡漠了,物性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有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十分突出,王国维虽然没有对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作出说明,但从他所举的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句来看,明显是侧重于悲情的表达了。欧阳修词句中人与花的矛盾,秦观词句中人与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的矛盾,都尖锐地存在着。所以词中的意象无不渗透着词人的情绪,或者说词人的情绪完全洒照在这些组合意象之中。词人的情绪覆盖了物之质性。
王国维不仅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不同,同时也隐含着两境的高下之分。有我之境乃多数人可为,而无我之境则有待于“豪杰之士”的“自树立”。盖观物方式的不同根源于诗人胸襟、眼界的不同,如何在弱化“我性”的前提之下,将“物性”最大程度、更为本质地发掘出来,从而更深刻地表现普适之性,这是王国维悬格甚高的一个创作理想。从话语和内涵上来考察,王国维对于两种观物方式的区分应该是受到了宋代邵雍的影响,而无我之境更是明显带有庄子“丧我”、“忘我”的思想痕迹。

【注】
三1: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三2: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三3:陶潜《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4: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3: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3-8-29 17:23 编辑

 看到这里,暂停《人间词话》读本,来欣赏这几阙词:

三1: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苏夏:
这首蝶恋花,一传是欧阳修所作,二传冯延巳所作。不同版本记载不同,姑且不去考究。
虽然这首词,我也曾读过很多遍,记得初中苏教版课文中,是书后课文朗诵,不作正文。
第一次看,就被“庭院深深深几许”所吸引,连续三个深,韵味无穷。

而今,读《人间词话》第三节,又读这首词。算作是温故而知新。
这首词,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少妇深闺寂寞,帘幕阻隔重重,对意中人想见而不得见,
下阕写流年迟暮,盼望无果,也无计留住年华,幽怨于心。

整首词,由景及情,虚实相融,将情思问在景中,如此,也就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了。
具体赏析我就不多说了,另外记得见过李清照也曾写过几阙“庭院深深深几许”,
据了解,易安有云:此词余极爱之。其实我也爱极了这首,只是学有不精,难以运用自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3: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3-8-29 17:25 编辑

  三2: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苏夏:
秦观的词,一直很喜欢。这一首也算是耳熟能详。
这首词,是秦观贬谪途中驿馆所写。抒发了词人被贬的凄苦失望之情以及对思念家乡的迷惘之情。

词的上阕写景,这里我就要说一下,从时间上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句显然写的是晚上,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的则是黄昏时候,
说明前两句之景是虚景,后两句则是词人所在的实景。
从这里,可以回头看下《人间词话》第二节,也就是造境和写境,显然词人将二者融为一体。

过片写的很是入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句也是秦少游名句之一,
整首词写的是贬谪情思,那么这些亲友们的来书和慰问,
实际上丝毫没有给少游带来慰藉,反而徒增了离愁别恨。

结句一问,从表面上看是词人纵目郴江,由景抒情,抒发自己怀乡之思。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
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
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
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发表于 2013-8-14 17: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诣极深,待我慢慢细究。美赞!

点评

问候书房,我也在学习中,一天看一点,将此放在论坛,带大家一同分享。个人见解不尽相同,还望多多探讨。  发表于 2013-8-14 18:0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3-8-29 17:26 编辑

3:陶潜《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夏:
陶渊明的这首诗,更是家喻户晓了。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一直脍炙人口。
诗的妙处,在于“心远地自偏”的陶然境界,整片诗脱离人世的纷扰,于自然中忘我,
这便是《人间词话》第三节所说的无我之境了。

诗人将心怀寄托于悠然之处,怡然自得。
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之后然后“见”,不着痕迹的写出了,此见为偶然,无意间,南山的美景与东篱采菊的悠然心境正好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境界。

反之,如果诗人用的是望字,那么这份忘我之情就失之了,望是心中先有南山,已知此,故而有意去望,一字之隔,就变成“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差别。

既然此中要表达的是一种陶然境界,一种忘机的天然意趣,那么文字就该如此,忘我才是达到巅峰的妙诀。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说还休,韵味全出,留下无限遐想。此中真意留给读者思考吧,而自己已经融进了这种境界。超凡脱俗,没有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回到自然中来,此中真意,作者没有说出来,也无需说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在此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2: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3-8-29 17:27 编辑

4: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苏夏:
元好问的诗词,最爱莫过于那句千古一问了——问世间情为何物?

今日读他的这首词,不是很熟悉。
查阅了些相关资料,算是大体了解。

作者与故人分离时候,走走停停,最后索性下了马车,和友人临水而坐,欣赏此中景致。
眼中之景,天长水阔,无边无际,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
面对如斯美景,想起尘世间的奔波劳累以及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可谓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结句,作者回首亭中人,身影仿佛模糊,仿佛融进了这无边景色中。
可见,这也是作者心中之向往,抛开世俗,融在自然里。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一句,便是作者借白鸟的悠闲来反衬人事仓猝。
也寄托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向往这种忘我的境界,这正是《人间词话》所说无我之境。


发表于 2013-8-16 20: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妞分享的学习心得,受益匪浅,虽愚钝,也必定常常前来拜读

点评

雨姐姐取笑我了,我也是自己没事看看,很多地方所想也是不周到的,你要指正才是。  发表于 2013-8-17 17:22
发表于 2013-8-16 2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夏夏带来的 诗词 和学习心得 受益匪浅

点评

其实也不是什么心得,就是随看笔记,不知道哪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要督促着俺。哈哈  发表于 2013-8-17 17:2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17: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7:56 编辑

四、优美与宏壮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注释】
①静:原指安定不动,没有声响,平静或安静。这里是指宁静直观的状态。

【译文】
无我的境界,人们只能在静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人们从由动到静时得到。因此,前者表现为优美,后者表现为宏壮。

【评析】
此则从动静关系来区别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并将其纳入到西方优美、宏壮的风格类型之中,王国维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在此则也表现得颇为充分。所谓动、静,是就观物时的感情状态而言的,“静”是指感情平和,没有很大的起伏,此时诗人心境平静宛如一物;“动”是指感情激烈,不仅指引着观物者的审美倾向,而且将物性也淹没在这种激越的情感之中。在静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故物与我之间等闲相待,呈现出优美的风格;在动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则具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故物与我之间彼此不相对等,“我”的强势障蔽了“物”之本性,所以就形成了宏壮的风格。这是王国维的基本理路。
但王国维并非简单化地处理两种观物方式。实际上,任何一种境界,当要形成文字予以表达时,都已经部分脱离了当时情景,而或多或少带有一种“追忆”的性质,而处于创作状态中的诗人都需要持有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无论表达怎样的境界,诗人首先必须将自己处于一种静思状态,才有可能将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予以清晰构思,从而予以准确表达。所以,在表现无我之境时,固然是“静”中得之;表现有我之境时,也同样要在“静”中得之。所以王国维特别说明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就在于强调虽然表达内容、形成境界各有不同,而在创作的虚静心理机制上,其实是相似的。有我之境也同样要在动荡的心理渐趋安静时,才能再度审视情感的特性,才能将“以我观物”的过程和心理完整地描述出来。

苏夏: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他看来,无我之境则是不具强烈主观情感,以一种客观淡然的心态,因而无我之境往往从静中得之。

相反,有我之境,则是境中含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因而就从动到静。

至于优美与宏壮一说,个人认为,无论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都能写出,只是相比较而言,

无我之境,境界超然,往往致力于忘我,而有我之境中,往往是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主观情感丰富一些罢了。

当然,不管是何种境,即使是无我之境,它也并不是主张作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是一种物我合一。

所以作品往往难以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17: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写实家与理想家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苏夏:
其实,针对作品来说,因为现实中一切息息相关,所以所造之境也是有所关联。

如同好的画作一样,除了构景以外,必然也融进了作者的思想。
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某位作家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而诗词也不例外。

境非独谓景物也。那么,触景自然就能生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好比禅一样,世间万物皆是禅。
所以,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人心中的境界。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才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
发表于 2013-8-17 2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人心中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3: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5-1-3 18:00 编辑

七、“闹”字与“弄”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两处句眼,虽然都是以动词带出境界,但意味各有不同。宋祁的“闹”只是一种感觉中的动态,并无喧闹的实际情形,兼有听觉的吵闹与视觉的拥挤两层意思;而张先的“弄”则是对一种实际动作的描摹,侧重在视觉的描写——虽然其中也包含作者内心的赏玩之意,但“弄”的动作是客观存在的。而就这两处句眼在篇中的意义而言,两者也有差异:宋祁由大自然春意之“闹”而感慨自己欢娱太少,红杏的“闹”从反面触发了其内心的寂寞,是先景后情;张先则是先有了愁情笼罩,然后将愁情转移到花儿弄影的景象之中,是先情后景。刘熙载《艺概》将句眼看做是全篇或全句的“神光所聚”,应该是契合王国维此则的语境的。
【注】
 七1:宋祁《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縠hu皱:即绉纱,喻水之波纹细如皱纱。
☆【翻译】
东城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如縠皱的波浪,迎接游客船只的到来。

绿色杨柳上轻飘着寒烟,枝头上红杏盛开,增添春意的热闹盎然。
人生欢乐时光其实很少,为博取一次欢笑,耗费千金也在所不惜。

且让我为君举起酒杯劝留斜阳,恳求它多向花丛映照一些余晖。

七2: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6: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糖的猫 于 2013-8-29 17:38 编辑

七1: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苏夏:
今日得闲,再读这首《玉楼春》。

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虽平实,步调舒缓,
如同娓娓道来这春色的美好,起到了个总括的作用。
那么,春光究竟好在哪儿呢?
盈盈春水到绿杨烟外,再到红杏枝头,
衔接自然,毫无琱琢痕迹。

而一“闹”字,可谓点出了全境界,
将春景的生机勃勃凸显的酣畅淋漓,
仿佛此中景此中情,呼之欲出。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首词的好,一个点睛之笔就将它活了。
诗词如此,对联亦如此。

下阕,由景及情,浮生如梦,苦多乐少,
如此美景如此光阴定要珍惜。
从中表现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之情,对光阴的爱惜之情。


发表于 2013-8-30 08: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糖的猫 发表于 2013-8-29 16:31
七1: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 ...

东城渐觉风光好

点评

问候东城小杜先生~遥祝秋安~  发表于 2013-9-1 16:05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7: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糖的猫 发表于 2013-8-13 16:44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

补充:【参阅作品】
梦江南
[五代]皇甫松

兰烬落①,屏上暗红蕉②。闲梦江南梅熟日③,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④。

【注释】
①兰烬:指灯的余烬。古人以泽兰炼油点灯,称兰膏。
②屏:屏风。红蕉:美人蕉,开深红色花。
③梅熟日:梅子成熟时。江南梅熟日当春夏之交,多雨,俗称“黄梅天”,故下句言“雨潇潇”。
④驿:古代路边供官员住宿或换马的处所。

【鉴赏提示】
这首词是五代词人皇甫松的名作。前两句是写境,实写眼前所见;后两句是造境,想象江南水乡的夜景。在鉴赏中要领会作者由实入虚的心情,明白夜船吹笛、人语驿边桥等虚境也是实境的映现。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7: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糖的猫 发表于 2013-8-17 17:19
四、优美与宏壮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补充【参阅作品】
鹿柴①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②,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zhài):王维在陕西蓝田辋川谷口的别墅附近一景。
②景:同影。返景:夕阳返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鹤矶头,下临长江。广陵:今江苏扬州。
②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色。

【鉴赏提示】
以上两首绝句,王维诗写的是鹿柴附近景物的幽深静谧,是由静中得之,意在言外;李白诗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怅惘之情,是由动中得到,以景寄情,豪放恣肆。试用“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来分析两首诗的特点,注意人的心情志趣对写景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8: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糖的猫 发表于 2013-8-19 13:20
七、“闹”字与“弄”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 ...

【参阅作品】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②,钟山只隔数重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①瓜洲:长江北岸有名的渡口,在今江苏扬州南。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相对。
③钟山:一名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北。

【鉴赏提示】
据洪迈《容斋随笔》载,王安石作此诗时,“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原作“到”,圈去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换了十多字,才改定为“绿”,诗因此“绿”字而成名句。试用“著一‘绿’字而境界全出”的观点来赏析本句的好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天天对联论坛 ( 粤ICP备2021074624号 )

GMT+8, 2024-11-22 02:32 , Processed in 0.0765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中国对联网微信号